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丝不苟的“老黄牛”;在徒弟心中,他是技艺高超的“大师傅”;而在他看来,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汽车电工。他就是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维修电工、特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雍宁。
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丝不苟的“老黄牛”;在徒弟心中,他是技艺高超的“大师傅”;而在他看来,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汽车电工。他就是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维修电工、特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雍宁。
从业30多年来,雍宁用专注和坚守诠释了“匠心筑梦”的深刻内涵,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大工匠、长三角大工匠、江苏省最美工匠、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入选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
作为来自生产制造一线的人大代表,雍宁深知高技能人才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在出席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时,他积极提出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拓宽技能人才职业上升通道的建议,并强调加强思想宣传引导,鼓励更多青年投身于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伟大事业中。
追光者:一线深耕点亮技术之路
凭借33年的不懈努力和深入研究,如今的雍宁已成功完成了400余项技术开发、生产线优化及流水线编程项目。因此,他收获了众多殊荣。
然而,在1992年从南汽技校毕业的时候,雍宁只是南京依维柯焊装车间的一名维修电工。
南京依维柯,作为国内早期汽车合资项目的佼佼者,引进了众多先进设备,这些设备大多无中文标注,且主要依赖复杂的可编程控制器进行操控。随着生产线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雍宁深知唯有持续学习才能适应这份工作。
于是,雍宁利用业余时间自修电子专科,并进一步报名参加自学考试,深入学习计算机及应用电子技术。这些宝贵的知识为他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彼时,生产线上的电气设备以进口为主,技术壁垒高,维修人员常因“看不懂程序”而束手无策。
雍宁回忆:“第一次见到机器人工作站时,我连操作界面都摸不透,但心里憋着一股劲——外国人能搞懂的,我们也能。”
为了攻克技术难题,他白天跟着外方工程师“偷师”,晚上翻阅英文资料到深夜。有一次,厂里冲压车间,一套德国进口的关键设备,程序芯片损坏。由于该程序不对中方开放,程序芯片只能由德国厂家总部提供,当时正值圣诞节假期,芯片最快得一个月后才能到!一个月不生产,这将给企业带来上千万的损失。在这紧急的情况下,雍宁决定不等不靠,自己动手解决这个外国同行设置的技术壁垒。三天三夜,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从早到晚捧着电脑,利用自己掌握的控制技术,不断揣摩进口设备原理,凭借多年的编程经验,结合生产工艺,推测出可能的逻辑关系。经过反复测试,最终在空白芯片上成功编写出了程序,使设备及时恢复生产。
这场“战役”让雍宁一战成名,也让他意识到: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破壁者:400项革新背后的“中国方案”
汽车制造业是我国技术密集型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整个产业链发展带动作用巨大,雍宁从事的汽车行业一线电气维修工作直接参与和伴随着现代汽车制造技术发展,是推动技术升级的重要“尖兵”力量。
早年间,自动化生产中工业机器人“集成技术”是国外厂家垄断的领域。雍宁明白,“技术在人家手上,你就矮了一截,就要任人摆布,还是要靠自己!”
为了突破这一壁垒,雍宁查阅研究大量技术资料,分析配置参数,总结设计、选型等应用经验,利用备用机器人进行机器人自动化生产创新改造,攻克了一系列难题,完美实现了每一个集成的细节。他带领团队自主完成了机器人工作站系统整体搭建,实现了商用车制造领域在进口工业机器人自主集成方面的技术创新与突破,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
2022年,南京依维柯上马新车型中VAN和NS208项目,雍宁又带领团队参与新工艺设计,规划全系列自动化七条大型焊装流水线,包含120多台工业机器人,建成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商用车生产线,确保了中VAN产品顺利出车,为实现新车型高效、节能、环保的智能化生产贡献工匠智慧。
33年间,雍宁累计完成技术开发、生产线改造、进口设备国产化、流水线编程、修旧利废等项目400多项,其中重点项目70多项,开发依维柯各系列50多个车型自动化生产程序,为企业创造效益4000多万元,节约设备设计、改造费用达2000多万元。
202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10年全国第一……作为制造强省,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绩单不断刷新。从装备制造到新兴产业,从大型集团到中小企业,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新的一年工作时,提出“让江苏制造业更加‘筋强骨壮’”,这一话题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作为省人大代表,雍宁提出:加大推广支持力度,让更多“江苏造”脱颖而出。他说:“对标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端研发人才,同样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据悉,目前,全省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1494万、494万。技能人才在江苏制造、江苏创造中展现了强有力的技术转化能力和技艺创新活力。如何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雍宁认为需要进行系统化培训:“需要专业的老师,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操作的系统化培训,我认为校企合作是一个特别好的方式方法。”雍宁建议,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营造良好氛围,鼓励更多青年人勤学苦练、精益求精,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传火者:让匠心“星火燎原”
2020年,“雍宁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这里没有高深的理论教学,取而代之的是“故障复盘擂台赛”:徒弟们随机抽取历史故障案例,限时提交解决方案。
雍宁常说:“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强。”2011年,雍宁创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徒标准近乎严苛:徒弟维修设备时,他要求“故障不过夜、隐患不隔天”;每周组织“技术擂台”,输的人要抄写电路图。
在雍宁的带动下,他的工作室成员先后解决生产难题200多项,完成创新项目50多项,工作室也被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江苏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南京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如今,雍宁培养的3名高级技师、6名技师已成为技术骨干。徒弟郭剑说:“师傅教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匠心。”
此外,雍宁还将技艺播撒向社会:在高校开设“智能控制”课程,编写机器人操作教材;举办“大师杯”技能赛,累计培训超300人次。2019年,他受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思政导师,并寄语学子:“技术工人的双手,同样能托起中国制造的明天。”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我将继续秉承工匠精神,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雍宁说。
在2024年的“长三角大工匠”颁奖典礼上,雍宁的获奖感言朴素却有力:“机器人不会记住维修者的名字,但生产线会。”从青工到大师,从技术追随者到标准制定者,他用33年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不仅是精益求精的技艺,更是敢为人先的魄力与薪火相传的胸怀。
【采访手记】
在螺丝与代码间,寻找时代的答案
在南京依维柯总装车间见到雍宁时,他正俯身调试新的机器。工装服沾着机油,指尖在触摸屏上划出的弧线却格外熟练。这个画面,构成了记者对新时代工匠的最初认知——当传统产业工人形象与数字化浪潮相遇时,迸发出的竟是如此动人的美学张力。
翻看雍宁的工作笔记,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既有工整的电路图,也有歪歪斜斜的英文音译标注。这种“笨拙”的执着,恰是工匠精神最本真的模样。在智能制造呼啸而来的今天,流水线上的每个传感器都在提醒我们:所谓“大国工匠”,从来不是天赋异禀的传奇,而是无数个深夜灯下与专业书籍较劲的凡人史诗。
如今,雍宁依然保持着33年前的习惯:每天提前到岗,提着工具箱巡检车间自动线及200多台机器人。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么多年还有这样的工作热情,他指着车间的标语答:“这里写着我的初心——‘劳动创造幸福,技能成就梦想’。”
在机器人林立的现代化车间,雍宁指着车间里的自动线告诉记者:“这个车间是江苏省智能制造车间,是我们自己规划建立起来的。”从手工焊接到激光焊接,从继电器控制到工业互联网,生产线迭代的轨迹恰是中国制造业的进化图谱。而雍宁这样的工匠,始终是站在技术浪潮中的瞭望者与摆渡人。他们用沾满机油的双手,在钢铁与代码的碰撞中寻找着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夜幕降临,记者看到,焊装车间的机械臂依然在精准舞动着……那些跳跃的电火花,仿佛在讲述一个技术工人如何用半生坚守,为中国智造写下铿锵注脚。
采访返程的路上,记者一直在想,在这个被算法重构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这样的工匠哲学:既要有破译技术密码的锐气,也要有守护匠心的定力。正如雍宁自己所说“流水线不会记得每个维修者的名字”,但那些在毫厘间较真的身影,终将镌刻进中国智造的时代基因里!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