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一夫二妻”的婚纱照,一场被紧急叫停的荒诞婚礼,将贵州毕节推上舆论风口浪尖。这场打着“恶搞”旗号的闹剧,看似以警方叫停、酒店退订草草收场,但其折射出的法律与道德双重失序,却值得全社会深思。
一张“一夫二妻”的婚纱照,一场被紧急叫停的荒诞婚礼,将贵州毕节推上舆论风口浪尖。这场打着“恶搞”旗号的闹剧,看似以警方叫停、酒店退订草草收场,但其折射出的法律与道德双重失序,却值得全社会深思。
事件源于网传的三人婚礼邀请函:西装革履的新郎左右各挽一名披婚纱女子,婚宴时间定于4月19日傍晚——这个明显偏离当地午间婚礼习俗的时间点,已然透露出刻意营造话题的痕迹。尽管当事人声称“拍婚纱照是闹着玩”,酒店方也以“未如实告知”为由取消预订,但这场精心策划的“行为艺术”已触碰法律红线。律师明确指出,即便未正式举办婚礼,若存在共同生活事实可能构成重婚罪;若纯属炒作,则涉嫌扰乱公共秩序面临治安处罚。更讽刺的是,这场闹剧恰逢新版《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前夕,新规中“树立正确婚恋观”的立法精神,在此刻显得尤为迫切。
公众的愤怒,远不止于对法律边界的担忧。当“三人同框”的婚纱照在社交平台病毒式传播,某些婚庆账号竟以“服务案例”进行营销,将荒诞剧包装成流量密码。这种为博眼球无底线的操作,正在解构婚姻的神圣性。我国民法典确立的“一夫一妻”制度,不仅是法律条文,更是文明社会的基石。试想,若此类闹剧不被严肃处理,是否会有更多人效仿?当婚姻沦为短视频时代的猎奇素材,社会基本单元的家庭伦理将面临怎样的冲击?
深究这场闹剧的土壤,折射出三重社会症结:其一,部分年轻人对婚姻缺乏敬畏,将人生大事异化为流量游戏;其二,网络平台审核失位,使违背公序良俗的内容获得传播温床;其三,天价彩礼等现实婚姻痛点未解,反而催生畸形婚恋观。值得注意的是,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特别增设“治理高额彩礼”“提供家庭辅导”等条款,正是试图从制度层面修复这些裂痕。但法律规制之外,更需要重建全社会对婚姻的庄重认知——它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对彼此责任、对法律尊严、对社会文明的郑重承诺。
回望事件细节更令人细思极恐:若非网友曝光、警方介入,这场“三人婚礼”是否真会如期上演?酒店在预订时为何未能识别异常?婚庆公司所谓“按正常流程策划”的辩解,暴露行业监管多大漏洞?这些追问警示我们:守住婚姻制度的底线,需要法律亮剑、平台尽责、行业自律形成合力。正如涉事酒店声明所言:“任何违背一夫一妻制的行为都是对文明社会的挑衅”——这句话,当成为所有市场主体的经营铁律。
这场闹剧最终以“取消婚礼”收场,但留下的思考不应止息。当55.3%的Z世代认为“婚姻不是人生必选项”,当离婚率连续17年攀升,我们需要警惕的不是婚姻形式的多元,而是对婚姻本质的轻慢。法律可以叫停一场荒唐婚礼,但重建婚姻的神圣性,需要每个人在按下转发键前多一分审慎,在策划营销时多一分底线,在面对情感时多一分真诚——因为婚姻里装的不仅是两个人的余生,更承载着整个社会的文明水位。
来源:长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