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刻,几乎所有媒体都在庆祝,官方的评价迅速而明确:这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突破。
转自有素质的大学生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刻,几乎所有媒体都在庆祝,官方的评价迅速而明确:这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突破。
但时至今日,网络上依旧有人攻击他,甚至用一些老掉牙的帽子——“丑化中国”“媚外”“抹黑历史”。这些声音仿佛来自半个世纪前,停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批评语境里。
用实证的方法、用逻辑的方法、用文学评论的方法,这个最管用,比一切声嘶力竭的谩骂都有力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2年以来,国家对莫言的评价始终稳定,没有一丝动摇。
他被确认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上的代表人物。
2012年以来,国家对莫言的评价从来没有改变。
2012年10月1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同志致信中国作家协会,祝贺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来着国家层面的祝贺。
见下图:
(图源中国政府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国家的立场:十年如一The position of the country: ten years as one
从莫言获奖到今天,国家层面的态度非常清晰。
无论是中国作协的正式文件,还是教材选篇,都把莫言放在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位置。
•《蛙》因其对中国计划生育历史的深刻描写,获得茅盾文学奖。
•《红唇绿嘴》《晚熟的人》等中短篇,也频繁出现在大学文学课程中,被当作研究中国当代社会的典型文本。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上拥有广泛读者群。
这些认可不是一时的追捧,而是长期的评价体系。
换句话说,无论舆论如何喧嚣,国家对莫言的文学地位没有过丝毫动摇。
2批评者的逻辑:六十年代的旧帽子Critic's Logic: The Old Hat of the 1960s
很多人批评莫言时,最常见的词是——“抹黑”“丑化”“媚外”。
这些词是不是似曾相识?
没错,它们和六七十年代的“政治化批评”如出一辙。
那时的文学,不是艺术,而是工具。
它被要求只能歌颂,不能揭示。
在这样的氛围里,任何写到苦难、写到荒诞、写到阴暗的作品,都有可能被扣上一顶大帽子。
而莫言,恰恰是写实、敢写的作家。
于是,他就成了这些人眼里“必须被批判”的对象。
3为什么莫言容易被误解?Why is Mo Yan easily misunderstood
因为他的作品太直接。
在《蛙》里,他写出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生命悲剧。小说中的妇产科医生“姑姑”,一边执行政策,一边承受道德拷问。书里有句令人窒息的话:
“她用双手接生了无数生命,也亲手结束了无数生命。”She delivered countless lives with her hands and ended countless lives with her own hands
这不是丑化,而是直面历史。
在《丰乳肥臀》里,他通过母亲的身体,承载了一个家族、一个民族的苦难。那位母亲几乎就是“大地”的象征:
“母亲的乳房是丰盈的,她用乳汁养活了九个儿女,也养活了无数饥饿的嘴。”
Mother's breasts are plump, and she has fed nine children with breast milk, as well as countless hungry mouths?
这是文学的真实与残酷。却常被误读为“丑化传统”。
而在《晚熟的人》中,莫言写人情世故、写人的欲望与迟缓的成长:
“凡是动不动就发脾气的人,没有一个是智者。”
这不是批判国家,而是提醒我们如何面对生活。
莫言的写作,正好继承了这种精神。
在诺贝尔领奖致辞中,莫言说: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已经写进了作品里。”
For a writer, the best way to speak is through writing. Everything I should say has already been written into my work
这不是推诿,而是一种担当。
因为文学不是口号,而是让人记住那些被忽略的故事。
5真正落后的是批评者The truly backward ones are the critics
那些仍然拿着旧帽子攻击莫言的人,逻辑其实很简单:
• 他们把文学当宣传;
• 他们把批评当政治;
• 他们把复杂的人性简化为“敌我对立”。
这就是为什么说,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六十年代。
而时代早已不同。
今天的文学,需要的是多元、真实、复杂。
如果还用半个世纪前的眼光看待莫言,那就注定与现代文学脱节。
6国家为什么始终肯定莫言?Why does the country always affirm Mo Yan?
因为文学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的争议,而在于长远的积累。
• 《蛙》揭示了政策背后的矛盾,让后人记住历史。
• 《丰乳肥臀》写母亲,写生命的延续,是对中国母性最深沉的赞歌。
• 《檀香刑》提醒人们权力与人性之间的复杂。
• 《晚熟的人》则写出了“迟缓的成长”,让人反思当下的急躁社会。
这些作品的存在,本身就是国家评价莫言最好的注脚。
7读作品,而不是读标签Read works, not labels
十多年过去了,
国家对莫言的评价没有变。
真正需要改变的,
是那些还停留在六十年代的人。
文学不是用来粉饰的口号,
也不是用来扣帽子的工具。
它的意义,在于让人记住,
在于让被忽视的声音有机会发声。
请去读他的作品,而不是读别人贴的标签。
这是对莫言最公正的评价,
也是对中国文学最真诚的尊重。
来源:玉宇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