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 | 苦尽甘来,是属于炒茶匠人的春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8 16:20 1

摘要:顶着太阳,廖师傅抬来了一筐茶青,放在电子台秤上,10斤6两,去掉筐重3斤,半天五个人一共采了7.6斤。周胜春随机拣出一个芽尖,两叶一芯快有半个手指长了。往年,这批种在武义新宅的白茶通常是3月20日左右采摘,今年足足迟了半个月。

顶着太阳,廖师傅抬来了一筐茶青,放在电子台秤上,10斤6两,去掉筐重3斤,半天五个人一共采了7.6斤。周胜春随机拣出一个芽尖,两叶一芯快有半个手指长了。往年,这批种在武义新宅的白茶通常是3月20日左右采摘,今年足足迟了半个月。

今年清明,武义的茶山上还下起了雪,清明后气温一下子蹿高,茶叶也猛长个。“茶也跟人一样,对天气很敏感。”今年的茶叶行情,周胜春早有预料。从1987年考入农校学习茶叶,他一头扎进了这抹绿色,从没想过换赛道。这一路如一杯好茶,入口许有苦涩,却有回甘,所谓“苦尽甘来”,妙不可言。

带着奇香的茶叶

周胜春的老家在武义桃溪。少时,家里种茶,一到春天,他就帮着上山采茶。茶青倒在土灶,看着父母炒制,闻着茶香,沁人心脾,那一股茶香也引他一次次走向茶园。

“那口锅不光炒菜、炒茶,也烧猪食。”周胜春笑了笑,取了一把今年的新茶,放入茶盏,倒进刚烧开的热水。乌门毛尖肆意舒展开了身子,茶汤渐渐有了颜色,嫩芽也浮到了水面,带着春意的芬芳弥散在空气里。盖上杯盖,周胜春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却先递过来茶盏。“现在你可以闻闻,连盖子上都有茶香。”周胜春继续说,“武阳春雨是一款有记忆的茶,有个别名叫‘六杯香’,连泡六杯茶都是香的。”

上世纪90年代,在武义一块从福建引进茶籽种植的茶园里,“六杯香”这一新品种被单株选育繁殖了出来。“当时我认为这个品种不是很好,它自带了福建茶的气味,但水路跟浙江茶相比,有些粗。”中间停了很多年后,当周胜春再次关注它时,却有了不一样的发现。“植物很神奇,它会适应环境,慢慢靠近武义的品种。”现在,这款茶多了武义茶的特性,又保留了原来香味浓郁的特色,还有了自己的名字——武阳春雨二号。用它炒制的乌门毛尖是周胜春所在的武义席麦茶叶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之一。记者接过茶盏,轻轻一嗅,是幽然淡雅的兰花香。

又打开另一包茶叶,周胜春抓了比之前更少的量。“这款是目前茶树里白化度最高的品种,从引进到武义种植,到尝试加工不同类型的茶叶,我已经跟踪研究了八年。第一年的味道跟别的茶完全不一样。”周胜春说,某天晚上在想那是种什么味时,正好翻到杭州一个制茶大师也在做这样的茶,“他形容是蟹黄味,确实是啊”。

周胜春称它为奶白茶,这之后,每年都会拿这款茶炒制研究,“因为很多人接受不了蟹黄的腥味,所以这个味道我把它去掉了,留下了奶油香”。倒入玻璃杯的汤茶呈现出明亮的淡嫩黄色,白芽也变得鲜活起来,入口是鲜润的奶香。记者形容像是有种炒米味,周胜春点了点头。

意外收获的冠军

从茶树的种植到品种的选育,再到茶叶的炒制,绿茶、红茶、白茶……关于茶的疑问,你总能在周胜春这里得到答案,他心里有着自己的一本“茶经”。

1987年,15岁的周胜春从桃溪初中毕业考入杭州农校,学的就是茶叶专业。那个年代,学农业和师范两个专业的补贴最高,想着家里种茶,他自然而然选了茶叶,当一名“茶二代”。而这一个看似轻易的选择,也决定了周胜春的大半辈子。1991年毕业分配到县良种场当茶叶技术员;1996年承包县良种场千亩茶山,加入“武阳春雨”名茶开发队伍;1998年引进江苏茶业,合作研发生产碧螺春、机制毛峰等名优茶;2010年成立武义县嘉盛茶叶专业合作社,并在新宅镇高山村建立600亩优质茶叶基地;2016年注册“席麦”商标,生产自己品牌的茶叶……每个年份都与茶有关,对他来说,茶已经融入人生底色。“一直就是弄这个东西,没去做其他事情,别的也不懂,我只知道做茶。”

在将近40年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从业经历中,他几乎炒遍全省茶叶,参加过不少炒茶比赛,最难忘的还是2016年的第一名。“比赛在下半年,正好比较空。”周胜春回忆当时全省20多个炒茶高手参赛,他是金华的两名代表之一,比赛地点在西湖龙井核心产区之一的杭州外桐坞。“我完全当做是去交流学习,想着冠军肯定是杭州的。”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周胜春一举夺魁,获省职业资格鉴定中心核发的茶叶加工二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还获得省总工会颁发的“浙江金蓝领”证书。第二年,他又在贵州参加了全国茶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长久以来,周胜春把大本营安在新宅,原因无他,就是这里的茶好。新宅是武义县茶叶重镇,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壤肥沃、植被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做好茶,一定要有好的原料。”

怎么评判一杯好茶?周胜春说了一个简单的方法。一杯茶用玻璃杯泡在那里,第二天再来看茶汤颜色亮不亮,茶杯上有没有茶香。

弥足珍贵的春天

“接受采访会耽误你炒茶吗?”“这两天肯定有影响。”周胜春坦诚地回答。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于茶人来说意义非凡。

每年的3月到5月是周胜春最忙的日子,比如采访当天,他凌晨3点才睡觉,清晨5点半又起来了。“很多茶,你今天不去做,明天就没有了,上午和下午采的茶都有区别。”茶不等人,每天的茶青要及时炒制,摊青、杀青、揉捻、干燥、定型……环环相扣,每个步骤之间都有具体的衔接时间点,有些精确到分钟,有些具体到小时。周胜春坚守以道制茶,一定要按照高标准的规矩、质量、方式来制茶,把控好每一个环节。

茶是个技术活,就是在一次次的炒制研究中,周胜春琢磨制茶工艺。每制一款新茶,他会根据不同数量、不同温度进行试验,寻找炒制温度的极限点,力求呈现出茶叶最本真、最完美的味道。所有细节记录在案,如做科学实验般严谨,探索制茶极致。“做到最后,你会发现跟小说里练武一样,无招胜有招,你会发现‘无茶可做’。”每款茶叶,他也会细心保存起来,定期焙火,最久的一款从2013年放到现在,每年都会去观察、冲泡一下。“只有不停地比较,才会找到提升的方法,万一阴差阳错弄出个新品种呢。”周胜春笑着说。

今年采茶季,为了随时掌握茶叶的品质,一天下来,周胜春要品尝很多次新茶,新茶的火气让他口中生疮。那来不及剃的胡须和头发,贴着创口贴的大拇指,俨然是一个“茶痴”的形象。

接近中午,周胜春走进加工坊,唤几位老师傅先去吃午饭,自己留下来顶班。73岁的郑彩和70岁的周国荣简单吃了饭,很快又回到岗位,周胜春还在忙着把揉捻完的茶叶摊到一个个圆形筛子上散热。对他们来说,不要说午休,连吃饭的时间都是奢侈的。“早点干完早点休息哇。”一头白发的郑彩说。

还没去吃饭,附近麻竹园的廖师傅送来了头茬的茶叶。“年年我都送到他这来。”廖师傅说,“今年的明前茶成了明后茶,去年卖50多元一斤,今年只有30多元。”廖师傅从外套内袋里掏出一张塑封二维码,周胜春在笔记本记下重量和单价,拿出手机扫码支付。

“住在城市的人催着要明前茶,他们想不到茶山的情况,每年的春天都不一样。”周胜春说自己心里有个愿望,希望在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下,把武义茶的名气做成如武夷山茶产业般响当当。“茶农能赚到钱,整个产业也起来了。”

本文来自【金华日报-金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