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合痔(Mixed Hemorrhoids)是指发生于肛门同一方位齿线上下,形成一体的静脉曲张团块,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便血、痔核脱出和肛门不适感等征象。
混合痔(Mixed Hemorrhoids)是指发生于肛门同一方位齿线上下,形成一体的静脉曲张团块,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便血、痔核脱出和肛门不适感等征象。
我国普查结果显示,肛门直肠疾病发病率较高,为59.1%。在各类肛肠疾病里,痔疮所占比例极大,竟高达87.25%,这一情况值得引起关注。
在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痔疮的具体严重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目前I、II度痔一般建议保守治疗,Ⅲ、Ⅳ度痔原则上建议手术切除治疗。
针对混合痔的手术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混合痔外剥内扎术(Milligan-Morgan Hemorrhoidectomy,MMH)、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形吻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选择性痔上粘膜切除术(Tissue-selecting therapy stapler,TST)以及闭合式混合痔切除术(Closed Mixed Hemorrhoidectomy,CMH) 等。
在临床治疗混合痔的众多手术方法中,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是极为常用的一种。它不仅具备更高的安全性,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但是由于术口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术后肿胀、疼痛、肛门不适以及创面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很常见,对患者的术后恢复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在预防和处理混合痔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方面,已经成为肛肠学科中一项至关重要的研究焦点。
中药熏洗法作为中医传统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是历经岁月沉淀而传承下来的有效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煎制后熏洗坐浴,通过药力和热力的双重作用,使得凑理毛窍疏通,经脉气血得畅而诸症自愈。
诸多临床实践研究同样证实,采用中药熏洗坐浴的方式,对于混合痔术后创面的愈合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学者在充分认识痔病术后并发症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总结出苦芩洗剂(由苦参、苍术、 山银花、菊花、连翘、大青叶各为20g,黄连6g,黄芩12g,冰片10g组成)。
该方具有清热燥湿、行气止痛、化瘀止血、敛创生肌等功效,在临床中用于治疗混合痔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目前尚缺乏科学系统的临床实验数据。
中医学认为,手术虽能切除痔病患者有形的病灶,但是不能去除无形的病邪, 体内的湿热病邪始终存在。
手术属于“金疮”的范畴,痔病术后金刃创伤致经络受损,瘀血溢于脉外,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气不化津,水液停留,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见术后创面出血、肛门疼痛、肛缘肿胀等症。
气滞血瘀可引发脏腑气机升降功能失衡,三焦气化作用失常,津液运化出现紊乱,进而存在导致癃闭病症发生的潜在风险。
痔病术后湿热余邪未清,创面暴露于外,易受外邪侵袭,湿热之邪蕴结于创面,加之湿性重浊趋下的致病特点,易造成肛门坠胀不适。
另外,术后气血亏虚,局部筋脉肌肉失于濡养,故新肉难生,创面愈合缓慢。
由此可见,痔病术后并发症的病因病机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的病机为体内湿热未尽,邪毒留滞,加上刀刃创伤造成经络受损,气滞血瘀。
但是针对痔病术后血瘀之证,若与“见瘀消瘀”之法,有可能加重术后出血,故应当止血化瘀。其病理特征主要体现为湿、热、瘀、虚四个方面。
因此,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并发症时,应以清热利湿、化瘀止血、行气止痛为主要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到增强体内气血循环的益气养血作用。
中药熏洗疗法,作为中医传统外治法中的经典之法,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历经漫长岁月传承至今。熏洗法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就是指用热汤熏洗身体,以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
在《外科正宗》里则全面提出了关于痔的熏洗疗法,其中记载了多种熏洗良方包括积壳汤、愈痔汤、洗痔肿痛方等。
后代医家通过熏洗的方法成功治愈多种临床疾病,相关的记载也是丰富多彩;而几乎所有的中医典籍都提到了熏洗疗法作为治疗痔病的方法。
《医学流源》 中记载:“外科之法,最重外治。”《医宗金鉴》也指出:“洗有荡涤之功,洗涤则气血舒畅......在下部者,浴之。”
近年来,中药熏洗疗法在痔病术后并发症的治疗中得以广泛运用,其临床疗效颇为显著。
有学者对38例混合痔患者术后并发症运用自拟中药方熏洗坐浴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门疼痛、水肿、坠胀、 尿潴留评分及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得出自拟中草药汤剂熏洗坐浴能有效缓解混合痔术后的并发症并促进创面快速愈合。
有学者对6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成两组,一组接受中药熏洗坐浴疗法,另一组则实施温水熏洗坐浴治疗,以对比不同熏洗方式的效果。
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及各种并发症消失的时间,结果:经治疗后,中药熏洗组各并发症消失的时间均明显短于温水熏洗坐浴组患者。
中医学认为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病因病机为体内湿热未尽,邪毒留滞,加上刀刃创伤造成经络受损,筋脉弛张,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脉络。
中药熏洗疗法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熬制具有清热解毒除湿、理气消肿止痛、敛疮生肌收口等功效的汤剂,先用药液热气熏蒸患处,待温度适宜后再行坐浴,使药物充分接触患处。
并借助热力促使药效发挥,促使刀刃损伤造成局部组织气滞血瘀得以疏通,有效的缓解痔病术后疼痛、水肿、肛门坠胀等并发症。
苦芩洗剂源于经典方剂苦参汤,是导师在继承前人医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而成。《金匮要略》中记载:“狐惑之为病……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蚀于肛门者,烧雄黄熏之。”苦芩洗剂由苦参、苍术、山银花、菊花、连翘、大青叶、黄连、黄芩、冰片组成,诸药合用,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化瘀止血、消肿止痛之效。
方中苦参、黄芩均性味苦寒,共为君药,苦参的寒性能够清热泻火,而黄芩的苦味能够疏利气机,二者配伍使用,更增清热利湿、泻火解毒之效。
黄连具有清热除湿、泻火解毒的作用,苍术健脾祛湿,山银花和菊花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效果,大青叶祛风、消肿、止痛,五药共为臣药,辅助君药发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止痛之效。
连翘为佐药,有助于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冰片为使,性寒,味辛、苦,可清热解毒、收敛生肌,加强全方生肌之效,也促使其他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苦参这种药,在《神农本草经》里第一次被提到。它性质偏寒,味道很苦,能作用于心、肝、胃、大肠和膀胱这些部位,有清热燥湿、利尿杀虫、祛风止痒的作用。
苦参中含多种生物碱及黄酮类物质,主要成分是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具有抗菌、抗炎、抗过敏等多种作用。
《名医别录》载苦参能“安五脏,定志”,现代药理学研究还表明苦参碱可通过多个通路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除此,苦参碱还可以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引起的渗出、组织间水肿、肉芽增生,抑制机体免疫类细胞分化炎症因子,产生抗炎、抗菌等作用。
另外,黄酮类化合物对于炎症因子的表达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炎性细胞在机体内增殖分化,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抗炎、抑菌效果。
复方黄柏液涂剂主要由黄柏、金银花、蒲公英、连翘以及蜈蚣这几种传统中药材构成,各成分协同发挥作用,以达到其特定的治疗效果。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祛腐的作用。
方中黄柏为君,性寒,味苦,归肾、膀胱、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
金银花、蒲公英共为臣药,金银花性寒味甘,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蒲公英性寒味甘、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效,二者联合加强君药清热解毒之效。
连翘为佐药,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蜈蚣为使, 性辛,味温。
复方黄柏液涂剂具备抑制细菌滋生、缓解炎症反应的效用。与此同时,它还能够加快伤口的愈合速度,呈现出显著且优异的治疗效果。
黄柏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黄柏碱、小檗碱等多种生物碱,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金银花的活性成分主要为有机酸和黄酮类,有抗炎、抗病毒、解热抗炎的作用,可用于各种感染、炎性反应及多种热性病等治疗。
蒲公英的主要成分是酚酸类,其具有抗炎、抗菌、免疫调节等功效。
连翘的主要活性成分包含连翘苷、连翘酯苷A、黄酮类与挥发油类等,这些成分赋予了连翘抗菌、抗炎镇痛、保护肝脏以及抑制肿瘤等多种功效。
蜈蚣的主要化学成分包含蛋白质、酶以及小分子多肽类成分,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和抗惊厥的作用。
此项研究在开展过程中,受到地域条件、时间跨度以及资源状况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然而,统计分析结果揭示,苦芩洗剂在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了更确切地评估其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或改进。
在条件允许范围内,未来可以设计更为准确、合理的研究方案,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样本范围。
为提升评价的客观性与精准度,需对评价标准予以进一步统一和量化,并且增加一些客观的评价指标,以此确保整个评价过程更加科学、可靠。增加连续的动态观察指标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