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强农“绘”丰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5:37 1

摘要:金秋时节的乌鲁木齐米东区羊毛工镇新建村,是一幅流动的丰收画卷。三台联合收割机呈斜线排列,在无垠的金色稻浪中稳步推进。机械过处,稻穗应声而倒,稻谷如流水般涌入粮仓,秸秆被精准粉碎还田。仅用半天时间,十余亩水稻便已完成收割。

9月11日,在羊毛工镇新建村米东区农业科技示范园,收割机正在将完成脱粒的稻谷铺开晾晒。 (记者陈岩摄)

新疆网讯(记者贾梦妍)金秋时节的乌鲁木齐米东区羊毛工镇新建村,是一幅流动的丰收画卷。三台联合收割机呈斜线排列,在无垠的金色稻浪中稳步推进。机械过处,稻穗应声而倒,稻谷如流水般涌入粮仓,秸秆被精准粉碎还田。仅用半天时间,十余亩水稻便已完成收割。

同一时刻,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大小型联合收割机,不仅让颗粒归仓,也实现了小麦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使该村小麦单产高达680公斤/亩,创下历史新高。

春耕、夏管、秋收、冬藏,这片千里沃野上,千百年来循环往复的农事活动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随着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水平的飞速提升,乌鲁木齐与昌吉两地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时值“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乡村振兴战略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绽放出累累硕果。丰收的欢歌与时代的步伐交织,勾勒出一幅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生动画卷。

政策惠农

“新战马”驰骋沃野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坚实基础,而政策扶持则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各级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先进农机具应用,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多年,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补贴力度持续加大。

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哈萨克族新村的村民安增平是这一政策的直接受益者。站在丰收的辣椒地里,他高兴地说:“购买农机有补贴,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种地的信心也更足了。”今年,他不仅引进了新品种辣椒,还首次使用辣椒种植机,实现了效率与产量的双提升。“这种机器定植的辣椒苗根部深度一致,株距均匀,为后续田间管理带来极大便利。”

在米东区羊毛工镇,村民马红一家近年来添置了四台拖拉机,享受补贴3.6万元。“不仅省时省力,购买农机还有补贴,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马红说。如今,羊毛工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100%,成为新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先进典型。

达坂城区东沟乡王家庄村的农田里,青贮玉米收割机正在忙碌作业。村民林兵种植的130亩青贮玉米,仅用一小时就完成收割。“亩产5吨左右,每吨卖到400多元,真正实现了增产增收。”林兵笑着说。

如今,在乌昌两地的田野上,播种机、植保无人机、自动驾驶拖拉机等智能农机具已成为常态。这些“铁牛金马”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技赋能

“空天地”一体化守护粮食安全

农机装备的升级不仅仅是工具的革新,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乌昌两地农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空天地”一体化技术为粮食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小麦抢收工作刚刚结束。金黄的麦茬被翻进肥沃的土壤,为下一轮耕种蕴藏希望。在这里,北斗导航播种、无人机飞防等科技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今年,该村小麦单产高达680公斤/亩,创下历史新高。

“这上万亩地,全归我管理。”腰站子村种植能手、小麦种植管理“大片长”高琦语气中充满自豪。在他看来,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种植方式,让大规模种植变得更加高效可控。“通过精准农业技术,我们能够实时监测作物长势,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确保粮食稳产高产。”

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新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这里,农田里机械轰鸣采收庄稼,生产线上设备全开运转不停,展现出现代农业的蓬勃活力。

在金秋时节的昌吉农高区老龙河示范区,花生迎来了丰收季。在福田农场的示范田里,花生收获机正开足马力作业。随着机器的轰鸣,一串串饱满的花生破土而出,经过快速去泥后,洁白的花生整齐地堆满农田。

“今年我们引进了优质高产的花生新品种,并采用机械起垄点播、膜下滴灌技术以及一膜两行种植法。”示范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程机械化作业使得播种到采收环节更加高效,最高亩产量达到465公斤,创造了当地花生种植的新纪录。

在老龙河加工番茄种植基地,5000亩番茄陆续成熟。今年,该基地全面推行机械化智能采收模式,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据了解,单台采收设备日均作业面积达120亩,相当于160名劳动力一天的采摘量,使每亩采收成本直接降低100元。

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智能农机具活跃在平畴沃野间,持续夯实粮食稳定丰收根基。通过高科技手段,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精准高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模式

“组团作业”实现共享共赢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催生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组团作业”“共享农机”等创新做法正在乌昌两地广泛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在吉木萨尔县北庭镇的油葵种植基地,3200亩油葵正迎来集中采收期。多台油葵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作业,金黄饱满的油葵盘被迅速切割、脱粒,粒粒油葵籽源源不断地流入储粮仓。完成收割后的秸秆被粉碎还田,实现了资源的绿色循环。

工人们分工协作、配合默契。一部分工人紧随收割机清理散落的油葵籽盘,另一部分工人负责将收获的油葵籽转运至运输车,同时还在临时晾晒点进行摊晒和筛选工作,确保每一粒油葵籽品质达标、颗粒归仓。

近年来,北庭镇积极引导村民流转分散耕地,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规划。同时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全链条农业社会化服务,并与企业签订订单协议,稳定产销衔接,有效降低种植风险,提升农业综合收益。

在米东区羊毛工镇柳树庄村的田野间,一台崭新的水稻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田间穿梭,稻穗被迅速收割、脱粒、装车,农户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村民袁宁站在田埂上,望向自家100亩稻田。不过半日,金黄的稻谷已整齐地收割完毕。袁宁说:“得知村里新采购了收割机,我第一时间联系合作社,当天就安排了机械过来。效率高、成本低,再也不用为找机器发愁了。”

袁宁口中的“合作社”,是柳树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今年以来,为缓解农忙时节机械紧张、用工成本高等问题,村“两委”购置了包括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在内的7套新型农业机械,由合作社统一运营管理,为本村及周边农户提供机械化服务。

柳树庄村党支部书记高建明说:“这批农机不仅解决了秋收难题,还通过对外跨村、跨镇服务,为村集体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这种社会化服务模式实现了农户和村集体的双赢,为农业机械化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

据统计,2024年新疆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0%,位居全国前列。乌昌两地农业正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统筹调度采收机械与运输车辆,坚持“成熟一批、采收一批”的原则,确保新鲜番茄在最佳品质状态下迅速送往加工厂,既保障原料品质,又不误农时。

金色的稻谷、火红的番茄、饱满的油葵,共同勾勒出乌昌两地农业机械化的丰收图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乌昌两地正携手努力交出一份靓丽的“三农”成绩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新疆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