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台湾地区,它更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当大陆民众普遍以吃月饼、赏月等方式庆祝时,台湾却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中秋习俗——烤肉。这种“一家烤肉万家香”的景象,已成为台湾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社会风景。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台湾地区,它更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当大陆民众普遍以吃月饼、赏月等方式庆祝时,台湾却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中秋习俗——烤肉。这种“一家烤肉万家香”的景象,已成为台湾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社会风景。
台湾中秋烤肉的习俗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根据普遍说法,这一传统的形成与商业推广密不可分。1960年代,万家香酱油推出“一家烤肉万家香”的电视广告;几年后,金兰酱油也密集推出金兰烤肉酱广告,产品还随赠一个小毛刷,直接将毛刷装在瓶口上,倒着一拿就可以直接涂肉,这对酷爱烤肉的台湾人来说堪称划时代的发明。两家厂商的广告竞争,加上各大超市在中秋节前夕搭配的食材促销活动,几十年下来,逐步演变成了“中秋烤肉,户户飘香”的传统活动。
另一种说法则与台湾的产业发展有关。1980年代左右,新竹市作为烤炉制造出口的主要城市,因外销表现不佳,商家转而开拓本地市场。新竹地区因此盛行起户外露营烤肉活动,随后又搭配上中秋“户外赏月”的习惯与电视上频繁播出的烤肉酱广告,共同促成了中秋节在台湾变成“烤肉节”。
经过多年发展,中秋烤肉在台湾已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习惯。2000年后,台湾各地兴起中秋节夜晚在空地举办大型烤肉活动的风气,高峰时参加民众达数万人。2021年一项调查显示,岛内高达八成民众有中秋烤肉的习惯,市场规模约为481亿元新台币。台湾民众不仅喜爱在自家门口、顶楼天台烤肉,许多烧烤店也会在中秋期间推出各式促销活动,进一步深化了“中秋节就是要烤肉”的信念。
从文化内涵来看,家人团聚、一起烤肉的景象颇合“中秋团圆”之意。从准备食材、生火到烧烤的过程,也是促进家人感情交流的好方式。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光吃月饼和柚子可能显得单调,烤肉则提供了一个有趣好玩的聚会理由,让亲朋好友能够相聚交流,共享团聚之乐。
随着时代发展,台湾中秋烤肉的食材和器具也在不断演进。早期流行白土司夹烤猪肉片、鸡肉、香肠等,主要追求吃饱;后来逐渐增加牛、羊、高档海鲜等高蛋白食材;如今则开始追求蔬菜瓜果等绿色、健康食材,烤法也推陈出新。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台湾许多县市对露天烧烤有了限制,包括开放部分烤肉区或全面禁止公园烤肉,烧烤店生意反而因此火爆起来。
尽管烤肉之风盛行,台湾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并未式微。祭月拜月、吃月饼、剥柚子等传统依然延续。柚子因发音与“佑子”相似,蕴含吉祥寓意,且正值产季,能化解烤肉和月饼的油腻感,仍是中秋节必不可缺的水果。一些地方还有“拜月娘”的习俗,在香案上摆上月饼、柚子、柿子,祈求阖家平安。
台湾中秋节的习俗变迁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农业社会的“拜月”、“偷葱”(未婚少女中秋夜到菜园“偷”菜或葱祈求好姻缘的旧俗)到工业社会的烤肉活动,体现了生活方式的变化。无论习俗如何演变,中秋节蕴含的中华文化中“佳节团聚”理念始终未变。正如在大陆过节的台湾青年所说:“虽然这只是台湾的一种习俗,但我们共度同一个中秋。”
来源:思绪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