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狭义上的软件常指做对公业务的信息化工具,因此IT公司常有软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划分。互联网公司有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软件公司则有用友网络、金山办公等。在我看来,IT工具是否承载业务才是划分软件和互联网的关键。如果承载业务,那么就不靠工具本身挣钱,而是靠工具
狭义上的软件常指做对公业务的信息化工具,因此IT公司常有软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划分。互联网公司有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软件公司则有用友网络、金山办公等。在我看来,IT工具是否承载业务才是划分软件和互联网的关键。如果承载业务,那么就不靠工具本身挣钱,而是靠工具上的业务挣钱。如果不承载业务,那么就必须得靠卖工具挣钱。所以卖工具的就是软件公司,用工具做业务的就是互联网公司。
那么有人说了,我上了ERP不也是在跑业务吗?这个咋不算互联网。那我们可以这么说,跑自己业务的就是互联网公司,跑别人业务的就是软件公司。用户来到互联网公司的软件上,他们是要来买东西、社交、玩游戏。而用户来到软件公司的软件上,他们是为了工作,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业务。就以腾讯的产品举例,微信和QQ是互联网,但是企业微信是软件。微信和QQ做的是社交业务,你甚至可以说社交业务被他们垄断了。但企业微信只是在做协同办公的工具,是给企业用来内部协同用的,企业微信是不可能垄断协同办公业务的。但本文讨论的软件是广义上的软件,指的是跑在电脑上的一切应用程序。
那么,软件是否需要产品主义?
产品主义还是不产品主义,这指的是做事情的方式。因为我们人接受信息方式的差异化,导致了市面上出现很多相同业务但是不同类型的公司。有些公司是重营销轻产品的,有些公司是重研发轻产品的,有些公司是重产品轻营销的。以手机业务举例,苹果公司是绝对的产品公司,这种公司的产品用了都说好,不需要过度营销,用户可以放心选这个牌子。但有些是绝对的营销公司,这类公司是心理学大师,他们擅长于让用户知道自己的产品,但他们不擅长将产品做的好用。还有一类公司,是具有比较强的研发实力,但是可能产品仍然不好用。这是因为技术能力没有转换成用户需要的功能,这种公司就有点自嗨的感觉,因为抓不住需求,业务往往不太好。汽车界我可以举例个奇瑞,手机界可能是以前的诺基亚吧。
综上所述,营销型公司往往研发投入不足,或者说就是研发水平不行,但是用户需求抓得很好,导致交付的产品拉垮,黑子很多。这类公司可能就是销售费用很高,收入也不错,但是利润一般。还有研发型公司,就是硬科技水平很好,各种专利很多,但是用户需求抓不好,导致造出来的东西没人买,往往被迫低价销售。这种公司就是研发费用高,但是收入和利润都不行。剩下的就是产品型公司,这类公司就是需求和供给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抓用户的需求是一流水平,交付的东西也是一流的质量。这类公司一般都是行业里的老大,收入和利润都是最高的水平,比如苹果、特斯拉、腾讯等。
产品型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可能每个人都想要,但是产品型公司做的事情很少有人想做。好产品的每个设计步骤可能都是反人性的,这需要摆脱作为工程师的思维惯性。这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改变人的思维模式是很困难的。设计一样东西,考虑的不是我想要什么,而是用户想要什么,这就是违反人性的,而且要求工程师对于需求和供给都有比较好的理解。工程师需要在产品上市前就得预判用户需求,而结果是得产品交付了才能知道。这个过程就像马克思所言——从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
我们以造车举例,供给侧的人才很清楚各种钢材的特性是什么,各种电气架构的优缺点是什么,但是采取什么样的钢材,用什么样的电气架构用户才会买账,这个供给侧的人才并不了解。供给侧的人才必须向前走一步,不能用钢材强度、电气架构这种角度去思考,而是得用用户的视角去考虑。这种设计模式是否便宜?是否稳定?是否好用?买这个价位车的核心需求是什么?这个价位堆这些料够用吗?就算这些事情都考虑了,结果也可能是失败。苹果公司的每个产品都很成功吗?特斯拉的每辆车都好卖吗?我们知道并不是。但是产品主义是推崇的需求与供给一体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不代表一定成功,但是能确保较高的成功率。
说回到软件,跑别人业务的软件严格来说就是卖模型。但是模型好不好,没那么好判断。一家公司的软件架构,往往经历了很多年的迭代,代码往往就是屎山,买之前用户不可能判断得了这个模型是否好用。这导致了软件公司的竞争不在于模型的竞争,而是有很多模型之外的因素。这种局面就决定了狭义的软件没有产品主义,软件的质量不是成交的核心因素,差不多就行了。模型做得再好,也不一定卖得出去,这种局面下产品人才是没有成长土壤的。所以这里也能看出,不是每个行业每个公司都适合产品主义的。
互联网的软件就完全是另一个景观。对私业务流程短,用户量大,需求好预测,对应的就是换软件也很容易,所以模型的好坏更重要。比方说淘宝的退货流程,之前扣扣嗖嗖的,先分是谁的原因定责,然后再垫钱去寄,等到货了商家验了没问题再点退款。在一个交易量是上亿笔的市场里,这会造成多少成本,大家可以估量下。但是拼多多一个退货包运费,而且不垫钱,退货上门取件,直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拼多多的这个建模明显地比淘宝好,而这可以直接转换成商业上的竞争优势。
在互联网公司里,腾讯无疑是产品做得最好的那个。它一直保持着一种克制的态度,很谨慎地增加功能。基本没有人会觉得腾讯的产品烦人或者难用,不像拼多多或者百度的产品,骂声一片。腾讯的产品一直坚持用户中心,很重视跟用户的交互。在网上的腾讯产品课程,基本都在强调用户参与,不要自嗨。而这个理念也带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腾讯的市值是万亿的规模,几乎它所有的产品粘性都非常棒。不过这也可能跟腾讯不用处理货物有关,不涉及供应链,钱就没有那么难挣。
总的而言,软件当然是产品主义最好,但是它需要有对应的土壤才能生存。对公和对私的不同特性,导致了对私业务天然地强调产品主义,因为这是对私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而对公业务,虽然没有土壤,但是从业人员在能力范围内能做就为用户多做点,具体怎样全看道心了。
来源:正正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