名家点评:王进明散曲《〔正宫•醉太平〕长城颂》赏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16:06 1

摘要:我与王进明贤弟相识相知已多年,对于他的诗词曲成长之路颇为景仰。他的作品内容之丰赡、创作速度之迅捷、语言风格之明快,几乎是标志性的。我经常能读到他的作品,公众号、微信群传播的抑或私相传递的新作,每每都会点个赞,正所谓“好义宾朋点赞多”,但一直没有全面地赏析过一首

千秋龙脉腾华夏

万里长城醉太平

——王进明散曲《〔正宫•醉太平〕长城颂》赏析

郭健

〔正宫•醉太平〕长城颂

砖石砌体,夯土铺基,一条龙脉贯东西,控南扼北。千秋华夏文明记,四时风雨沧桑忆,九州岁月盛衰窥,炎黄背脊。

我与王进明贤弟相识相知已多年,对于他的诗词曲成长之路颇为景仰。他的作品内容之丰赡、创作速度之迅捷、语言风格之明快,几乎是标志性的。我经常能读到他的作品,公众号、微信群传播的抑或私相传递的新作,每每都会点个赞,正所谓“好义宾朋点赞多”,但一直没有全面地赏析过一首。今天看到府谷文联公众号发表了一组他的散曲作品,便想趁机说几句。

下面,我想就《〔正宫•醉太平〕长城颂》从意象构筑、手法运用、情感表现三个层面,对其作点儿简略的赏析:

一、构筑物理与文化双重意象

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由秦、汉、明等朝代不断修缮扩建。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约两万余公里,被誉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长城不仅是抵御外敌的屏障,景观壮丽,历史深厚,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毅力的象征。历来写长城的诗词曲赋不乏佳作,但王进明的这首散曲仍有其别裁之处。

“砖石砌体,夯土铺基”,开篇以建筑材料的朴素描写,凸显长城坚实的物理存在,强调长城的厚重感。砖石与夯土是长城最原始的构成物质,二者结合既体现古代工匠的智慧,又为后文的精神象征奠定基础。“一条龙脉贯东西”,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将长城喻为横亘中华大地的“龙脉”,巧妙融合地理与文化内涵。既强调长城蜿蜒万里的形态,更赋予其守护国运、凝聚民族气韵的神圣意义。“千秋华夏文明记,四时风雨沧桑忆,九州岁月盛衰窥”,一组时空交错的词汇,构建了长城宏大的历史坐标系。它不再是静止的建筑,而是穿越千年、历经四季、俯瞰九州的历史见证者,其时空维度得到极大拓展。

虽然以龙为喻,在意象上并无出新,但我觉得我们轻易是找不到更切贴的词语形容长城的形态的,可以理解为长城就是蟠卧在华夏大地的真龙。

二、技法妙用使意蕴层递不竭

一首作品是否成功,主要表现在通过创作技法的运用,展示作者的表达主题、意境和情感的文字掌控能力。王进明的这首散曲语言刚健质朴,意境雄浑苍茫,文字精炼有力,情感深沉自然,与主题高度契合。

“控南扼北”中“控”“扼”二字极具张力,精炼传神地表现长城作为军事屏障的威严态势;“千秋华夏文明记,四时风雨沧桑忆,九州岁月盛衰窥”中“记”“忆”“窥”三字,使长城的角色演化为历史观察者。这五个动词的精炼使用,传神地赋予了静态建筑以动态的生命力。三句形成工巧的鼎足对,分别从时间(千秋)、时态(四时)、空间(九州)不同层面递进阐述长城的文化功能——记录文明、承载沧桑、窥见盛衰,工整而富有韵律和节奏感,语言凝练,意蕴层递,格局开阔。

末句“炎黄背脊”是全曲点睛之笔。将长城视为民族的脊梁,既喻其地理上连绵如山脊的形态,更象征其支撑中华文明不屈精神的深层意义。脊梁之喻,由物及人,由形及神,完成从实物赞颂到民族精神礼赞的升华。

三、情感高度契合曲牌风格

首二句平静叙写建筑基础,中间以“龙脉”掀起豪情,继而通过时空意象引发深沉历史感,最终落笔于“炎黄背脊”的崇高礼赞。不仅讴歌长城的雄伟,更通过其跨越时空的存在,思考华夏文明延续的内在力量——风雨沧桑中始终屹立不倒的如脊梁般坚韧的民族精神,表达了民族自豪与历史沉思双重史观。意象的多维构筑、艺术手法的精当运用,将实体长城升华为文明符号与精神图腾。

全曲既有“龙脉贯东西”的磅礴气象,又有“岁月盛衰窥”的深沉哲思,最终以“炎黄背脊”收束,凝聚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不朽精神的深切自豪。情感逐步升华,庄重朴实,亲切流畅。

《醉太平》属北曲正宫调。“正宫调”庄重肃穆,《醉太平》通常用于抒发壮阔胸怀或感慨历史兴亡。恰能承载长城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感,而散曲特有的自由句式,如参差不齐、对仗、鼎足等,又为意象的铺陈提供灵活空间。

这首《醉太平》以长城为吟咏对象,通过凝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长城的雄伟气势与深厚历史底蕴,同时抒发了对中华文明的礼赞之情,深刻地不失为一首咏史怀古的匠心之作。

来源:府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