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银理财景嵩:立足长远,打造价值型银行理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8 16:26 1

摘要:兴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嵩在“立足长远,打造价值型银行理财”的主题演讲中表示,理财行业经过1.0、2.0转型阶段,正在向3.0多元化阶段转型,着力破解理财行业被“定义”的局面。理财公司要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应对,坚持长期主义,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要真正从产品布

2025年4月11日,由普益标准主办,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提供学术支持的“第十三届普益标准财富论坛”在成都圆满落幕。

兴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嵩在“立足长远,打造价值型银行理财”的主题演讲中表示,理财行业经过1.0、2.0转型阶段,正在向3.0多元化阶段转型,着力破解理财行业被“定义”的局面。理财公司要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应对,坚持长期主义,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要真正从产品布局和资产配置多元化入手,推动构建多元化、差异化、可持续的理财业务模式,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探索:一是积累更强的能力,构建“投研、风控、科技、服务”四位一体的资管能力体系,将各项能力建设落脚到客户服务层面,提升客户体验,创造多元价值,真正实现行业的转型;二是汇聚更多的赋能,与业务链条上的各方协同配合,积极融入投行生态圈、财富生态圈、投资生态圈和客户朋友圈,为行业转型升级蓄势赋能;三是创造更多的收益,在短期与长期的冲突中,秉承长期主义的理念,坚持“适当性、适销性、适配性”的理财服务基本原则,确保产品创设、发行和管理的全流程符合客户利益、监管要求和政策导向,为客户创造持续、稳定的收益。

兴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 景嵩 主题发言

以下为兴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嵩发言实录(由普益标准根据嘉宾发言实录整理,并经嘉宾确认):

今天,我的发言题目是“立足长远,打造价值型银行理财”。接下来,我将简要回顾银行理财行业转型发展历程,结合行业现状谈谈我对理财行业未来发展转型的思考,权且作抛砖引玉。

自2004年首只人民币理财发行以来,银行理财已走过了二十载春秋,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整体来看,这二十余年的理财发展史,以2018年的“资管新规”为分水岭,可以划分为两个时代。资管新规前的理财业务,仍属于商业银行表内经营的延伸,经历了从初创普及到爆发增长,再到严监管、强规范的发展历程。客观讲,彼时的银行理财尚不属于真正的资管业务。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业务正式被纳入大资管体系中,在统一的监管政策指引下开启全面的净值化转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合规促转型”的1.0阶段:2018年—2021年。在“资管新规”及其配套政策的指引下,银行理财的投资范围、估值运营和风险管理等方方面面都有了明确的遵循规范,行业开始从“快速发展”转向“规范发展”,合规性、透明性和标准性得到大幅提高。监管体系的重塑也推动银行理财的底层运行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原有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向独立运作、单独核算的净值化产品转型,银行理财公司实现了“洁净起步”。这一阶段的转型主题是合规经营。

第二个阶段是“顺应市场转型”的2.0阶段:2022年至今。理财行业步入真净值时代以后,产品净值直接体现底层资产的波动,客户开始逐渐对波动有感。整个理财行业的投资者教育仍较薄弱,预期的转变尚需时间,因此,行业在股债市场的波动冲击下,出现了较大范围的产品净值回撤和破净,渠道维护和客诉压力集中出现。在此情况下,行业更加关注产销适配和风险控制,在产品布局和资产配置中强化低波元素,强化了重视业绩达标、客户体验的绝对收益策略定位。这一阶段的转型主题是适应市场,顺应客需。

理财行业能顺应监管导向和客户需求,平稳完成净值化转型固然是件好事,但净值化背后的结构、质量能否支持理财业务模式可持续发展,则更为关键。其中,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与实际资金投向间存在的巨大反差需要我们尤为关注。根据理财登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末,理财资金的投资风险偏好较为多元,46.69%的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在C3及以上,但同期理财市场实际存续的产品中,R3及以上产品规模占比仅4.31%。虽然投资者风险评级和产品风险分类并不完全对应,但是46%和4%之间的巨大差距,也能说明产品供应和客户需求之间是存在错位的,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理财产品的属性被“定义”了。过去几年,理财的低波产品供应,虽然顺应了客需,稳住了市场,但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理财产品的低风险属性,限制了银行理财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资金来源结构失衡,导致产品低波化、短期化。在2024年这个理财大年,虽然行业规模有较大增长,但结构失衡的问题更加严重了。在风险等级上,R3及以上产品规模占比持续下降至4.31%,较上年末减少2.89个百分比;在产品期限上,一年期以上的产品规模占比下降至14.75%,较上年末减少5.29个百分比。

二是资产配置方向趋同,导致行业投资空间受限。资金结构的失衡也导致大量理财资金集中在固收市场,做短期投资,主动管理空间有限,这不仅使得产品收益与利率水平同步下降,也导致产品管理的技术门槛降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内卷。这不仅无益于理财专业能力的提升,还实际损害了客户利益,有悖于监管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尤其是随着低利率时代的到来,短期内产品收益持续走低和业务结构失衡的问题将更为突出,理财业务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需要行业共同思考下一步的转型方向。

行业转型越是深入,越需要我们回归本源,从价值创造的源头寻找方向。从国际经验来看,海外成熟资管机构的共同特征是:应时而变、积极创新,在股、债、商品、另类投资领域形成多元均衡、特色鲜明的产品布局。这也是他们能在周期和行业轮动中保持业绩稳健,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走向成熟,依靠少数几类资产获取长期稳健收益的难度不断上升,多元化布局才能让资管机构紧跟市场变化,在大类资产轮动中持续吸引客户资金;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布局也让资管机构能在不同赛道深耕挖掘,形成差异化特色。

展望未来,银行理财要在当前的同质化竞争中突围,就必须真正从产品布局和资产配置多元化入手,推动构建多元化、差异化、可持续的理财业务模式,转变当前行业在产品结构、资产配置和同业竞争各方面近乎极致的商业模式和业态。这其中,差异化源自多元化,而多元化的基础是专业资管能力,目标则是持续的价值创造,这也是行业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前提。

与1.0和2.0阶段相比,银行理财在3.0阶段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要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应对,要将多元产品布局的触角进一步延伸到客户端,实现规模化落地。这需要我们立足客需,但又不能简单地顺应客需,要在全面认知了解客户收益诉求和风险容忍的基础上,将客户需求与市场机会、商业逻辑结合起来,进行产品创设和管理。

在客需与市场的结合中,同质化和差异化将长期并行存在。以同样面临低利率和老龄化的日本资管行业为鉴,居民对现金及存款等安全资产的配置需求长期存在,因此低波稳健产品必须持续供应,同质化不可避免。但差异化也必须坚持,低利率环境下,指数化、全球化和多元化投资也为日本居民财富增值提供了更多来源,成为资管行业的新趋势,因此要持续推动产品布局和资产配置多元化,只有在多元化中锤炼资管能力,才能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二者并行的过程中,理财公司也经常会面临客户利益和商业效益、客户需求和市场逻辑、短期机会与长期目标间的权衡取舍,这就需要我们坚持长期主义。就像巴菲特的一句经典名言,“如果我们有坚定的长期投资期望,那么短期的价格波动对我们来说就毫无意义”,只有我们站在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的立场,对行业底层的经营链条进行系统整合,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增长。

能力建设是资管行业的安身立命之本,决定了资管规模的客观边界,只有资管能力过硬,产品的业绩质量才有保障,客群和规模的扩张才可持续。过去几年,各家理财公司为了适应行业转型,都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对照成熟资管机构经验,形成了能力提升规划。但各项能力的衔接融合不足,未能在渠道客户层面形成协同,有效改变渠道客户对理财业务模式的定义。未来,银行理财要适应3.0阶段的转型需要,对理财业务的底层运行逻辑重构、集成,构建“投研、风控、科技、服务”四位一体的资管能力体系。

一是投研能力建设,这是资管机构赢得客户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要完善投研机制。建设营运能效高,适应理财大体量资金运作、多元策略布局的平台化、工业化、一体化投研模式;要培育投研文化。坚持厚积薄发,推行长期主义理念,通过长周期的考核机制,营造“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长期业绩论英雄”的投研氛围,鼓励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碰撞交流,让投研团队专注于投资管理和业绩提升。

二是风控能力建设,这是理财业务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低利率和资产荒叠加下,风险利差和期限利差都在持续压缩,但固收投资实际面临的风险并没有减少,对于投资范围更大,积极向多元转型的理财业务更是如此。为此,必须将风控作为与投研并重的核心能力来看待,建立从产品创设到兑付的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将产品端风险预算、业绩管理和资产端风险准入,与自上而下进行大类资产配置的投研交易体系相衔接,实现产品投研和风控的闭环管理。

三是科技能力建设,这是银行理财实现转型的重要抓手。AI技术的飞跃式发展,让我们看到数字技术在理财运营效率提升和业务赋能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未来,行业要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新技术,在产品创新、投资研究、风控运营、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全流程环节进行科技赋能,通过智能投研、智能风控和数字营销技术实现客户需求和产品策略的精准匹配,实现资管运营模式提质增效。

四是服务能力建设,其中既包括对代销渠道的服务,也包括对理财客群的服务。随着渠道覆盖逐渐饱和,获客、留客越来越难,服务能力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未来,行业要发挥与商业银行联系紧密的优势,在渠道服务方面,要将产品货架融入渠道财富AUM规划中,提供差异化的渠道产品定制方案;要建设渠道服务中台体系,完善理财经理服务工具,做好对代销渠道的投研销服务支持。在客户服务方面,要做好数字化客户运营,通过客户标签完善、需求数据分析来做好产销适配,建立涵盖投前教育、投中跟踪、投后管理的全流程服务体系。在3.0阶段,要重点通过投教和陪伴服务,与客户一同认知市场,逐渐接受具有波动性的多元化产品。

我们认为,只有将各项能力建设落脚到客户服务层面,客户体验才能提升,价值创造才能多元,行业的转型才能真正实现。

银行理财是“投行-资管-财富”中的枢纽一环,涉及业务链条长,涵盖客需挖掘、资产构建、产品创设、渠道销售的各环节,因此,未来行业要与业务链条上各方协同配合、整合资源,为3.0阶段的转型升级蓄势赋能。

一是来自商业银行的赋能。重点是深度嵌入母行生态,以母行客群为基础,在投融资需求的对接中,创设更多优质产品。在资产构建环节,要积极对接投行生态圈,依托银行分支机构的广阔覆盖面,挖掘更多优质项目类资产,构建理财特色的“投资地图”;在渠道销售环节,要深度融入财富生态圈,在客户陪伴中捕获客需,为客户量身定制,提供一站式财富解决方案,逐步实现行业从“卖方销售”向“买方投顾”模式的进阶升级。此外,银行理财公司脱胎于母行,但不能仅限于母行,要向行外延伸,汇聚更多客户资源。以兴银理财为例,我们依托母行特色的“同业生态圈”,以财富云为纽带,链接更多F端金融机构,将理财服务半径拓展到更多渠道客群,特别是中小行普惠金融客群,在产品与客户的匹配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二是来自资管同业的赋能。要协同大资管同业建设投资生态圈,与公募基金、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和私募基金等各类型资管同业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实现投资能力圈的扩展延伸,将不同的投资工具、资管产品、服务结合在一起,为客户提供在流动性管理、资本保值增值、养老、教育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做多资产多策略的解决方案供应商。

三是来自理财客群的赋能。要在客户服务中洞察客需,挖掘既符合市场逻辑,又有效解决客户需求的产品方案。以客需为牵引,推动产品布局、资产配置、投资策略持续优化,在多元产品供应与多元客户需求的结合中,实现多元价值创造。

资管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对市场的判断、策略的运用、资产的获取、风险的控制,但最终体现在产品创设上,就是要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为客户创造更多的收益,这也是衡量理财资管能力的根本标准。为此,需要行业秉承长期主义的理念,致力于为客户创造持续、稳定的收益。

一是坚持多元布局,拓宽收益来源。“低利率,高波动”的外部环境下,固收投资的收益创造难度在持续提高,要拓宽收益来源,就要加快从资产转向策略,从资产构建转向大类资产配置,通过多资产、多策略的组合,来提升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的资管能力。要向资产配置要收益,完善大类资产配置体系,建立与风险预算匹配的资产配置及策略应用体系,综合运用多元化策略不断优化产品配置。要以资产配置控风险,通过多元资产、多元策略,降低风险相关性,降低组合波动。要将资产配置和产品布局相结合,通过“策略产品化、产品策略化”的实践,向渠道客户传递清晰明确的产品画像,推动形成更均衡、多元的产品和配置体系。

二是坚持客户至上,做到知行合一。资管行业在经营中常常面临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冲突,要避免因短期机会而伤害客户长期利益,需要全行业知行合一,持之以恒地坚持长期主义。以兴银理财为例,从2022年开始,我们就将“适当性、适销性、适配性”作为理财服务的基本原则,确保产品创设、发行和管理的全流程符合客户利益、监管要求和政策导向,核心是要贴合客户需求,创设出渠道认可、客户喜爱的产品。在适当性方面,我们建立产品全流程管理机制,动态跟踪产品表现、回溯运营过程,将产品业绩、风险合规情况与投资经理考核评价挂钩,确保产品创设与投资运作相一致;在适销性方面,为了兼顾客需和多元转型目标,我们通过大类资产配置和衍生工具运用,减少单一市场波动对产品净值的影响,实质性满足理财客户的低波需求。在适配性方面,为了确保多元产品精准触达适格客户,我们关注产品收益特征与客户的适配。例如,为了做好权益投资这个“难而正确的事”,我们针对理财客户特点,创设发行了红利主题的“固收+”微量含权产品,本质是在风险匹配的基础上,让客户通过长期价值投资来获取权益增强收益,而不能为了短期规模将产品卖给不合适的客户。

客观来讲,资管行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其中尤以能力建设为重。纵观海内外资管机构的历史发展变迁,要么是通过自身内生成长、长期发展积累而成;要么是通过外延式的兼并收购,形成一个综合能力强的有机整体。“资源投入—能力建设—价值创造—市场规模”的正循环,需要长期的时间积累,无法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我也有一些问题和思考,想和在座的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和实践。

从第一家理财公司诞生算起,行业正式发展历史还未满六年,与历经百年的国际资管相比,存在客观差距。以规模为例,2024年末贝莱德的管理规模就达到了11.55万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超80万亿元,是同期理财全市场总规模的近3倍。由此可以看到,理财行业发展的空间是广阔和巨大的。在3.0阶段,我们的重点是要着力破解理财行业被“定义”的局面,处理好价值创造与市场需求、同质化与差异化的冲突。那在后续的4.0、5.0转型中,我们如何将自身的能力建设与政策机遇、市场环境、客群基础等各方面因素结合起来,加快缩短我们与国际资管机构的差距?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与当下行业的3.0转型实践紧密相关。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价值型银行理财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其核心是多元价值创造,目的是多方价值共享,价值既来源于理财自身的专业运作,也来源于行业多方的聚势赋能。在理财行业转型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刻,兴银理财也将继续秉持“以创新引领市场,以投资创造价值”的理念,与各位同仁携手,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开放的竞争合作中不断探索、挖掘、提升、进阶,闯出一条价值型银行理财发展新路,为居民、企业和社会的价值共创共享做出更多贡献。

来源:普益标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