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能源市场持续变革、清洁能源发展步伐加快的大环境下,聚变能商业化进程正稳步推进,行业内的投资动态与发展趋势备受关注。聚变产业联盟(FIA)针对聚变商业化公司展开了一项全面调研。在其调研的45家聚变商业化公司中,投资情况呈现出较为突出的特点。其中,投资超过2
在全球能源市场持续变革、清洁能源发展步伐加快的大环境下,聚变能商业化进程正稳步推进,行业内的投资动态与发展趋势备受关注。聚变产业联盟(FIA)针对聚变商业化公司展开了一项全面调研。在其调研的45家聚变商业化公司中,投资情况呈现出较为突出的特点。其中,投资超过2亿美元的有8家公司,这些公司大多聚焦先进燃料或紧凑型聚变领域,以寻求技术突破和商业应用的先机,中国的新奥氢硼聚变也凭借自身优势位列其中。
新奥集团总部位于廊坊、以清洁能源起家,是中国首个投资聚变研发的民营企业。2017年,新奥自筹资金进入聚变研究领域,历经两年调研后开始搭建首个氢硼聚变研究装置玄龙-50,之后升级为玄龙-50U。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介绍,到2024年底,新奥已经在聚变研发上投入了超过40亿元,到2025年底将达到45亿元。目前,新奥正在筹划下一代装置和龙-2号,其投资将达到约60亿元。
4月16日,新奥玄龙-50U装置实现等离子体电流达到一百万安培(兆安),温度达到4000万度,这是全球首次实现兆安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新奥聚变首席科学家彭元凯介绍,玄龙-50U不仅实现了百万安培,而且是高温度高参数的等离子体,这个突破对磁约束聚变领域的最直接的贡献之一就是验证了氢硼等离子体可以达到高参数,为后续的磁约束氢硼聚变实验奠定了很好开端。
不仅如此,新奥聚变实验首席科学家石跃江谈到,玄龙-50U的这一实验相关资料在业内发布后,引起了全球聚变业界的关注,因为这一研发进展,也对包括中国在内七方国际合作的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装置研发有重要参考价值:ITER计划采用实时硼化的方法获得稳定的高参数等离子体,而新奥的氢硼放电实验成果充分证明了这一计划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当前,随着中国装置研究的突破,即将进入燃烧实验研究阶段,中国的聚变研发进度正在逼近国际领先水平。
相比主流的氘氚磁约束环形托卡马克装置融合技术路线,民营企业新奥在聚变装置和聚变材料上都选择了不寻常的路径,其聚变装置为球形托卡马克装置,聚变材料采用氢硼为燃料,相比装置,其燃料采用氢硼更为特殊。氢硼聚变实现的技术难度更大,但燃料成本、易得性更好,安全防护成本更低,因此新奥从未来市场化落地的角度,选择了这一技术路线。
刘敏胜介绍,目前玄龙-50U还只用了微波加热,还未用上加热能力更强的中性束加热,预计到年底还能实现更高的等离子体温度。下一步计划通过中性束加热加离子回旋加热的方式,将局部温度做到更高,来观察氢硼聚变的运行特点,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刘敏胜认为,能源技术的商用,最终很难由科研院所完成,技术研发可能在科研院所,但最终商用的主体,必然是企业来做。企业能够在技术的商业化探索中发挥灵活多变的特点,探索各种路径和可能性。
如今,新奥已经聚集起了一个300多人的聚变研发团队,老中青结合,其核心团队不乏国际聚变研究的核心专家。如聚变物理方面,有来自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的球形环托卡马克发明人彭元凯博士;在聚变实验与诊断控制方面,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宋显明博士(有德、日、法、美等多国科研机构研学背景)、石跃江博士(曾任职韩国聚变研究所和首尔大学,为HT-7、EAST、 KSTAR、J-TEXT、VEST等聚变装置研发多套国际先进水平的光谱诊断系统)。
民营企业更加灵活高效的特点,也在助力科研团队的工作,并且其目标更加聚焦。
新奥聚变首席科学家彭元凯表示,新奥通过差异化技术路线(氢硼聚变+球形环)、高效资源整合和目标分解,力图在聚变商业化竞赛中占据先机。尽管挑战巨大,但全球资本与技术进步正推动聚变从“科幻”迈向“现实”,未来10-20年将迎来关键转折。
来源:十堰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