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科技特派员“智”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8 17:03 1

摘要:春日田垄间,科技特派员的身影穿梭如织,从甘蔗田到茶园,从养殖场到合作社,他们带着“实验室”走进乡野,用技术“处方”破解产业难题,让传统农业在创新中焕发生机,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春日田垄间,科技特派员的身影穿梭如织,从甘蔗田到茶园,从养殖场到合作社,他们带着“实验室”走进乡野,用技术“处方”破解产业难题,让传统农业在创新中焕发生机,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新洲区作为武汉市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全域推进乡村振兴“十百千万”人才孵化工程。围绕产业特色、发展所需,组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通过与省、市两级科技特派员深度联动,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技术赋能让“经验农业”转向“科学农业”

4月15日,在凤凰镇点溪园古法红糖小镇的甘蔗田,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何中华指尖捏住一片蜷曲的甘蔗叶,向围拢的30多位种植户讲解:“叶片发黄是缺镁,滴灌时加螯合镁肥,比传统撒施效率高30%。”

“提手采要稳,像托着婴儿的下巴。”在旧街街茶园,科技特派员们深入茶园,手把手纠正采茶工的手法。茶农周大姐捏着刚采的嫩芽感叹:“前年春茶黑根率30%,现在特级茶比例涨到40%,亩均增收8000元!”她的话,道破了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型的密码——科技特派员带着实验室走进田间,把论文写在土地上。

武汉市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周源在毛家冲村创新生态养殖模式,利用菌剂处理鸡粪垫料,带动全村8000羽土鸡生态养殖,破蛋率降至1.5%,并开发有机肥增收渠道……

从技术讲解到模式创新,科技特派员以专业知识赋能新洲农业生产各环节,在推动 “经验农业”迈向“科学农业”进程中,成为乡村振兴举足轻重的关键力量。他们主要来自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市农科院和武汉轻工大学等科研机构,对口指导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和重点帮扶企业,推动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及新模式的集成应用示范,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融合。

人才孵化工程助田埂上长出“土专家”

科技特派员不仅传递技术,更培育本土人才。新洲区依托市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推动“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目前,全市共有23家市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其中新洲区占重要份额。

“我们不仅要送技术,更要育人才。”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何中华说。

新洲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区已建立8个实训基地,引进专业技术人才286名,培养技术带头人上百名。

在徐古街的培训班上,返乡创业代表朱保琴盯着电脑屏幕练习电商直播,白天刚在苗木基地学会的嫁接技术,晚上就用虚拟场景模拟销售。“专家讲解的果蔬种植技术和电商运营技巧,让我对返乡创业有了更为清晰的规划,既要会种地,也要会吆喝。”

更动人的转变发生在万千佳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农科院正高级兽医师陈洁在服务过程中,通过供需对接平台,了解企业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进一步规范实验兔、实验猪的标准化养殖,在疫病防控、微生物控制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此外,她和团队还协助公司建立了首批湖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并深入开展新型抗体研发及粪肥资源化利用等产学研合作项目,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辐射带动等多的科技新农人。

据了解,新洲区现有科技特派员254位,累计解决技术难题342项,为当地企业节约成本超800万元,13项专利落地转化,助力“田秀才”成为“土专家”。

政策护航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市科创局负责人表示,科技特派员不是“独行侠”,而是激活整个生态的“活水”。新洲区组建的农村电商、果树、茶艺等12个产业服务团,2025年春耕期间开展田间培训10余场,解决难题50余项,惠及农户超千人。

政策护航下,“需求—培训—实践”的闭环正在形成。制定的《新洲区乡村振兴 “十百千万” 人才孵化工程实施方案》围绕产业特色、发展所需,组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明确3年打造10个培训基地、引育100名“土专家”、培养1000 名实用人才、带动1万名新型农民,形成“引进一个专家、带动一个团队、激活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截至目前,在全区各街镇共举办培训班18期,直接培训对象超900人,带动各类就业9000余人。

在新洲的田野上,当科研成果扎根田垄,当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创新者”,一幅“产业兴、人才旺、生态美”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新洲大地徐徐展开。

来源:武汉农业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