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轶工作室亮剑维权 网络谣言为何总爱瞄准艺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14:43 3

摘要:娱乐圈风波再起。9 月 21 日,"业内人士爆料宋轶难搞" 的词条突然空降热搜,短短数小时内引发超 2.5 亿阅读量。正当舆论场暗流涌动时,宋轶工作室在当天下午闪电发布严正声明,以 "取证完毕、启动追责" 的强硬姿态粉碎谣言。这已不是这位湖北姑娘第一次直面网络

娱乐圈风波再起。9 月 21 日,"业内人士爆料宋轶难搞" 的词条突然空降热搜,短短数小时内引发超 2.5 亿阅读量。正当舆论场暗流涌动时,宋轶工作室在当天下午闪电发布严正声明,以 "取证完毕、启动追责" 的强硬姿态粉碎谣言。这已不是这位湖北姑娘第一次直面网络流言,8 月 31 日她就曾公开回应过整容争议,而今再次以法律为盾捍卫名誉,展现出当代艺人维权新范式。

此次风波的核心在于 "业内人士" 匿名爆料形成的杀伤链。首先通过 "圈内知情人" 身份营造可信度,继而使用 "难搞" 这类主观性极强的模糊指控,最后借助社交媒体的裂变传播形成舆论海啸。这种组合拳精准打击艺人形象 —— 既无法具体证伪,又容易引发公众联想。工作室声明中特别指出,部分账号专门创建话题词条进行定向传播,显然是有组织的侵权行为。这种模式与今年五月某顶流遭遇的 "耍大牌" 谣言如出一辙,显露出黑色产业链的运作痕迹。

宋轶方面此次应对堪称教科书级别。从舆情发酵到正式声明间隔不足 6 小时,反应速度打破娱乐公司常规操作周期。声明中不仅明确列出 "立即删除、法律追责、消除影响" 三大诉求,更着重强调已完成证据公证。这种程序化应对源于 2023 年《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细化,电子证据保全公证已成为艺人维权的标准动作。值得注意的是,声明特别点明 "恶意人身攻击" 的性质认定,这为后续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埋下伏笔。相较于传统发函警告,现在的法律武器显然更具威慑力。

回看宋轶的星途轨迹,从《伪装者》旗袍杀手于曼丽到《庆余年》灵气才女范若若,她用 12 年时间构筑起 "剧抛脸" 的专业形象。正是这种与角色深度绑定的特质,使得外界对其本人真实性格充满窥探欲。当 8 月被质疑整容时,她以 "化妆师变更" 的技术性解释化解危机;面对身材猜测,用 "工作强度大但坚持饮食健康" 的积极回应扭转话锋。这种坦诚而不失分寸的沟通策略,反而巩固了公众对其敬业度的认知。此次维权行动延续了该路线 —— 既强硬守护法律边界,又保持艺人该有的体面。

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2024 年网络侵权案件量同比激增 37%,其中演艺行业占比超六成。这种现象背后是注意力经济的畸形发展:某平台监测显示,带明星争议词条的内容点击率平均高出普通资讯 286%。但法律利剑正在出鞘,《民法典》第 1024 条明确将 "社会评价降低" 作为名誉权侵权要件,北京互联网法院今年已对 11 起艺人维权案判决全额支持诉请。值得玩味的是,在宋轶声明发布后 24 小时内,相关词条阅读量增幅骤降 89%,证明及时法律干预确有震慑之效。

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这场维权战役揭示出双重启示:于艺人而言,需建立法务团队前置的风控体系;对公众来说,则要养成 "让新闻飞一会儿" 的审慎习惯。当宋轶在《庆余年 2》片场研读剧本时,或许不会想到戏外的剧情同样需要演技 —— 只不过这次,她选择用法律条文代替台词本,在现实舞台上演绎新时代艺人的生存法则。

来源:趣味无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