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孚医疗赴港,狂砸营销却轻研发,它真能靠“背背佳”冲出重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15:02 1

摘要:不过,目前公司的国际化进度还比较缓慢。今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只占总营收的6.5%。回看2021年,可孚在A股上市时发行价是93.09元,结果上市首日就破发,如今市值维持在80多亿水平。

可孚医疗最近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打算实现"A+H"两地上市。如果成功,它将成为国内家用医疗器械行业首家同时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企业。

不过,目前公司的国际化进度还比较缓慢。今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只占总营收的6.5%。回看2021年,可孚在A股上市时发行价是93.09元,结果上市首日就破发,如今市值维持在80多亿水平。

相比行业龙头鱼跃医疗几百亿的市值,差距还不小。眼下冲刺港股,可孚希望借此拓展全球市场。

但问题也来了:在依然依赖营销驱动的环境下,它能否真正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带动业绩和股价实现突破呢?

可孚医疗在2021年刚上市的时候,正好碰上疫情,当时防疫产品卖得很好,业绩也涨得很快。2019年到2021年,公司营收从14亿增加到22亿,净利润更是从1.24亿大幅增长到4.29亿。

不过疫情过后,增长明显放缓了。2022年到2024年,虽然营收还在慢慢提高,但净利润已经有所回落,2022年和2023年分别是3亿和2.53亿,2024年虽然稍有恢复,但还没回到2021年的水平。

今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还都出现了小幅下滑。面对这样的局面,可孚医疗确实需要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变化,进一步优化业务,更扎实地满足用户需求,减少对短期机会的依赖,才能实现更稳健的发展。

要说可孚医疗现在最拿得出手的产品,那绝对是“背背佳”了。现在,康复辅具类产品已经成了他们家最大的收入来源,上半年贡献了38.8%的营收,毛利率更是高达61.99%,简直是摇钱树。

这其中,“背背佳”这样的矫姿产品,那更是功不可没。

提起“背背佳”,这可是一段传奇啊。当年杜国楹眼光独到,5000块钱买了个矫姿专利,然后靠着电视购物的轰炸式营销,一年就卖了4.5个亿,直接让他成了亿万富翁。

虽然他后来把品牌卖了,但“背背佳”的传说一直都在。可孚医疗在2022年4月把“背背佳”收入囊中后,可没让它吃灰。

他们重新定位,不再只盯着青少年,而是瞄准了全年龄段的体态管理。请明星代言,在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推广,这一通操作下来,到2024年,“背背佳”果然又火了,靠着直播带货再次翻红。

据招股书说,2024年,包含“背背佳”在内的矫姿带产品卖了5个亿,市场份额占了27.2%,简直是一骑绝尘。

不过,这“背背佳”火是火了,但它到底有没有用,医学界一直有争议。有专家就说了,这玩意儿顶多就是个提醒,治不了根本问题,长时间戴还得小心。

在网上,不少人也吐槽它中看不中用,买回来没多久就吃灰了,复购率也不高。看来,“背背佳”目前的增长,营销的功劳还是最大。

笔者认为虽然“背背佳”短期内给可孚医疗带来了不少收入,但它到底能火多久,还真不好说。毕竟现在消费者越来越精明,监管也越来越严。

可孚医疗可得注意这些舆论和合规风险,同时还得不断提升产品体验,让“背背佳”不只是个网红产品。

“背背佳”的再次走红并非偶然。

这背后离不开可孚医疗持续的营销投入,以及借助短视频和明星效应精准触达注重体态的白领人群。数据显示,2024年“背背佳”在矫姿带品类中销量排名第一,远高于其他品牌。

然而,除“背背佳”之外,可孚其他产品表现相对平淡。在天猫医疗器械榜单中,可孚综合排名第二,落后于鱼跃医疗。

其血压计、雾化器等品类排名第七,助听器位列第三,呼吸机也处于中后位置。在消费者普遍认同“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医疗市场,可孚仍需加强研发,以产品实力建立信任。

值得关注的是,可孚在销售和研发上的投入差距显著。今年上半年,销售费用4.8亿元,占总收入32.1%,而研发费用仅为4000多万元,占比2.68%。与鱼跃医疗同期2.95亿元的研发投入相比,差距明显。

线上渠道是可孚目前的重要销售来源,占比已升至35.8%,但这也带来对平台流量依赖过高、服务费上涨等风险。线下方面,可孚通过与连锁药店合作覆盖20多万家门店,并自建700多家直营店,涵盖多个子品牌。

如何整合不同渠道和品牌资源,形成协同效应,是可孚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医疗器械这样一个注重专业和信任的行业,只有打造出真正具备竞争力和认知度的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长期的认可。

可孚医疗这次跑香港上市,大伙儿都知道,主要就是想把生意做到国外去。上市能让他们在国外更容易搞到钱,也能更好地推行国际化战略。

不过说实话,它家海外业务现在还在起步阶段。前几年,海外收入虽然有点涨,但占总营收的比例也就一两个点,不算高。

但今年上半年不一样了,海外收入一下涨到9600多万,占了6.5%。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收了两家公司:香港的喜曼拿和上海华舟,这两家公司大头收入都来自国外。

上海华舟这公司,搞压敏胶制品很多年了,2002年就成立了,专做基础耗材和高端敷料。他们的客户都是国内外医疗器械大牌,好多都合作了十年以上,海外收入占六成多。

可孚医疗今年1月就把这家公司收入囊中了。还有喜曼拿,香港那边的老牌医疗产品零售批发商,1986年就有了。

现在在香港开着30多家零售店,还有足病诊疗中心什么的。可孚医疗也在6月底把这家公司大部分股权买下来了。另外,去年5月可孚医疗还投了家做脑机接口的纽聆氪医疗,对高科技表示感兴趣。

正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驰道,统一文字货币,这些举措不仅是为了巩固内部统治,更是为了“车同轨,书同文”,方便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帝国的长治久安和对外拓展打下基础。可孚医疗的并购,也是在为自己搭建“驰道”,为全球化铺路。

可孚医疗此次赴港上市,不仅是为了融资,更是其全球化与品牌升级的重要一步。尽管有“背背佳”这样的热销产品支撑,公司仍需平衡营销与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

来源:奇闻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