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风送爽,田园飘香。9月20日,一场秋雨过后,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农业专家齐聚安徽省宿州市美安农场,共同见证“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果——中农大201夏玉米高产攻关技术的现场观摩会。此次活动吸引了皖、豫、
金风送爽,田园飘香。9月20日,一场秋雨过后,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农业专家齐聚安徽省宿州市美安农场,共同见证“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果——中农大201夏玉米高产攻关技术的现场观摩会。此次活动吸引了皖、豫、苏、鲁四省的专家与经销商,共谋种业发展新篇章。
良种良技集成 田间表现优异
中农大201,这款由中国农业大学玉米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精心研发的国审玉米新品种,以其矮秆、耐密、高产、抗逆、适应性广等显著优势,展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今年4月,安徽华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成种业”)与中国农业大学签约,获得了该品种的经营权。
观摩现场,华成种业副总经理闫启云详细汇报了高产技术集成的落实情况。中农大201玉米品种通过“增密、调肥、抗逆、延衰”的核心技术策略,结合板茬直播、足墒播种、宽窄行种植、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无人机辅助授粉等先进措施,实现了苗匀、株壮、穗齐、粒饱、抗倒、晚收的理想生长状态,为农业增产开辟了新路径。
中国农业大学赖锦盛教授深入解析了该品种的核心技术优势,包括耐密、抗倒、抗逆等特性。他表示精细的耕整作业为玉米生长提供了优质的土壤环境;密植增穗技术显著增加了玉米穗数,提升了产量潜力;水肥互促技术精准满足了玉米生长各阶段的需求,促进了养分的高效利用;绿色防控技术则有效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保障了玉米的健康生长。
这些良种与良法的完美结合,使得示范田中的玉米生长整齐划一,熟相良好,产量结构合理,充分展现了其高产稳产的强大能力。
产量表现显著 彰显技术优势
在测产环节,专家组在百亩方中随机选取了5个样点进行实测。经详细测算,关键数据如下:种植密度达到每亩5538.5株,穗粒数高达662.3粒,脱粒测水分后千粒重为339.1克,理论亩产量达到1243.9公斤,按85%折合后,实际亩产高达1057.3公斤,成功实现了目标产量。
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集成技术的显著优势,更为玉米高产栽培树立了新的典范。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传晓评价道,中农大201耐密稳产,在黄淮海夏玉米区亩产可达1000公斤,对推动我国粮食单产大面积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其推广前景极为广阔。
生产线智能化 确保种子质量
活动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华成种业位于宿州市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全自动种子生产线。只见四座巨型银色金属罐矗立其间,气势恢宏;生产线高速运转,金黄饱满的小麦原种如“金色瀑布”般倾泻而下,在封闭洁净的管道网络中高效流动。
据华成种业董事长刘良柏介绍,公司已建成两条集精选、包衣、分装于一体的全自动生产线,实现了全程智能化控制,每日可生产种子400余吨。在生产线末端,自动化包装线快速运转,依次完成计量、灌装、封口、喷码等工序,一袋袋印有品种信息、生产批次的可溯源种子产品源源不断下线,构建起从田间到市场的完整质量追溯体系。这条生产线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确保了种子质量的稳定可靠。
高产抗逆获赞 推广前景广阔
在观摩和参观过程中,与会专家和经销商对中农大201给予高度评价。山东省菏泽市种子管理站站长郭宗民表示,中农大201在今年黄淮海区夏玉米区干旱的情况下仍能取得高产,经受住了考验,是广大农户喜爱的品种,为今后的选种提供了新的优质选择。
山东省枣庄市种子管理站站长甄铁军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推广农作物品种时不仅要考虑其在顺境下的表现,更要关注其在特殊年份的稳定性。中农大201在今年前旱后涝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如此优异的表现,非常值得推广。
来自河南省郸城县的经销商贾桂英在田间仔细观察后表示,郸城县的很多农户对这个品种的评价非常高,纷纷表示来年就要种植中农大201。
山东滕州的经销商王洪勇则分享了自己示范推广该品种三年的经验,他表示中农大201的适应性很强,在滕州地区种植表现一直非常稳定,产量也很高,管理起来相对轻松,病虫害少,种植户们都非常满意。
江苏徐州的种植大户李超种植了500亩中农大201,他高兴地说:“今年的中农大201亩产达到了1050多公斤,抗倒伏能力特别强,即使在大风天气下也没有出现倒伏现象。而且穗大粒多、颗粒饱满,商品性很好,收购价格也比普通品种高一些,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聚焦产业合作 共谋技术推广
随后,在华成种业总经理王平信的主持下,与会专家参加了聚焦产业合作与技术推广的室内研讨会。
华成种业董事长刘良柏就科企合作及玉米产业发展作了报告,展望了广阔的合作前景。
中国农业大学赖锦盛教授深入剖析了中农大201生物育种的进展,详细阐述了其高产稳产耐密的特性。
测产专家组组长、河南农业大学陈彦惠教授宣布了测产结果,并对中农大201的推广前景寄予了厚望。华成种业副总经理闫启云还分享了天益科麦10号示范推广的经验,为小麦生物育种标志性成果的推广提供了有益借鉴。华成种业常务副总郭然则发布了营销政策,为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市场推广铺平了道路。
此次观摩会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更是中农大201玉米百亩示范田成功经验的集中展示。它凸显了我国农业科研的强大实力,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技术集成与推广,类似的高产模式有望在更大范围内复制应用。
来源:河南经济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