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大家看IU新剧了吗?她这样的都被婆家嫌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8 15:49 1

摘要:她和朴宝剑主演的《苦尽柑来遇见你》自3月7日上线起,一路高开高走,豆瓣将近16万人打出9.5的高分。

救命!大家看IU新剧了吗?前几天刚追完大结局,哭湿了我半个枕头。

她和朴宝剑主演的《苦尽柑来遇见你》自3月7日上线起,一路高开高走,豆瓣将近16万人打出9.5的高分。

很多网友边哭边打五星,甚至给出了这是下一部《请回答1988》这样极高的评价。

2025年了,在内娱仍在现偶古偶扎堆贩卖工业糖精时,韩国早已把《善意的竞争》和《苦尽柑来》端上了桌,把东亚社会和东亚家庭拍了个透。

要我说,韩国最该申遗的应该是她们的编剧。

一共才5000万人口,怎么每隔三四年就必出一部质量上乘,剧本上乘,立意上乘的现象级爆款韩剧。

很多读者可能看到《苦尽柑来遇见你》这个名字就有点被劝退,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一部恋爱撒糖剧。

其实这都是中文译名的锅。

这部剧韩文原名《폭싹 속았수다》来自于济州方言,直译为“真的辛苦了”。英文名《When Life Gives You Tangerines》,取自谚语“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make lemonade” ,可以理解为“苦中作乐”。

剧中固然有对爱情的刻画,但这并不是这部剧的戏眼。

更确切说它是一部年代剧。

这部剧以爱情作为叙事的外壳,亲情作为情感的内核,真正想要讲述的,是关于女性意识觉醒的故事,以及在生活苦难交织中依然坚持前行的勇气与希望。

故事围绕济州岛三代女性的命运展开,通过她们彼此之间的牵引与支撑,我们看见了女性之间的代际传承:母辈所承受的束缚也许在女儿身上仍未完全解开,但在一代代的微小抗争中,却可能有了松动与突围的可能。

剧中还细腻地刻画了父母与子女之间深沉复杂的情感联结,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困境中彼此搀扶、互相取暖的温情。

生活在济州岛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虽各自为生活奔忙,却从不孤单。没有人真的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在守望相助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外婆在海里游,母亲在地上跑,女儿才能在天上飞。”这句话贯穿了整部剧。

第一代女性,爱纯的母亲光礼,由韩国实力派演员廉慧兰饰演。

光礼是济州岛上一位典型的“海女”,靠潜入冰冷海水捕捞鲍鱼等海产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她曾以每只仅售100韩元(约等于人民币5毛)的鲍鱼,支撑起家中的开销。

所谓“海女”,是指在东亚沿海地区,尤其是在韩国济州岛,世代以不借助任何呼吸设备、徒手潜水捕捞海产品为生的女性劳动者。这一古老的职业传统,在济州岛可追溯至17世纪。

在日本殖民时期(1910年至1945年)以及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的动荡年代,越来越多女性不得不挑起家庭经济的重担,投身大海成为养家者。

那个年代,女孩从七岁起便开始接受海女训练,年幼便要直面海水的严酷与潜水的危险。减压病、体力透支,甚至在海中丧命,都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

她们捕来的海产频繁出现在全国各地的餐桌上,但她们自身却鲜少有机会接受教育,更难以实现经济独立或创业的梦想。

在海女里面,光礼总是在海里泡得最久的一个。

在小岛最寒冷的天气,光礼为了多捞几个鲍鱼,在海里冻得脸色发青。她总是疲惫地修补渔网,没日没夜地刷鲍鱼。她只为了在有限的生命里,给女儿多留些钱。

年仅29岁的光礼,面孔被海盐和阳光侵蚀,疲惫得像是50多岁的老妇人。

生存让光礼困在大海里。

第一任丈夫早逝,她被认为是个“克夫的女人”,于是第二任丈夫便心安理得地吃软饭,家庭和照顾女儿的重担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

日子苦吗?当然苦,潮水涌进耳朵,盐分刺进皮肤,冬天的海水像刀割,夏天则是体力的煎熬。

尽管自己过得这么苦,光礼却坚定地告诉女儿爱纯:

“可怜的是我,不是你。不要退缩,尽情享受人生。”

光礼十分贫困,但为了让女儿有学上,她狠心把女儿留在原婆家,只为女儿能够接受教育,摆脱成为海女的宿命。

可当她发现,女儿在婆家连一条黄鱼都吃不上,她愤怒地冲进婆家,将两捆黄鱼摔在桌上,咒骂:“接着!该死的黄鱼。”

光礼成了第一个掀桌的人。

而爱纯也非常争气,不仅学习好,而且在竞选班长时得了最高的票数。

班长本该是爱纯来当,但班主任把这个位置留给了将军家的儿子,贫穷海女的女儿只能当上副班长。

光礼帮人免费犁了几亩土地,好不容易借来了一条昂贵的珍珠项链,她换上自己最得体的套装,带上现金和礼物,对着学校老师卑躬屈膝,只为尽力保护女儿、托举女儿。

光礼自己未曾享受过的人生,她全都希望女儿能够拥有。她要让女儿知道:你的人生,不该被命运框死在潮湿的礁石上。你可以去远方,可以拥有属于你自己的阳光。

光礼不断告诫爱纯,在济州岛,做牛也好过做女人。千万不要坠落到那个为女人布置的陷阱,不要成为任何人的女佣和保姆。不要甘居次位,要拼命向上游,要冲破海面,离开济州岛这个吃女人的地方。

第二代女性爱纯将母亲的话牢牢记在心中。

她自年少起便立志逃离济州岛。她想去首尔、想当作家、想嫁给有钱人。

这个梦想看起来并不“高大上”,甚至有些“庸俗”,但对于那个时代的爱纯而言,这正是一种抗争。她的“上进心”不是空泛理想的体现,而是对“在济州做女人”命运的本能拒绝。

然而,母亲光礼因常年潜水、操劳过度死在了29岁。爱纯10岁就成了寄人篱下的孤儿,被迫回到了虐待她的婆婆家生活。

婆婆家想让她辍学补贴家用,爱纯一气之下选择和青梅竹马梁宽植私奔去釜山,却被现实棒打回济州岛。

私奔让她失去了学业和前程,毕业证都没拿到,热爱文学的她,仅仅拿到了初中文凭。同样私奔的梁宽植却只是停课处理。

因为在私奔这件事上,男孩是英雄,而女孩则是不知廉耻。

爱纯放弃了成为有钱人的“省钱”妻子,因为如果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天上的母亲一定会掉眼泪。

她转身选择了跟竹马梁宽植结婚生子,虽然丈夫已经是社会意义上“最完美的男人”,但因为没有赚大钱的能力,爱纯的生活仍然艰辛。

她被婆婆逼着生儿子,因为头胎生了女儿金明,就要被迫去庙里磕几百个头,只为二胎求来一个男孩。

她的人生被囿于小小的灶台之中,离她爱的诗歌已经很远了。

但她一直记得母亲对她的教导:永远不要放弃拼搏,活出最充实的人生。

爱纯的家里一直有很多的书;她没有放弃学习考试,墙壁上有自学证书;面对选举黑幕以及连任多年的男会长,她勇于站出来竞选并成为第一个女性渔会会长。

她将自己未能实现的读书梦想寄托在女儿金明身上,希望金明能走出济州岛,活出自己的人生。

夫家祖母企图将金明培养成海女,长大后好补贴家用,接济弟弟。她们明知道爱纯的母亲是死于做海女带来的疾病,却执意将她唯一的女儿送进那片海。

爱纯终于也掀桌了。

她掀翻祭祀桌,第一次向婆家发怒: “她是我的女儿,我不希望女儿也过这样的生活”。

就像那辆撕破脸也要为女儿金明争取的三轮车,是爱纯为下一代女性挣来的自由。

在长辈看来,女孩除了学会如何嫁人,学什么都没用。但在爱纯看来,自己的女儿要读书,不要为了未来的某个男人做大酱汤。

她要让女儿拥有选择的权利,而不是重复上一代的无奈。

三轮车兜兜转转,托举起了第三代女性金明。

金明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聪明独立,自尊自爱,成功考上了首尔大学,找到了体面的工作,她活出了外婆和妈妈对她的期待。

她与男友恋爱七年,走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但韩国社会对于女性的规训在21世纪仍旧十分严重。

婆婆让她辞职在家好好做全职主妇,侍奉公婆丈夫,照顾家庭。

金明能挺直腰杆,不卑不亢地说:“我想当首席执行官”。

男方父母看不上金明的家境,嘴上不说,话里话外却都在暗戳戳地挑刺,嫌他们穷,嫌他们“配不上”。谈着婚事,却像在对一桩交易评估得失,哪怕坐在同一张饭桌上,也始终隔着一层冷漠的优越感。

傲慢的未来公公,示意让金明给全家人盛锅巴汤。这无异于当着女方家长的面进行一场羞辱的婚姻服从性测试。

金明愣住了,场面一度很尴尬。

就在这时,妈妈爱纯站了出来。她走到女儿身边,默默接过她手里的勺子,强压下心里的怒火,用极其平静的语气说:“这个,我教不了她。”

她没有大声争辩,但这句话已经很有分量了。

“她是我最疼的女儿,是我捧在手心长大的掌上明珠。所以,我选择不教她。”

这一幕,反倒比任何激烈的反击更有力量。

在那一瞬间,金明忽然明白了。妈妈没有教她低头,是为了让她以后可以抬头。妈妈不是不懂人情世故,而是太清楚——一段需要你牺牲尊严才能维系的感情,根本撑不了一生。

就像母亲年轻时那辆咬牙也要争来的三轮车,是她为金明争来的求学路。这一次,是她为女儿争来做女人的尊严。

也正是妈妈此举唤醒了爱纯:

再相爱,也不能牺牲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金明最终决定和相恋七年的男友解除婚约。

当我七十岁,我最想念的人,还是我的妈妈。

母亲或许没有为我们打开整片天空,但她曾用尽一生的力气,把一扇窗留给我们透气。正是这微光般的爱与挣扎,构成了我们前行的方向。

本剧真正高明之处,在于它不把女性命运的终点设定为“成功”或“独立”的唯一状态,而是始终将目光落在女性的“生活状态”上。

吴爱纯最终并没有成为作家,但她写诗、读书、写字的习惯贯穿一生;她没能离开济州岛,但她用行动赢得了村里人的认可;她的女儿金明也并非完美无缺,她也会内耗、崩溃,但她敢于反击婆婆的羞辱、坚持自己的职业梦想。

这些女性没有用“爽感”去装点她们的命运,而是用真实去诠释:女性的生命力可以不伟大、不传奇、不被铭记,但它们可以非常饱满、坚韧和尊严。

《苦尽柑来遇见你》中的女性,不是被命运高高举起的幸运儿,而是一次次被生活打压却又坚韧站起的普通人。她们的反抗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涓滴汇聚。她们的成功不是令众人仰望的巅峰,而是能坦然面对镜中那个疲惫却坚强的自己。

女性抗争之所以“不爽”,是因为现实的敌人从来不是单一的“坏人”,而是根深蒂固的制度、文化和观念,是沉重的道德负担和经济压力,是跨越几代人都难以完全挣脱的宿命。

但正因为它不“爽”,才显得格外真实,也才更能打动人心。女性活在进步理念的推动里,也活在当下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中。她们的人生不该是被定义的“她者”人生,而应该由她们自己决定、自己诠释。

“你看过海女一个人潜水吗?如果离大家太远,就会被恐惧吞没。”

我们也一样:唯有团结,唯有彼此托举,唯有一代代人不停地掀桌子,我们才能在不爽、不易的现实中,一点点重建女性的话语与未来。

来源:沙茶少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