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打了个电话,他决定来新区创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15:54 1

摘要:不久前,何伟带着团队前往美国费城参加全球肿瘤免疫峰会Immuno-Oncology Summit。在汇聚国际顶尖药企、生物技术公司及科研机构代表的现场,他作为行业代表登台演讲,而整个峰会期间,他的团队收到超20家机构的合作对接邀约,其中不乏强生公司、默克集团等

《企飞江北》第169期

何伟和他的团队

“最近一直在世界各地跑,9月还有3场展会要准备,忙得有点‘飞起’了。”泽维生物创始人何伟博士笑道。

不久前,何伟带着团队前往美国费城参加全球肿瘤免疫峰会Immuno-Oncology Summit。在汇聚国际顶尖药企、生物技术公司及科研机构代表的现场,他作为行业代表登台演讲,而整个峰会期间,他的团队收到超20家机构的合作对接邀约,其中不乏强生公司、默克集团等业界巨头以及创新药开发的先锋生物技术企业。

一家初创公司却引得“全场瞩目”,这背后是技术硬实力的体现。而回顾创业之初,何伟坦言,决定在新区创业,还是因为老同学的一通电话。

两位博士,强强联手

走进泽维生物前,我们先认识公司的两位核心人物——创始人何伟和联合创始人李星南。

从北京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毕业后,何伟赴美攻读博士专业。2014年,在身边同学都选择继续前往高校深耕学术之时,何伟放弃了斯坦福大学的offer,转而进入制药巨头诺华做博士后。

“去产业界做博后,是独特的经历,可以在真实药物研发环境中同时进行研发以及药物分子转化。”何伟解释他当时的选择。在诺华,他专注新药研发和功能基因组学技术,积累了大量经验。

与此同时,李星南正在斯坦福大学做类器官领域的探索。她在业界首次通过整合式气液培养法(ALI)制备肿瘤类器官,重现了患者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相关成果登上Nature Medicine、Cell等国际顶刊,成为全球类器官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何伟(左)、李星南(右)

两位科学家,分别奔跑在产业前端和科研一线,但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中看到了传统药物研发模型的局限性。“我们都意识到,未来的药物研发需要一个更接近人体真实状态的模型系统,这是创新药物开发的必由之路。”何伟说。

直到2019年,这两条平行线开始交集。当时,何伟回国准备创业,需要一个专业场地跑数据,机缘巧合下,他认识了李星南,“借用”她的实验室做研究。

一次工作中,两人交流到各自技术。一个是功能基因组学,一个是类器官模型,若将两者结合,搭建一个药物开发平台,便既能提升药物筛选成功率,又可以让药效评估更精准。

“其实我们的理念共振可以追溯到15年前我还在诺华、李博还在斯坦福的时候。但实际碰面详谈之后,我的思路一下‘打开了’。”何伟回忆,他当即邀请李星南“组队”,创立泽维生物。自此,“强强联合”的故事开始书写。

培养“迷你肿瘤”,加速药物研发

想法有了,企业落在哪里?

踌躇之际,何伟接到了大学同班同学毛雯博士打来的电话。当时,毛雯在新区创办了诺令生物,她告诉何伟,新区产业生态不错、支持也很到位,非常适合硬技术的初创企业发展。

在毛雯的引荐下,何伟来到新区。这里有可以“拎包入驻”的载体,大大节省企业前期投入;不久后,新区企业药石科技也发来了合作邀约。只用了半年时间,团队、业务线就都“跑”起来了。

如今,泽维生物已经在新区搭建起自己的核心技术平台,其类器官2.0肿瘤免疫平台,就是两位创始人核心技术的巧妙融合——

想象一下,我们从一位癌症病人身上提取一点肿瘤细胞,在实验室里培养一个“迷你肿瘤”;再结合功能基因组学技术,就能通过“迷你肿瘤”,为一些正在研发中的创新药测试药效、鉴定靶点、分析作用机制……

“我们还突破了传统类器官技术的局限。”何伟介绍,团队的类器官2.0技术,可以在体外环境中保留肿瘤组织中的基质细胞、免疫细胞及空间组织结构,重建复杂微环境

要知道,肿瘤不是一块均匀的“肉”,而是动态变化、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如果能有一个接近其原生状态的三维模型,那药物研发就能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并获取更精准的数据。

何伟“骄傲”地告诉我们,这正是泽维团队的技术亮点所在,“病人的肿瘤什么样,我们培养的‘迷你肿瘤’就是什么样。”他说。

“现在是我们这项技术快速发展最好的时机。”李星南补充道,“FDA正在积极鼓励新型NAM(New Approach Methodologies)模型的应用,这些模型能够减少动物实验,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准确性。我们的类器官2.0技术正是这一趋势下的领先解决方案。”

多癌种模型

凭借这样的技术“硬实力”,泽维生物闯出了一片天地。目前,团队已建立了超过1500例人源肿瘤类器官模型,覆盖肝癌、结直肠癌、肺癌等常见癌种及血管网状细胞瘤等,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和免疫治疗评价,服务多家全球领先的制药企业。

何伟举例,未来,通过公司的技术平台,医生可以为每位患者建立专属的“迷你肿瘤”模型,测试各种药物组合的效果,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也能为新药研发提供最真实有效的筛选平台,从而量身定制开发出最有效的新药分子。

技术服务之外,泽维团队也在努力走“自己的路”。据何伟介绍,团队已发现2个新靶点,有3条新药管线正在推进中。一如他最初放弃斯坦福offer、进入诺华时的思考,他希望,继续以自身所长,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向临床转化,惠及更多患者。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个性化的精准治疗方案,并通过我们精准的‘迷你肿瘤’底层平台,为肿瘤病人量身定制开发最有效的新药分子。”在谈到公司长远愿景时,何伟目标清晰,如此说道。

采访中,何伟告诉我们,这个9月,企业收到了3场展会的邀约,10月,还有2场展会要参加。不只在国际舞台频频亮相,企业整体营收也“翻了个番”。“还有许多新合作正在推进中。”何伟笑着说,自己在新区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正在与一个器官芯片团队交流对接。

“我们不仅要做技术的开拓者,更要参与到推动药物开发的行业变革中去。”何伟和李星南异口同声地说,“这是我们15年前就开始思考的问题,如今终于有机会将它变为现实。”

一边是正在快速成长的公司,一边是不断拓展的“朋友圈”,手握核心技术,这个团队还将用创新与坚持,走得更远。

来源:南京江北新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