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皎平渡畔,六年韶华。李翔骄老师以爱为舟,以责任为桨,六载春秋默默摆渡于金沙江畔的教育长河。她将温柔的师者情怀织进皎平渡中心学校的每一堂课、每一次谈心,用青春为大山里的孩子点亮繁星。
皎平渡畔,六年韶华。李翔骄老师以爱为舟,以责任为桨,六载春秋默默摆渡于金沙江畔的教育长河。她将温柔的师者情怀织进皎平渡中心学校的每一堂课、每一次谈心,用青春为大山里的孩子点亮繁星。
一、踏歌而来的乡村筑梦人
2019年李翔骄初入校园时,斑驳的教室墙壁与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形成鲜明对比。李翔骄抚摸着课桌上深浅不一的刻痕,轻声说道:“我来自农村少数民族家庭,这些孩子需要的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是心灵的陪伴与守护。”这份朴素的信念,成为她扎根乡土教育最坚实的根基。
二、用爱叩响留守儿童的心门
面对全校近三分之二的留守儿童群体,李翔骄将课余时间化作温暖的陪伴时光。她建立“心灵驿站”,用日记本记录每个孩子的情绪变化;创设“亲情连线角”,通过视频通话让远方的父母“现身”课堂。学生小余曾因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一落千丈。李翔骄发现后,不仅每日陪她散步谈心,更精心策划“给妈妈的一封信”主题班会。当小余在视频中哽咽着念出信件时,屏幕那端的母亲泪如雨下。如今的小余已成长为校广播站的主持人,用清亮的声音传递着温暖与力量。
三、为特殊儿童点亮生命之光
对于需要特殊关爱的孩子,李翔骄展现出超越常人的耐心与智慧。学生小聂因语言发育迟缓长期封闭自我,甚至出现生活自理障碍。李翔骄利用周末时间系统学习特殊教育理论,设计“色彩情绪卡”“触觉感知游戏”等个性化干预方案。她坚持每天陪小聂进行语言训练,从单个音节到完整句子,用两千多个日夜的坚持换来孩子第一次清晰的“老师好”。更令人动容的是,她自费为小聂购置新书包,发动朋友圈募集冬衣,亲自将满载爱心的包裹送到孩子家中。如今的小聂已能自信地站在国旗下领诵,眼中闪烁着属于这个年龄的光彩。
四、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光芒
在李翔骄的班级里,“没有差生,只有待放的花苞”是永恒的教育信条。她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建立“成长档案”,通过错题分析、兴趣引导等方式精准施策。学生小张曾因语文基础薄弱产生厌学情绪,李翔骄为他量身定制“拼音闯关游戏”“成语故事接龙”等趣味课程,更发动班级成立“互助学习小组”。当小张在作文中写下“李老师教我认字时,像在拼一幅最美的画”时,这个曾经自卑的男孩已跃居班级前十。
五、拄杖执鞭,拐杖撑起的教育脊梁
2025年早春,一场意外让李翔骄左脚副韧带断裂。医生严令需立即手术并卧床休养三个月,否则将留下永久性损伤。然而,想到班上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正处在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她毅然决定推迟治疗。“孩子们的眼睛里盛着整个世界的期待,我怎能辜负?”就这样,校园里多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拄着拐杖的年轻教师往返于教室与办公室之间,上课时将伤腿架在板凳上坚持站立授课,疼痛袭来时便用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保持清醒。
那段日子,她创新开展“草地课堂”“星空读书会”,带领孩子们在自然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期末考试时,班级语文平均分跃居全县第三,更收获了“最美书香班级”的殊荣。学生们偷偷在教师节贺卡上写道:“李老师拄着拐杖的样子,比任何奖杯都更闪耀。”
六、默默耕耘累硕果
李翔骄所带班级连续三年获得“县级优秀班集体”称号,个人先后荣获“禄劝县教书育人楷模”“昆明市青年教师标兵”等荣誉。但比奖状更珍贵的,是家长们那句“把孩子交给李老师,我们一百个放心”,是同事们感叹“她既有专业深度,更有人文温度”,是孩子们用彝语唱出的“阿么(妈妈)老师,卡沙(谢谢)”。
当被问及坚守的动力时,这位总是面带微笑的教师望向窗外嬉戏的学生:“孩子们第一次学会写名字时的雀跃,家长会上那双含泪的眼睛,还有毕业典礼上紧紧不放的双手,这些都是支撑我走下去的力量。看到他们通过教育走出大山,看到彝乡的星空因知识而更加明亮,这就是我生命中最美的诗行。”
终审:周明
来源:禄劝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