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装上阵活力涌——原平市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15:59 1

摘要:初秋时节,原平市小泉沟村连片的玉米地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地头边几位老农围坐一起谈论着今年的“大账本”。“以前这点地,浇水、施肥、农机全是成本,收成好坏全看老天爷脸色,哪敢想分红?”一位老农摩挲着饱满的玉米棒感慨,“现在好了,地交给‘统种共富’,保底有租金,年底能

云水镇党建办工作人员入户走访

初秋时节,原平市小泉沟村连片的玉米地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地头边几位老农围坐一起谈论着今年的“大账本”。“以前这点地,浇水、施肥、农机全是成本,收成好坏全看老天爷脸色,哪敢想分红?”一位老农摩挲着饱满的玉米棒感慨,“现在好了,地交给‘统种共富’,保底有租金,年底能分红,村里还给找活干,这日子有奔头!”

这看似寻常的田间闲谈,却折射出原平市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撬动基层治理格局的深刻变革。组织重构卸下了干部的“文牍之累”,治理创新激活了共治的“内生动力”,产业破局攥紧了增收致富的“金拳头”……如今,一幅组织强、治理活、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时代基层治理图景,正日渐清晰而生动。

减负增能 激活九牛爬坡的原动力

在云水镇党建办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摞着三份工作事项: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摸排、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四必访三必问”、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门教育入户走访。

“放在过去至少要组织三次入户,不仅群众嫌烦,干部也叫苦。”云水镇组织委员贾国平说,“但今年不同了,党建办整合成一份清单、一支队伍、一次入户,还多了一群能扛事、会干事的排头兵。”薄薄的几页纸,却承载着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刻转变。

乘着全省乡镇单独设立党建工作办公室的改革春风,原平市推动18个乡镇(街道)党建办搭起“1+3+N”组织体系,全面实体化运行。云水镇以党委副书记担任主任,纪委书记、组织委员担任副主任,1名任职期满的选调生担任专职副主任,配备6人负责组织、社工、纪检、统宣、群团5类岗位。

“党建从过去的‘九龙治水’变成了‘九牛爬坡’,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作为新履职的专职副主任,贾国平感触颇深,“市里配套建立了党建工作例会制度,政策部署直达基层。减负增能让机构自身的运转更加高效顺畅,更释放了党员管理效能。”

党建引领下的效能提升,直接传导至村级组织。“党建办组建起来后,绩效管理方法更清晰,村干部的凝聚力明显更强了。”云水镇解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王红军深有体会。原平市探索实施村“两委”其他干部差异化薪酬管理,既考虑个体实际差异,又激发服务群众的热情。村务管理从过去左支右绌到如今真正拧成一股绳,党群服务中心焕然一新,道路亮化、硬化完成,还通过“村集体+专业合作社+村民”的模式种植百亩宁脆苹果,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党建办整合下,党员力量真正攥成了拳头。翻开党建办的工作日志,实打实的民生诉求解决记录历历在目:上院村被大水网工程临时占用的耕地及时复垦,春种秋收没耽误;岴峪村大病村民的低保申请在对接民政后加速落定;山水村核桃林的病虫害在市农技专家火速驰援下得到控制……党员干部从文山会海中抽离出来,落到了晨露未干的田埂间、星光点亮的院落里。

“组织力就是生产力。”云水镇党委书记刘文斌说,“党建办的实体化运行,让‘党旗在一线’的誓言,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坚强引擎。”

多元共治 奏响基层善治的协奏曲

“您这是典型的阳虚体质,平时少吃生冷食物,艾灸咱这就能做。”吉祥街道沙河桥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小屋里,弥漫着淡淡的艾草香,张卫东一边为问诊的居民辨识体质,一边将调养建议推送到社区微信群。

从普通卫生室到健康管理小屋,像张大夫这样的“健康管家”,是沙河桥社区党委聚焦武彦移民小区搬迁群众“看病远、预防难”问题而孵化的专业服务团队。

“搬迁初期,新环境不适应,邻里矛盾、物业纠纷天天有。”沙河桥社区党委书记梁利平回忆道,破局之钥在于凝聚“能人”,“借助原平市培树的‘新晋邻·同心原·圆事团’自治队伍品牌,我们整合退休党员、网格员和热心居民组建了社区自治队伍。”

居民“点单”、社区“派单”、队伍“接单”、服务“评单”的闭环机制高效运转。居民白欣慧对此感触最深:“上午群里刚说楼顶漏水,石豹沟煤矿退休党员李宝金就带着工人师傅们赶了过来。”社区“六点半课堂”同样热闹,“以前孩子放学没处去,现在有大学生志愿者和社工带着写作业、搞活动,孩子开心,我们省心!”家长郝晓梅说。

沙河桥社区的实践只是原平市党建引领下多元共治的一个缩影,这股暖流,同样温暖着乡村。

临近中午,大牛店镇神山二村的日间照料中心饭菜飘香。贾改兰和邻居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炖肉烩菜,唠着家常。“以前自个儿在家瞎凑合,冷一顿热一顿,现在一天五块钱能管两顿热乎饭。”老人脸上的笑纹舒展开,神山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贾志强举着手机直播,将这温馨时刻传递给了远方的子女。

这个去年重阳节启用的“暖心食堂”,直击村里留守老人“吃饭难”的痛点。食堂门口的公告栏写满温情:赵吉和捐大米十公斤,孙利云捐豆角一袋……柴米油盐里浸满邻里乡情。“灶火点起来容易,旺起来难。”贾志强说。为此,村里摸索出“社会捐一点、政府出一点、子女贴一点、集体补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保障了“活水长流”。“既帮了食堂,也活动了筋骨,还能和邻里唠唠嗑,一举三得!”正在擦桌子的贾改兰乐呵呵地说。这口“暖心灶”,烧旺了互助情,也焐热了“空心村”的心。

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奏曲”。“党组织要当好‘掌舵手’,更要会‘搭台子’,在党旗下同频共振,这治理的‘灶火’才能越烧越旺。”原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统种共富 铺就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眼下,小泉沟村道路两旁连片的玉米田绿浪翻滚,长势喜人。“今年全村依托统种共富项目,整合1707亩耕地连片经营,还通过平田整地新增92亩机动地。”小泉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孟德胜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村里旱坡地多,水浇地少,各家耕地分散像‘插花’。”孟德胜回忆起过去的困境,“农机成本摊得高,收获后卖粮又缺乏议价能力,要是年成不好连本钱都难收回。”破解老年人“种不动”,年轻人“不想种”的难题,2024年原平市决定推广试行“统种共富”项目,选定小泉沟村先行先试闯新路。“巴掌地”整修成大块田,机械统一种收,农资统一采购,田间管理和销售统一运作,层层降低成本,实现“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收益靠分红”的共赢。

“核心在于经营权连片、承包权不变,但起初不少群众心里打鼓,担心‘地会不会没了’、‘钱能不能拿到’。”孟德胜坦言。关键时刻,村党支部迅速吹响“集结号”,党员先锋队起早贪黑、挨家挨户做风险预案和收益测算,用大白话把政策掰开揉碎讲清楚,原平市委及时派出农业专家调研论证,提供科学支撑,乡纪委全程跟进监督土地流转的每一个环节,村里的老党员、干部更是带头入股,用行动做出无声而最有力的号召。

“支部领着干、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逐渐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孟德胜欣慰地说。目前,村里461户952人全员入股,还与山西省神沐新能源有限公司签订承包、种植协议,让现代化农业技术落地田间地头。

“乡亲们的收益可不止土地租金和年底分红。”孟德胜掰着手指算了起来,“我们协调合作方为村里提供了24个田间管理岗位,每年人均增收约9000元。农闲时还能做渔具配件代工,现在村里不少人在家就能干活,每个月最少也能挣1500元。”

从“户户守田”到“全村统种”,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富”,增收账本化作了村民脸上越来越多的幸福笑容。如今,这一组织引领、产业振兴的“硬核”模式,已在原平市11个乡镇试点推广,与农户共签订3万余亩玉米种植服务协议。沉睡的资源被盘活,分散的力量被凝聚,一条党建引领、强村富民的新路子,正在原平大地上越走越宽。(薛志浩)

来源:忻州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