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学子粟秋滔,片翼飞翔!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8 17:32 1

摘要:他们在开展“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的前期调研——希望通过2000多名“蓉漂”青年的调研数据,探索外来青年如何在这座城市扎根的秘密。为了保证数据的随机性和代表性,他们来到人才引进会,在入口处发问卷,在出口处收问卷,一站就是一整天。

科研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活动……

来自川大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粟秋滔样样拿手。

断臂并未阻挡她向高远处飞翔的决心,而是令她愈战愈勇,在广阔天地中无畏前行,在苍莽旷野中尽情绽放。

迎难而上,斩获国奖

2021年的春天,成都市人才引进会场内,粟秋滔和团队同学们手里攥着一叠问卷,正焦急地在出口处等待着。

他们在开展“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的前期调研——希望通过2000多名“蓉漂”青年的调研数据,探索外来青年如何在这座城市扎根的秘密。为了保证数据的随机性和代表性,他们来到人才引进会,在入口处发问卷,在出口处收问卷,一站就是一整天。

万事开头难,竞赛调研的困难远不止于此。

“作为学生,我们的资源其实很有限。”粟秋滔回忆说。他们曾试图联系贝壳研究院寻求合作,但在项目的初期,和类似的大企业合作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连续三天约见请求通通被拒绝,为了推进项目,团队成员们四处奔走,沿着线下门店逐个问询,终于拿到了总经理的联系方式,“我们连续给总经理打了七天电话。”粟秋滔不好意思地说起那段时间的“疯狂”。

在“七顾茅庐”的不懈努力后,贝壳终于答应和团队合作,还安排了人员评估他们的报告。

正是这个契机,打开了团队与其他企业和政府部门合作的大门,项目得以持续深入。

资源有限、沟通受阻、数据获取困难、报告撰写不尽人意……种种困难都没有让他们放弃,他们用行动证明,他们有着足够的决心与韧劲去实现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粟秋滔所在团队进行展演(第一排左三)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发现,蓉漂青年们的情感归属感对其定居决定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成员们在与成都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中心与人才领导小组沟通后,马不停蹄地筹办了交流会——希望能够让企业、政府和青年三方进行一个会谈,打通交流壁垒,为蓉漂青年们提供一个公开表达诉求的平台。“希望让更多蓉漂心中有归属,眼中存坚定,从此他乡变故乡。”粟秋滔说。

在扛过重重重压、突破多个困难后,这个项目最终获得挑战杯国家级一等奖。而这仅仅是粟秋滔大学四年来所参加的多个获奖的学术竞赛之一。

6项科研竞赛国奖、4项省部级奖项,担任四川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协会主席。粟秋滔做的每一个项目都与社会的诸多急难愁盼紧紧相连,关注青年发展型城市困境、服刑人员子女成长状况、老旧社区翻新建设……她说,“我们做的事情,不仅仅是为了比赛,更想为城市建设献一份力。”

粟秋滔所在团队合照(右三)

深入基层,传递温暖

除却比赛,粟秋滔的大学生生活还充满着社区服务、儿童关怀、老龄互助等各类社会实践。她的足迹分布广泛,20多个志愿项目横跨城市与乡村,励志讲座参与者有20000余人。

粟秋滔前往社区开展读书会活动(第三排左三)

“我很喜欢与人交流,特别是去社区做服务。”粟秋滔笑着说。她去过街上协助维护交通秩序,帮助工作人员上门检查天然气,陪小孩子做手工。无论事务大小,距离远近,她从不吝惜投入。

粟秋滔参与社区宣讲公益活动

其中,最令粟秋滔难忘的一段实践经历,是她2022年夏天参加的自贡市沿滩区富权镇的政务志愿工作。当时,四川高温持续不降,漫长而闷热的通勤路成为粟秋滔暑期的日常。她回忆道:“尽管住宿和通勤条件不尽人意,但真正的挑战却是在田野间。”

自贡的田间作物以双季稻和桃树为主,农民主要依赖水稻和果树维持生计。炎热的天气导致井水供应不足,田地缺水,稻谷枯萎,刚结果的桃树也只能长出小小的果实。干旱不仅让农业遭受重创,连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也陷入困境,很多家庭面临断水的局面。

这是粟秋滔第一次直观感受到农业和农民的艰难。“气候对农业和农民的打击,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那段时间,她和其他志愿者都会跟着村支书一起,挨家挨户统计水稻受灾面积,给农户送去水和物资。

戴着草帽,顶着高温,在田间地头常常一走就是一整天。尽管条件艰苦,粟秋滔却被浓浓的乡情深深感动了。她说:“有一次,一个果农为了感谢我们帮忙送水,拉来了好几筐桃子,坚持让我们志愿者尝一尝。”她还记得那些因为缺水而养殖困难的农户,在看到送水车送来的水时露出的笑容。许许多多细小的感人瞬间,拼凑成了她心中最动人的记忆,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所做之事是有意义的。

“基层工作虽然辛苦,但每天都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这也是我之所以喜欢做志愿者的一个原因。”粟秋滔笑着说。

大山支教,播撒爱意

2023年,粟秋滔决定去支教。她参与了暑期的支教项目,跟随团队来到了攀枝花盐边县的温泉乡。

“最开始我其实有些犹豫,担心小朋友们会问起我的手臂。”粟秋滔坦言,这种顾虑在出发前曾一度让她犹豫不决。然而,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支持下,她下定决心,最终踏上了前往大山的路。

到了温泉乡,她发现孩子们没有因为她的残疾而感到不安,而是乐意与她亲近。每天在课余时间,孩子们会拉着她去山间摘野果、玩跳绳。偶尔也会有孩子问起她的手臂,她会坦然地说:“身体的缺陷并不会阻止我追求梦想。虽然他们可能还不太理解,但我希望通过我的经历,向他们传递一种信念——无论条件如何艰难,只要坚持努力,每个人都能翻山越岭,飞往旷野。”粟秋滔说。

粟秋滔与学生合影

作为老师,粟秋滔和支教队成员们不仅为孩子们讲授基础课程,还为他们带来了“梦想DIY”的课程。在这堂课上,她鼓励孩子们通过绘画来畅想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很多孩子在纸上画出他们心中的画家、老师、警察、消防员、军人……“他们每天都想多学一点,舍不得我们离开。我真的被他们的求知欲打动了。”粟秋滔说。

教学之外,粟秋滔还承担起队内厨师的责任。“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农忙时家里人都去地里收粮食,一个人在家就学会了做饭。”粟秋滔特别骄傲地说道,“虽然一只手做饭有时不太方便,但这次支教,不仅做出四菜一汤,还实现了蛋炒饭三锅连炒,比之以往更进步了不少!”

支教的最后一天,山里的孩子们早早起床,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前来送行。小风车、千纸鹤,有孩子甚至拆开了自己的手串,把小珠子分给了每一个志愿者。粟秋滔被孩子们的质朴和真诚深深打动了,也非常庆幸自己最终来到了这里支教。

回到学校后,粟秋滔并没有停止她的公益脚步,她成为了川大“融乐坊”的负责人。这是一家专门为残疾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以及协作“向阳花”、“校园大使”、“跑完全程”等各类活动开展的公益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她不仅继续关注着校园内的弱势群体,还为其他身处困境的人们带去了更多帮助,播散了暖心的爱意。

断臂,是粟秋滔生命中一段无法回避的经历,但她心中的坚韧、无畏与爱心,托举着她向更远更高之处腾飞。

在大四学年,粟秋滔以专业能力测评第一、综合测评第二的成绩成功推免至川大继续深造。科研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活动……无数的尝试与无数的突破,更让她的奋斗之路开满鲜花,让她在拓展自己人生宽度与厚度的旷野中,既看见了美景,也获得了力量、爱与希望。

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粟秋滔明白未来的工作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更要在基层的土地上切实实践。她说,“我希望将来能回到农村,把我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秋阳高照稻谷香,滔声阵阵麦浪扬。大一时,粟秋滔种下一粒粒种子,四年耕耘,满是收获。未来,她希望继续扎根社会田野,将青春书写在自强、奋斗与奉献之中。

文字丨宋婧雯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编辑丨宋婧雯

责编丨袁月

权威发布 | 四川大学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太火爆!川大新开微专业开课即“抢空”!

登顶“贡嘎”!川大健儿闪耀赛场!

来源:四川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