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2日上午,七里河区政府新闻办召开“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暨‘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安排”新闻发布会。七里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大为、阿干镇党委书记郭晋东、魏岭乡党委书记吴子瞻、八里镇党委书记王生儒共同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新闻发布会现场
2025年9月22日上午,七里河区政府新闻办召开“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暨‘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安排”新闻发布会。七里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大为、阿干镇党委书记郭晋东、魏岭乡党委书记吴子瞻、八里镇党委书记王生儒共同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陈钦主持新闻发布会
陈钦: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七里河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近年来,全区“三农”工作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以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基底,以推动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聚力科技“强芯”、深耕产业“特色”、激活三产“融合”,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经济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奋力谱写了“三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收官之年,9月23日我们又将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区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及“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相关活动安排,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七里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大为先生、阿干镇党委书记郭晋东先生、魏岭乡党委书记吴子瞻先生、八里镇党委书记王生儒先生,请他们共同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首先,请七里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大为先生介绍全区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及“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相关活动情况。
七里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 李大为
李大为:一、七里河区“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情况介绍。近年来,七里河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落实强省会行动和“1139”工作部署,聚焦“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围绕“三农”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全区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一是农业经济运行稳中有升。上半年,全区一产增加值实现2.66亿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09.22元,增长7%。二是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粮食生产克服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种植面积稳定在1.45万亩。当前秋粮长势良好,有望实现粮食稳定丰收。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6万亩、产量达到24.16万吨;猪牛羊禽等饲养量达到14.14万头只、蛋奶产量达到0.71万吨,重要农产品实现有效保障。三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有效运行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精准落实产业、就业、医疗、教育等帮扶措施,确保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产业发展更加兴旺。一是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创新推出“科研+政府+企业+农户”发展模式,高质量发展百合特色产业。在鲜百合、百合干等传统产品基础上,研发百合粉、百合酥、百合面膜等精深加工产品,推动农产品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升级,全区百合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5亿元。搭建智慧农业全链条平台,200多家百合系列产品店铺中,有130多家开展了线上销售业务。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百合)产业园,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兰州百合核心主产区地位进一步巩固。因地制宜打造林下经济、鱼菜共生水产养殖、万亩油料3个产业园,产业业态不断丰富,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二是科技效能显著提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百合产业集群种球繁育建设项目,重点突破茎尖脱毒、组培快繁、连作障碍治理等核心技术,实验室正在建设中,预计10月底建成投入使用。项目实施后,预计实现百合亩产三年内跃升20%,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亿元。三是品牌效益不断攀升。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全区“兰州百合”“甘味”品牌企业8家,地理标志备案企业达到83家,兰州百合品牌测算价值高达61.05亿元。深挖“百年好合”文化内涵,打造“小七”数字形象代言人,开发毛绒公仔、钥匙扣、文创雪糕、小七表情包等衍生产品,充分展现兰州百合“甜美健康”的品牌特质。强化品牌宣传推介,9月15日,在厦门举办了“黄河金岸,百合之都”兰州百合专场推介会,会上签约项目6家、签约金额9.5亿元;意向跟进签约项目4家、签约金额4亿元。通过各类展会推介,进一步强化了品牌形象、激发了消费兴趣、带动了产品销量,实现了消费者对兰州百合从“知晓”到“认同”再到“购买”的有效转化。
农村风貌更加靓丽。一是示范片区融合发展。聚焦“八个美丽”,做好“四篇文章”,创建“百年好合”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带,高质量推进“巍巍红岭”红色文旅和“水磨石佛”生态文旅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环境整洁、业态丰富、百姓受益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徐徐展开。二是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持续开展和美乡村、乡村建设示范村等创建行动,接续开展“3331”攻坚行动。累计建成和美乡村20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20个、清洁村庄43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达到100%。乡村道路、饮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三是乡风文明持续向好。坚持党建引领,纵深推进“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导师帮带”“擂台比武”活动。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围炉话家风”“田间地头唠新风”“大槐树下话乡风”等移风易俗活动60余场,整治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有效破解乡村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一是经营体系日益健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清查工作全面开展,基本摸清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家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17家龙头企业、344家农民合作社、320家家庭农场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二是交易活力有效激发。保障集体经营性、资源性等资产规范流转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闲置农房、农村产业项目等进场交易,流转交易种类持续拓展,累计完成产权交易81笔、实现交易额6695.3万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三是融合发展释放潜能。优质农产品持续增加,全区“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3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越来越多优质农产品摆上了百姓餐桌。持续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路线,品乡村美食、逛山乡美景成为居民度假首选,今年以来全区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超500万元。
蓝图绘就千般景,实干躬行万木春。我们将继续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区的决策部署,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抓实抓好“三农”各项工作,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更加壮丽的“三农”新篇章。
二、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安排
下面,我继续向大家介绍今年我区农民丰收节的活动安排。
今年,我们将继续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紧扣“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主题,打造一场集产品推介、文体互动、产业提升于一体的丰收盛会,带动群众广泛参与,共庆丰收、共享喜悦,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我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一是厦门推介会盛大启幕,提升百合品牌“新声量”。9月15日上午,“黄河金岸,百合之都”兰州百合专场推介会在厦门隆重举行。通过“产业展示+品牌发布+合作签约”的形式,全方位推介兰州百合的种植技术、深加工产品及文旅融合项目。活动现场设置百合产品展示区、百合美食体验区,播放百合宣传片、分享百合品牌故事,邀请10余家主流媒体现场参与并进行专访。同时,与全国采购商、电商平台开展对接洽谈,搭建“农户—市场”直通桥梁,助力百合从“田间地头”走向“消费终端”,进一步提升兰州百合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推介会上已签约项目6家、签约金额9.5亿元;意向跟进签约项目4家、签约金额4亿元。
二是首届村BA激情开赛,点燃乡村活力“新引擎”。为丰富农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增强乡村凝聚力和向心力。举办了以“庆丰收、赛篮球”为主题的七里河区首届“百合杯”村级篮球大赛(村BA)。赛事面向全区各村开放报名,并在乡镇村级篮球场设置赛场。通过小组赛、淘汰赛、冠亚季争夺赛等赛程决出优胜队伍。来自全区6个乡镇、3家机关单位的10支代表队展开激烈角逐。今天上午,村BA总决赛正在奥体中心激情上演,哪支参赛队伍能够脱颖而出、夺得冠军,我们拭目以待。在比赛期间,还穿插开展了农耕文化宣传、农产品展示销售等活动,让村民在竞技比拼中共享丰收喜悦,让赛场成为展现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的绚丽舞台。
三是产学研联盟凝聚合力,智汇农业发展“新动能”。丰收节期间,区政协、区农业农村局将组织召开兰州市七里河区农业产学研联盟专题会议,聚焦产业链延伸、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品牌规范化运营等核心问题,深入分析研究我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短板瓶颈,鼓励农业企业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凝聚发展共识,寻求发展路径,助推全区农业产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阶段。同时,与头部电商宣天下深度合作,邀请电商运营培训专家,围绕智慧农业、电商营销、品牌建设等主题开设讲座与实操课程。培训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覆盖产学研联盟72家成员企业,助力农业企业启智新思维,拓展新渠道,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本次农民丰收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全面展示我区农业发展新成就和农村发展新面貌,为农民朋友提供交流协作、增收致富的有效平台。在此,诚挚邀请广大农民朋友和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共同绘就七里河区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陈钦:感谢李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
记者:刚刚在介绍中提到了“黄河金岸百合之都”兰州百合专场推介会,可否详细介绍一下此次推介会的情况呢?谢谢。
陈钦: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继续请李局长回答。
李大为:此次“黄河金岸 百合之都”兰州百合专场推介会是七里河区政府加快推进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推介会于9月15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推介会现场,我们采用“产业展示+品牌发布+合作签约”的形式,设置了百合产品展示区、百合美食体验区,播放百合宣传片;邀请了本地知名百合企业全方位推介了兰州百合的种植技术、深加工产品、分享了百合品牌故事;还推出了一系列融合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的百合文创产品,其中“百合萌主”系列吉祥物以其圆润可爱的造型吸引众多目光,该系列产品包含毛绒公仔、钥匙扣、文创雪糕等衍生产品,充分展现兰州百合“甜美健康”的品牌特质。此外,融合百合花纹的茶具、香薰、文创饰品等也备受青睐,彰显出兰州百合产业从农产品向文创领域拓展的创新成果,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
同时,我们还隆重推出了全国首个兰州百合产业虚拟代言人“小七”,以一身清新素雅的白色旗袍造型亮相,通过智能化人机交互系统,向与会客商生动展示兰州百合的独特价值。作为七里河区倾力打造的数字形象代言人,“小七”将在后续品牌推广中承担直播带货、虚拟导购等重要角色,这也标志着兰州百合品牌建设进入了数字化新时代。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兰州百合具有400余年种植历史,其核心产区位于北纬36°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独特的富硒土壤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其“瓣大肉厚、味甜无苦”的卓越品质。目前全区百合种植面积达5.54万亩,年产鲜百合3.3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5亿元。
在消费升级背景下,七里河区创新推出“科研+政府+企业+农户”发展模式,不仅开发出百合粉、百合片、百合饼干等深加工产品,还跨界推出百合面膜、百合精油等美妆产品,推动农产品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升级。目前全区150家百合加工企业中,已有28家在天猫、淘宝等平台开设线上店铺,2022年电商销售额突破3亿元。
借助这些独特优势,我们在推介会上还与全国采购商、电商平台开展了“面对面”对接洽谈,着力搭建“农户—市场”直通桥梁,助力百合从“田间地头”走向“消费终端”,现场达成签约金额9.5亿元,意向签约4亿元,为兰州特色农产品拓展东南沿海市场注入了新动能。
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组织当地企业与厦门餐饮行业协会、食品加工企业开展深度对接,共同开发适合南方市场的百合系列产品。同时,还将不断深化“甘味”品牌建设,通过数字营销、文创赋能等方式,推动兰州百合从地方特产向全国知名品牌迈进。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陈钦:感谢李局长的解答。有请下一位媒体朋友提问!
记者:近年来,随着红色文化旅游的不断升温,沈家岭战斗遗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兰州人所关注,请问,目前 “巍巍红岭”红色文旅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有哪些亮点和成效呢?谢谢
陈钦: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请魏岭乡党委书记吴子瞻先生回答。
魏岭乡党委书记 吴子瞻
吴子瞻: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谨代表魏岭乡人民政府,向大家介绍“巍巍红岭”红色文旅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启动到现在,魏岭乡靠着民生保障打基础、产业升级当引擎、项目建设抓落实,在七里河区南部山区画出“产业旺、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魏岭乡一直把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通过三项民生工程,实实在在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
一是水源充足,生活无忧。投资49万建成的白家岘村七道梁饮水工程,目前全线已通水,不光300多户村民喝上了方便水,1500亩农田也不用再“靠天吃饭”,旱涝能保收。沈家岭村500立方米的蓄水池工程也正推进,建成后全乡的农业灌溉网更加完善,为撂荒地整治,农作物生长保驾护航。
二是做好防灾减灾,安全防线更牢固。针对兰州新的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多发,地质灾害隐患严重,投资180万进行专业治理,加固护坡、优化排水系统,把120户群众面临的山体滑坡风险进行解决,老百姓才能住得安稳,心里踏实。
三是教育和就业有保障。2025年春季给35名脱贫家庭的学生发放了“雨露计划”补助,帮他们圆上学梦;通过线上线下的就业服务平台,446名脱贫劳动力基本都有了工作,脱贫户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依托国家政策,将防返贫的网织得牢固而紧密。
二、产业升级动能强劲,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依托资源优势,魏岭乡走出了“红色文旅+特色农业”的融合发展路子。种植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以百合、中药材、林果蔬菜为主导产业,不断扩大种植规模,蔬菜种植面积达2.7万亩,产量4.1万吨,新增的1500亩油菜籽种植区,通过土地集约化管理和有机肥替代,预计年产值突破120万元,未来将继续推进万亩油料深加工产业园建设,延伸产业链条,预计可以解决200个就业岗位。红色文旅创新也有了亮点和成效:我们深度挖掘沈家岭战役历史资源,推出“红色七里河”主题文创产品,涵盖邮票、雪糕、咖啡等多类商品,上半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56.32万元。今年,沈家岭综合红色景区已经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餐饮、民宿等配套产业同步激活,形成“文旅引流、产业变现”的良性循环。
三、项目建设高效推进,夯实乡村振兴支撑
首批6个重点项目紧扣“产业、民生、生态”三大主题,跑出乡村建设“加速度”。产业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投资460万元的万亩油料基地已完成1500亩土地流转和梯田化改造,前期1500亩油菜已种植完成且陆续成熟,为油料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投资195万元,配套建设的5.8公里产业路实现“晴雨通车”,保障了农产品运输效率。人居环境整治同时也在深入推进,“3331”攻坚行动清理垃圾381处,今年开展“千村万树”活动植树3000余株,村庄颜值与村民幸福感同步提升。龙池村150亩冬油菜种植项目已完成土地翻整,预计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多点开花。
四、增收渠道多元拓展,共绘共同富裕图景
魏岭乡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集体分红”三措并举,让群众的钱包更鼓了。产业带动效果明显,万亩油料基地带动周边村民年增收超20万元;百合种植基地季节性用工高峰期日均吸纳劳动力15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针对脱贫劳动力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2025年举办多期中式烹饪培训班。
五、未来展望:打造乡村振兴七里河样板
下一步,魏岭乡将以“红色文旅”为核心IP,持续完善“一心(沈家岭红色文化核心区)、两带(生态农业观光带、民俗体验带)、多点(特色产业节点)”的空间布局。通过“红绿银”三色产业融合,立足红色文化旅游、绿色生态环境、银发经济“三色”资源优势,打造面积32平方公里的“巍巍红岭”红色文旅乡村振兴示范带,带动村民增收和集体经济提升。我们将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打造“春有花海、夏有绿荫、秋有果香、冬有暖阳”的四季乡村景观。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在魏岭大地吹响。我们始终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巍巍红岭”红色文旅乡村振兴示范带必将成为七里河区乡村振兴的标杆,让这片红色热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谢谢大家!
陈钦:感谢吴书记的解答。有请下一位媒体朋友提问!
七里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提问
记者:我关注到七里河区在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发展了许多新产业业态,其中提到打造了“鱼菜共生水产养殖”产业园,可否详细介绍一下产业园的相关情况呢?谢谢
陈钦: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请八里镇党委书记王生儒先生回答。
八里镇党委书记 王生儒
王生儒:八里镇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乡村振兴示范带+省道S104黄金线),锚定“水墨石佛”示范带核心节点,聚力打造七里河首个“鱼菜共生”水产养殖产业园。项目选址皋兰山生态涵养区与S104产业廊道交汇处,由8个村党组织破壁联动,成立水磨农业公司,计划投资1480万元,构建“生态循环+智慧农业+科研旅游”三产融合新模式。
项目采用“鱼粪收集—微生物分解—蔬菜吸收—水体净化”循环系统,较传统农业节水90%,实现农药零残留、农产品达到欧盟有机标准。项目将养殖池中的鸭嘴鱼、鲈鱼、鳜鱼等水产品排泄物,经微滤机固液分离后行成液态肥,为“植物工厂”提供养分,进行水肥一体基质培植蓝莓、草莓等浆果类;水培种植冰菜、生菜等叶菜类;雾化培植中药材,实现药食同源。尾水净化后回流鱼池,实现水循环利用,形成“水下养名优鱼,水上种有机菜”立体种养系统。
为了加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带动农户增收,由镇政府牵头推行“八村联动”入股机制。二十里铺、八里窑等8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120万元集体资金入股成立联合公司,整合520万元衔财政接资金,变“零散输血”为“协同造血”。项目运营首年即实现集体增收:村分红年增18%,惠及千余农户;可吸纳周边3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3.2万元(“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岗位薪金”三叠加);探索开发VR生态课堂、“鱼菜盲盒”等研学项目,年接待超1万名学生,让孩子亲手操作物联网系统。
目前已投资480万元,建设1440平方米双层玻璃温室一号大棚,大棚将于本月(2025年9月)投产运行。投产后,预计年产水产品10万斤、果蔬50吨,产值300万元,利润90万元,将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同时,正在积极筹划建设二号“鱼菜共生”双层玻璃温室大棚,继续争取资金约100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3600平方米双侧玻璃温室大棚及鱼菜共生设备。同时,进行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后,预计年产水产品30万斤、果蔬200吨,产值约1000万元,利润300万元,将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
陈钦:感谢王书记的解答。有请下一位媒体朋友提问!
媒体记者提问
记者:阿干镇作为七里河区老工业基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农民增收致富方面都有哪些好的做法和成效呢?谢谢
陈钦: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请阿干镇党委书记郭晋东先生回答。
阿干镇党委书记 郭晋东
郭晋东:今年以来,我们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1139”工作部署和市委、区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八个美丽”,做好“四篇文章”,高标准推进“水磨石佛”示范带建设,带动全镇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一是做好规划文章,绘制发展蓝图。“水磨石佛”生态文旅乡村振兴示范带,包含东山三村:马场村、大沟村、深沟掌村及西山琅峪村,示范带长5公里,总面积17平方公里,总户数929户、3202人。阿干镇按照“1234”发展模式,即:“一轴串联、两业协同、三生融合、四村联动”,以S104为轴线,串联马场、大沟、深沟掌、琅峪四村,推动农业产业与生态旅游业两大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联动效应,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协调发展。全镇入库项目38个,涉及资金5415.5万元,其中:示范带项目23个,资金3823万元。目前已下达项目7个(产业项目4个、基础设施项目3个),涉及资金1203万元(其中:中央及省市衔接资金843.5万元,其他资金359.5万元),目前均已完工。聚焦“八个美丽”,通过项目带动,使示范带能够实现空间优化、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和村庄协同发展的多重目标。
二是做好建设文章,夯实发展基础。聚焦美丽乡村,大力实施“333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出动人员1300余人次,在全镇范围内清理柴草杂物和积存垃圾113处160吨,清理沟渠淤泥12吨,整治乱搭乱建棚房15处,拆除危旧房12处共计770平方米。开展“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种植香花槐、云杉等树木2500株。聚焦美丽农居,投资70万元在马场村率先改造10户民居,发展庭院休闲农业,在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空地栽植经济作物、花卉等5000株,充分动员农户进行微改造,因地制宜打造“洁、绿、美、景、韵”等“五美”农房,整体提升村庄风貌。聚焦美丽廊道,提质升级村庄街巷,投资308万元,实施马场村两个村小组道路提升项目。投资120万元,实施马场村饮水工程维修改造项目。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改善村庄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做好经营文章,增强发展动能。聚焦美丽田园,完成粮播面积0.1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94万亩,占全年任务的100%。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抓好撂荒地整治,整合资金130万元,实施阿干镇林下经济产业园油料种植加工项目,在马场村冰草洼流转110亩耕地,通过撂荒地复垦,种植油菜花田,配套榨油坊相关设备设施,打造生态生产新景观的美丽田园网红打卡点。聚焦美丽产业,整合资金455万元,实施阿干镇林下经济产业园养殖项目,按照“大规模、小群体”的发展思路,养殖肉鸡、蛋鸡1万只。投资120万元,实施马场村林麝养殖二期建设项目,采取“村集体+公司”的模式股份制经营,村集体收入增加6万元以上。投资120万元,打造深沟掌村蜜蜂养殖产业项目,养殖中蜂200箱,预计年生产天然原蜜、巢蜜等基础产品500公斤,实现年产值8万元。以石佛沟大景区为依托,引导、扶持农户大力发展农家乐,全镇农家乐达到56家,今年截至目前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在阿干村打造“村嫂农家乐”品牌,利用农户房屋,以党支部引领农户模式,开办“村嫂农家乐”,吸纳留守村嫂9人,将休闲文旅打造为全镇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渠道。聚焦美丽动力,推动7个项目进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产权交易额达到843.5万元,创历史新高。
四是做好治理文章,激发发展活力。聚焦美丽党建,构建横向“镇、村、组”三级治理架构和纵向“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的田字型治理体系,全力推进示范带内各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子品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优化设置大网格14个,小网格64个,网格员64名,切实把党的工作延伸到乡村治理每个“神经末梢”。扎实开展“一亲三心”活动,帮办实事116件、解决困难28项,“美丽党建”为示范带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支撑。聚焦美丽民生,引导村民参与公共事务,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推进法律援助、法律顾问进农村,建立法治人才队伍15支,开展普法宣传活动22次,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余件。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开展以“对高价彩礼说不”“移风易俗除陋习”等主题的宣讲活动,引领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婚嫁观。
下一步,我镇将继续锚定乡村振兴这一目标,以产业为笔绘就发展底色,以生态为墨守护绿水青山,以文化为魂厚植文明根基,以治理为基筑牢和谐底盘,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构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格局。
陈钦:感谢郭书记的解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就进行到这里,如果各位媒体老师还想了解更多的情况或有采访需求,请在发布会结束后与我们新闻办工作人员联系。再次感谢各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热心参与,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希望各位媒体老师持续关注七里河区“三农”工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在七里河区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活动现场与各位媒体老师再次相逢。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愉快!谢谢大家!再见!
记者:杜睿 黄艳(实习)
审核:李绚 签发:王志成
来源:七里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