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干粉灭火系统及部件的分类 、型号编制 、要求 、检验规则和使用说明书编写要求 ,并描 述了相应的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固定式 和 半 固 定 式 干 粉 灭 火 系 统 及 其 部 件(含 柜 式 干 粉 灭 火 装 置) 的 设 计 、制 造
标准翻译网提供下列标准英文版
干粉灭火系统及部件通用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干粉灭火系统及部件的分类 、型号编制 、要求 、检验规则和使用说明书编写要求 ,并描 述了相应的试验方法 。
本文件适用于固定式 和 半 固 定 式 干 粉 灭 火 系 统 及 其 部 件(含 柜 式 干 粉 灭 火 装 置) 的 设 计 、制 造 和 检验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内容通过 文 中 的 规 范 性 引 用 而 构 成 本 文 件 必 不 可 少 的 条 款 。 其 中 , 注 日 期 的 引 用 文 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 本文件 。
GB/T 150 压力容器(所有部分)
GB/T 3181—2008 漆膜颜色标准
GB 4066 干粉灭火剂
GB/T 5099. 1 钢质无缝气瓶 第 1部分 :淬火后回火处理的抗拉强度小于 1 100 MPa的钢瓶 GB/T 5100 钢质焊接气瓶
GB/T 9969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GB 19156 消防炮
GB 19157 远控消防炮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 25200 干粉枪
GB 25972—2024 气体灭火系统及部件
JB/T 9273 电接点压力表
XF 61 固定灭火系统驱动 、控制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XF 578 超细干粉灭火剂
XF 979 D类干粉灭火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3. 1
干粉灭火系统 powderextinguishingsystems
由干粉贮存容器 、干粉灭火剂 、驱动组件 、输送管道 、喷放组件等组成的灭火系统 。
3.2
D 类干粉灭火系统 classD powderextinguishingsystems
充装 D类干粉灭火剂的干粉灭火系统 。
3.3
固定式干粉灭火系统 fixed powderextinguishingsystems
系统组件全部固定安装的干粉灭火系统 。
3.4
半固定式干粉灭火系统 semi-fixed powderextinguishingsystems
系统组件中部分能移动的干粉灭火系统 。
3.5
贮气瓶型干粉灭火系统 expellantgasstoragecylindertypepowderextinguishingsystems
将干粉灭火剂与驱动 气 体 分 开 贮 存 , 通 过 贮 气 瓶 内 的 驱 动 气 体 驱 动 干 粉 灭 火 剂 喷 放 的 干 粉 灭 火 系统 。
3.6
贮压型干粉灭火系统 pressurestorage typepowderextinguishingsystems
将干粉灭火剂与驱动气体贮存在同一容器内 ,通过驱动气体驱动干粉灭火剂喷放的干粉灭火系统 。 3.7
柜式干粉灭火装置 cabinettypepowderextinguishing equipment
集干粉贮存容器 、驱动组件 、喷放组件于一体的柜式灭火装置 。
3. 8
系统最大工作压力 system maximum workingpressure
系统正常动作时减压阀出口的最大压力或在最高使用环境温度时干粉贮存容器内部的平衡压力 。 3.9
增压时间 pressurization time
贮气瓶型干粉灭火系统容器中 ,从干粉受驱动开始至干粉贮存容器内达到设定压力的时间 。
3. 10
有效喷射时间 dischargingtime
从喷放组件喷出干粉灭火剂至干粉灭火剂喷放结束的时间 。
3. 11
充装密度 fillingdensity
干粉贮存容器中 ,干粉灭火剂质量与干粉贮存容器容积之比 。
3. 12
驱动气体瓶组 expellantgascylinderassemblies
贮气瓶型干粉灭火系统中 ,用来贮存驱动干粉灭火剂的气体瓶组 。
3. 13
启动气体瓶组 pilotgascontainerassemblies
用于贮存启动容器阀 、选择阀等组件的气体瓶组 。
3. 14
定压动作装置 pre-settingpressureactuatingdevice
贮气瓶型干粉灭火系统中 , 当干粉贮存容器内压力达到设定值时 ,能发出机械 、电 、压力等信号的执 行装置 。
3. 15
干粉剩余率 residualpowderratio
系统喷放结束后 ,干粉贮存容器内剩余干粉灭火剂质量占初始充装干粉灭火剂质量的百分比 。
4 分类
4. 1 按干粉的驱动方式分为 :
a) 贮气瓶型干粉灭火系统 ;
b) 贮压型干粉灭火系统 。
4.2 按充装灭火剂的种类分为 :
a) BC干粉灭火系统 ;
b) ABC干粉灭火系统 ;
c) D类干粉灭火系统 。
4.3 按充装灭火剂的粒径分为 :
a) 普通干粉灭火系统 ;
b) 超细干粉灭火系统 。
4.4 按安装方式分为 :
a) 固定式干粉灭火系统 ;
b) 半固定式干粉灭火系统 。
5 型号编制
型号编制方法如下 :
□ □ □ □ □ □ □ □
自定义
安装方式(固定式省略 ,半固定式表示为 Y) 灭火剂粒径(见表 1)
灭火剂种类(见表 1)
主参数[干粉充装质量 ,单位为千克(kg)] 特征代号(见表 1)
类别代号(见表 1)
干粉灭火系统(以 ZF表示)
示例 1: ZFP1500A表示贮气瓶型干粉灭火系统 ,充装 ABC普通干粉灭火剂 ,干粉灭火剂质量 1 500 kg。 示例 2: ZFGY50C表示柜式贮压型干粉灭火装置 ,充装 BC超细干粉灭火剂 ,干粉灭火剂质量 50 kg。
示例 3: ZFP2000D(TEAL)表示能扑灭三乙基铝火的贮气瓶型 D类干粉灭火系统 ,干粉灭火剂质量 2 000 kg。
表 1 型式代号
a 能够扑灭金属钠火的 D类干粉灭火剂 。
b 能够扑灭金属镁火的 D类干粉灭火剂 。
c 能够扑灭三乙基铝火的 D类干粉灭火剂 。
6 要求
6. 1 工作环境要求
6. 1. 1 工作环境温度范围
6. 1. 1. 1 采用氮气及其他惰性气体作为驱动气体的系统(装置)工作环境温度范围应为 -20℃ ~ 50℃ 。
6. 1. 1.2 采用二氧化碳作为驱动气体的系统(装置)工作环境温度范围应为 0 ℃ ~ 50 ℃ 。
6. 1.2 工作环境相对湿度
在 6. 1. 1规定的工作环境温度范围内 ,相对湿度不应大于 95% 。
6. 1.3 其他要求
当工作环境条件超出 6. 1. 1 和 6. 1. 2 规定的范围时 ,应在系统明显处标出 ,6. 6. 5、6. 8. 7 和6. 19. 7. 5及 其对应的试验方法也应按此范围做相应调整 。
6.2 系统要求
6.2. 1 外观质量
6.2. 1. 1 油漆件漆膜色泽应均匀 ,无明显流痕 、气泡 、碰伤缺陷 。
6.2. 1.2 电镀件表面应无明显气泡 、碰伤 、漏镀缺陷 。
6.2. 1.3 铭牌应端正 、平整 。
6.2.2 结构要求
6.2.2. 1 系统应具有机械应急启动方式 ,设置自动控制 、手动控制启动方式时 ,各启动方式下应能独立 启动系统 。机械应急操作机构的操作力不应大于 150N;操作行程不应大于 300 mm。机械应急操作机 构应有保险装置 ,其解脱力不应大于 100N。
6.2.2.2 系统管道应设有吹扫装置 。 吹扫装置应设置在干粉贮存容器出 口释放装置后 ,且靠近出 口释 放装置 。
6.2.3 组合分配系统动作程序
系统的动作程序应为选择阀先开启或与干粉贮存容器出口干粉释放装置同时开启 。
6.2.4 系统铭牌
干粉灭火系统明显部位应设置永久性铭牌 ,铭牌上应标明 : 系统名称 、型号规格 、驱动气体类型 、系 统最大工作压力 、工作温度范围 、执行标准编号 、生产单位 、出厂日期及其他注意事项 。
6.2.5 灭火剂要求
干粉灭火剂应分别符合 GB 4066、XF 578或 XF 979的规定 。
6.2.6 全淹没灭火系统有效喷射时间
全淹没灭火系统的有效喷射时间不应大于 30 s。
6.2.7 干粉剩余率
按 7. 37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干粉剩余率不应大于 10% 。
6.2. 8 灭火性能
6.2. 8. 1 全淹没灭火性能
6.2. 8. 1. 1 A 类火全淹没灭火性能
按 7. 34. 2规定的方法进行 A类表面火灭火试验 , 系统应在灭火剂喷射结束后 30 s 内灭火 ,继续抑
制 10 min后 ,开启试验空间通风 ,木垛不应复燃 。
6.2. 8. 1.2 B 类火全淹没灭火性能
按 7. 34. 3规定的方法进行 B类火灭火试验 ,系统应在灭火剂喷射结束后 30 s 内灭火 。
6.2. 8.2 局部应用灭火性能
6.2. 8.2. 1 A 类火局部应用灭火性能
按 7. 35. 1规定的方法进行 A类火灭火试验 ,系统应在灭火剂喷射结束后扑灭明火 , 10 min 内不应 出现复燃 。
6.2. 8.2.2 B 类火局部应用灭火性能
按 7. 35. 2规定的方法进行 B类火灭火试验 ,系统应在灭火剂喷射结束后扑灭明火 ,1 min内不应出 现复燃 。
6.2. 8.3 D 类火灭火性能
6.2. 8.3. 1 金属钠火灭火性能
按 7. 36. 2规定的方法进行金属钠火灭火试验 , 系统应在灭火剂喷射结束后 30 s 内扑灭明火 , 明火 扑灭后 4 h 内不应出现复燃 。
6.2. 8.3.2 金属镁火灭火性能
按 7. 36. 3规定的方法进行金属镁火灭火试验 , 系统应在灭火剂喷射结束后 30 s 内扑灭明火 , 明火 扑灭后 60 min内不应出现复燃 。
6.2. 8.3.3 三乙基铝火灭火性能
按 7. 36. 4规定的方法进行三乙基铝火灭火试验 , 系统应在灭火剂喷射结束后 30 s 内扑灭明火 , 明 火扑灭后 30 min内不应出现复燃 。
6.3 干粉贮存容器
6.3. 1 外观质量
6.3. 1. 1 干粉贮存容器外表面颜色应符合 GB/T 3181—2008 中表 2 规定的大红色(R03) ,表面应色泽 均匀 ,无明显流痕 、龟裂 、气泡 、划痕 、碰伤 、漏涂缺陷 。
6.3. 1.2 干粉贮存容器的焊缝应均匀 ,焊缝不应有肉眼可见的裂纹和未焊透缺陷 。
6.3.2 容器壁厚
容积不大于 1 000 L 的 干 粉 贮 存 容 器 壁 厚 应 按 GB/T 150或 GB/T 5100 的 要 求 确 定 ; 容 积 大 于 1 000 L的干粉贮存容器壁厚应按 GB/T 150的要求确定 。
6.3.3 强度要求
按 7. 3规定的方法进行强度试验 ,干粉贮存容器不应有渗漏 、宏观变形缺陷 。
6.3.4 超压要求
按 7. 4规定的方法进行超压试验 ,干粉贮存容器不应破裂 。
6.3.5 密封要求
按 7. 5. 2规定的方法进行密封试验 ,干粉贮存容器应无气泡泄漏 。
6.3.6 抗振性能
贮压型干粉灭火系统干粉贮存容器内按设计要求充装干粉灭火剂和驱动气体 ,按 7. 8 规定的方法 进行振动试验 ,试验时任何部件不应产生结构损坏 ;振动试验后干粉贮存容器内压力损失不应大于充装 压力的 1. 5% 。
6.3.7 充装密度
贮存容器内干粉灭火剂充装密度不应大于生产单位公布值 。
6.4 定压动作装置
6.4. 1 工作压力
定压动作装置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系统最大工作压力 。
6.4.2 动作要求
6.4.2. 1 定压动作装置 的 动 作 压 力 为 生 产 单 位 公 布 值 × (1±0. 1) , 动 作 压 力 不 应 大 于 系 统 最 大 工 作 压力 。
6.4.2.2 按 7. 6规定的方法进行动作试验 ,试验后动作压力应符合 6. 4. 2. 1 的规定 。
6.4.3 密封要求
按 7. 5. 2规定的方法进行密封试验 ,试验过程中应无气泡泄漏 。
6.4.4 强度要求
按 7. 3规定的方法进行强度试验 ,定压动作装置不应有渗漏 、变形缺陷 。
6.4.5 耐盐雾腐蚀性能
按 7. 11规定的方法进行盐雾腐蚀试验 ,定压动作装置不应有明显的腐蚀损坏 。试验后定压动作装 置的密封性能应符合 6. 4. 3 的规定 ,动作压力应符合 6. 4. 2. 1 的规定 。
6.5 干粉贮存容器出口释放装置
6.5. 1 一般要求
干粉贮存容器出口应设置干粉释放装置 ,干粉释放装置应采用释放阀或释放膜片 。
6.5.2 释放膜片
6.5.2. 1 动作要求
释放膜片动作压力为设定值 ×(1±0. 1) ,动作压力不应大于系统最大工作压力 ,爆 破后不应有碎片 进入干粉灭火剂输送管道中 ,且流通部分口径不应影响干粉灭火剂的流量 。
6.5.2.2 密封要求
6.5.2.3 耐盐雾腐蚀性能
按 7. 11规定的方法进行盐雾腐蚀试验 , 释放膜片不应有明显的腐蚀损坏 ,试验后动作压力应符合 6. 5. 2. 1 的规定 。
6.5.3 释放阀
6.5.3. 1 工作压力
释放阀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系统最大工作压力 。
6.5.3.2 材料
释放阀的动作部件及与之配合部分应采用耐腐蚀性能不低于不锈钢或铜合金的金属材料制造 。
6.5.3.3 密封要求
按 7. 5. 3规定的方法进行密封试验 ,试验过程中应无气泡泄漏 。
6.5.3.4 强度要求
按 7. 3规定的方法进行液压强度试验 ,释放阀应无变形 、渗漏和损坏 。
6.5.3.5 工作可靠性要求
按 7. 7. 1规定的方法进行工作可靠性试验 , 释放阀的动作应灵活 、可靠 , 不应出现任何故障和结构 的损坏(阀门正常工作时允许损坏的零件除外) 。
6.5.3.6 耐盐雾腐蚀性能
按 7. 11规定的方法进行盐雾腐蚀试验 ,释放阀不应有明显的腐蚀损坏 。试验后释放阀的密封性能 应符合 6. 5. 3. 3 的规定 ,一次工作可靠性应符合 6. 5. 3. 5 的规定 。
6.6 贮气瓶组
6.6. 1 一般要求
贮气瓶组一般包括驱动气体瓶组和启动气体瓶组 ,二者均应采用钢质无缝气瓶 ,其设计 、制造和检 验应符合 GB/T 5099. 1 的规定 。
最高使用温度条件下 ,贮气瓶组内压力不应大于贮气瓶的公称工作压力 。
6.6.2 充装介质要求
采用氮气或其他惰性气体作为驱动气体的系统 ,瓶组内气体充装压力由设计决定 ,气体的含水率不 应大于 15 mL/m3 。
采用二氧化碳作为驱动气体的系统 ,瓶组内二氧化碳充装量不应大于 0. 6 kg/L,二氧化碳的含水率 不应大于 0. 5 μg/g。
6.6.3 密封要求
按 7. 5. 2规定的方法进行气密性试验 ,瓶组应无气泡泄漏 。
6.6.4 抗振性能
按 7. 8规定的方法进行振动试验 ,瓶组任何部件不应产生松动 、脱落和结构损坏 。充装氮气或其他
惰性气体的瓶组 ,气体压力损失不应大于充装压力的 0. 25% ;充装二氧化碳的瓶组 ,二氧化碳净重损失 不应大于充装量的 0. 125% 。试验后自动启动容器阀 ,不应出现任何故障 。
6.6.5 温度循环泄漏要求
按 7. 12规定的方法进行温度循环泄漏试验 ,充装氮气或其他惰性气体的瓶组 ,气体压力损失不应 大于充装压力的 0. 25% ;充装二氧化碳的瓶组 ,二氧化碳净重损失不应大于充装量的 0. 125% 。试验后 自动启动容器阀 ,不应出现任何故障 。
6.7 容器阀
6.7. 1 材料
容器阀体及内部机械零件应采用耐使用介质腐蚀的金属材料制造 。
6.7.2 工作压力
贮气瓶型干粉灭火系统驱动气体瓶组容器阀工作压力不应低于驱动气瓶的公称工作压力 。
贮压型干粉灭火系统容器阀工作压力不应低于系统最大工作压力 。
6.7.3 强度要求
按 7. 3规定的方法进行液压强度试验 ,容器阀不应有变形 、渗漏和损坏 。
6.7.4 超压要求
按 7. 4规定的方法进行液压超压试验 ,容器阀不应有破裂现象 。
6.7.5 密封要求
按 7. 5. 3规定的方法进行密封性能试验 ,容器阀在关闭状态下应无气泡泄漏 ;容器阀在开启状态下 各连接密封部位的气泡泄漏量不应超过 20个/min。
6.7.6 工作可靠性要求
按 7. 7. 1规定的方法进行工作可靠性试验 ,容器阀(包括辅助控制部分) 的动作应灵活 、可靠 ,不应 出现任何故障和结构的损坏(阀门正常工作时允许损坏的零件除外) 。
6.7.7 耐盐雾腐蚀性能
按 7. 11规定的方法进行盐雾腐蚀试验 ,容器阀及其附件不应有明显的腐蚀损坏 。试验后容器阀的
密封性能应符合 6. 7. 5 的规定 ,一次工作可靠性应符合 6. 7. 6 的规定 。
6.7. 8 手动操作要求
容器阀应有机械应急启动功能 ,按 7. 10规定的方法进行手动操作试验 ,应符合下列要求 :
a) 手动操作力不应大于 150N;
b) 指拉操作力不应大于 50N;
c) 指推操作力不应大于 10N;
d) 所有手动操作位移均不应大于 300 mm。
6.7.9 标志
容器阀明显部位应永久性标出 :生产单位 、型号规格 、工作压力 。
6. 8 单向阀
6. 8. 1 工作压力
驱动气体流通管路单向阀工作压力不应低于驱动气瓶的公称工作压力 。
启动气体流通管路单向阀工作压力不应低于启动气瓶的公称工作压力 。
6. 8.2 材料
单向阀及其内部机械零件应采用不锈钢 、铜合金制造 ,采用其他金属材料制造时 ,强度 、耐腐蚀性能 不应低于上述材质 。
弹性密封垫 、密封剂及相关部件应采用长期与介质接触而不损坏或变形的材料制造 。
6. 8.3 强度要求
按 7. 3规定的方法进行液压强度试验 ,单向阀及其附件应无渗漏 、变形或损坏 。
6. 8.4 正向密封要求
按 7. 5. 3规定的方法进行气密性试验 ,单向阀应无气泡泄漏 。
6. 8.5 反向密封要求
按 7. 5. 3规定的方法进行反向气密性试验 ,在工作压力下 ,单向阀应无气泡泄漏 。
6. 8.6 超压要求
按 7. 4规定的方法进行液压超压试验 ,单向阀及其附件不应有破裂现象 。
6. 8.7 工作可靠性要求
按 7. 7. 2规定的方法进行工作可靠性试验 ,单向阀应能承受 100次 “开启-关闭 ”动作试验 ,其开启 、 关闭动作应灵活 、准确 ,不应出现任何故障或结构损坏 。
6. 8. 8 开启压力要求
按 7. 14规定的方法进行开启压力试验 ,单向阀的开启压力不应大于生产单位公布值 。在开启压力 下 ,单向阀的动作应准确 、可靠 。
6. 8.9 耐盐雾腐蚀性能
按 7. 11规定的方法进行盐雾腐蚀试验 ,单向阀及其附件不应有明显的腐蚀损坏 。试验后单向阀的 反向密封性能应符合 6. 8. 5 的规定 ,一次工作可靠性应符合 6. 8. 7 的规定 。
6. 8. 10 标志
单向阀明显部位应永久性标出 :生产单位 、型号规格 、工作压力 、介质流动方向 。
6.9 驱动控制装置
驱动控制装置应符合 XF 61的规定 。
6. 10 集流管
6. 10. 1 工作压力
集流管工作压力不应低于驱动气瓶的公称工作压力 。
6. 10.2 材料
集流管应采用无缝管制造 ,材质应具有耐腐蚀性能或将其内外表面做防腐蚀镀层处理 。
6. 10.3 强度要求
按 7. 3规定的方法进行液压强度试验 ,集流管应无渗漏 、变形或损坏 。
6. 10.4 密封要求
按 7. 5. 2规定的方法进行气密性试验 ,集流管应无气泡泄漏 。
6. 11 连接管
6. 11. 1 工作压力
驱动气体流通管路连接管工作压力不应低于驱动气瓶的公称工作压力 。
启动气体流通管路连接管工作压力不应低于启动气瓶的公称工作压力 。
6. 11.2 材料
连接管应采用高压软管或耐压强度 、抗冲击振动能力与高压软管相当的金属管材 。
连接管应选用耐使用介质腐蚀的材料制造 。
6. 11.3 强度要求
按 7. 3规定的方法进行液压强度试验 ,连接管应无渗漏 、变形或损坏 。
6. 11.4 密封要求
按 7. 5. 2规定的方法进行气密性试验 ,连接管应无气泡泄漏 。
6. 11.5 非金属连接管耐热空气老化性能
按 7. 15规定的方法进行热空气老化试验 ,非金属软管不应有裂纹 。试验后非金属软管的强度和密 封要求应满足 6. 11. 3 和 6. 11. 4 的规定 。
6. 12 安全防护装置
6. 12. 1 一般要求
干粉贮存容器 、容器阀 、集流管上应设有安全阀或膜片式安全泄放装置(以下简称 “安全泄放装置 ”) 等安全防护装置 。
6. 12.2 安全阀
6. 12.2. 1 工作压力
干粉贮存容器上安全阀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系统最大工作压力 。
集流管上安全阀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驱动气瓶公称工作压力 。
6. 12.2.2 整定压力
安全阀的整定压力由系统设计确定 ,其整定压力偏差应符合下列要求 :
a) 当 0. 5 MPa<整定压力 ≤2. 3 MPa时 ,整定压力偏差为 ±3%整定压力 ;
b) 当 2. 3 MPa<整定压力 ≤7. 0 MPa时 ,整定压力偏差为 ±0. 07MPa。
6. 12.2.3 强度要求
按 7. 3规定的方法进行液压强度试验 ,安全阀阀体应无变形和渗漏现象 。
6. 12.2.4 密封要求
按 7. 5. 4规定的方法进行气密性试验 ,安全阀出口处应无气泡泄漏 。
6. 12.2.5 耐盐雾腐蚀性能
按 7. 11规定的方法进行盐雾腐蚀试验 ,安全阀各部位不应有明显的腐蚀损坏 。试验结束后 ,分别 进行整定压力试验和密封试验 ,结果应分别符合 6. 12. 2. 2 和 6. 12. 2. 4 的要求 。
6. 12.3 安全泄放装置
6. 12.3. 1 动作压力
按 7. 13规定的方法进行动作试验 ,驱动气体瓶组容器阀和集流管上安全泄放装置泄放动作压力设 定值不应小于 1. 25倍驱动气瓶公称工作压力 ,但不大于驱动气瓶强度试验压力的 95% 。泄压动作压力 范围为设定值 ×(1±0. 05) 。
启动气体瓶组容器阀泄放动作压力设定值不应小于 1. 25倍启动气瓶公称工作压力 ,但不大于启动 气瓶强度试验压力的 95% 。泄压动作压力范围为设定值 ×(1±0. 05) 。
干粉贮存容器或容器阀上的安全泄放装置泄放动作压力设定值不应小于 1. 25倍系统最大工作压 力 ,但不大于 1. 5倍系统最大工作压力 。泄压动作压力范围为设定值 ×(1±0. 05) 。
6. 12.3.2 密封要求
按 7. 5. 2规定的方法进行气密性试验 ,试验过程中应无气泡泄漏 。
6. 12.3.3 耐盐雾腐蚀性能
按 7. 11规定的方法进行盐雾腐蚀试验 ,安全泄放装置不应有明显的腐蚀损坏 。试验结束后 ,进行 动作压力试验 ,结果应符合 6. 12. 3. 1 的要求 。
6. 13 检漏装置
6. 13. 1 一般要求
系统应设有检漏装置 。惰性气体采用压力显示器检漏 ,二氧化碳气体采用称重方法检漏 。
6. 13.2 压力显示器
6. 13.2. 1 一般要求
压力显示器应具有防止粉堵的有效保护措施 。 电接点压力表性能应符合 JB/T 9273的要求 。
6. 13.2.2 基本性能
6. 13.2.2. 1 压力显示器工作温度应不小于 6. 1. 1规定的温度范围 。
6. 13.2.2.2 压力显示器测量范围上限应不小于最大工作压力的 1. 1倍 。
6. 13.2.2.3 示值基本误差 :
a) 贮存压力点示值误差应不大于贮存压力的 ±4% ;
b) 最大工作压力点示值误差应不大于贮存压力的 ±8% ;
c) 最小工作压力点示值误差应不大于贮存压力的 ±8% ;
d) 零点和测量范围上限的示值误差应不大于贮存压力的 ±15% 。
6. 13.2.3 标度盘要求
6. 13.2.3. 1 标度盘的零位 、贮存压力 、最大工作压力 、最小工作压力和测量范围上限的位置应有刻度和 数字标志 。
6. 13.2. 3. 2 标度盘的最大工作压力与最小工作压力范围应使用绿色表示 ,零位至最小工作压力范围 、 最大工作压力至测量上限范围应使用红色表示 。
6. 13.2.3.3 标度盘上至少应标出 :生产单位 、产品适用介质 、法定计量单位(MPa) 、计量标志 。
6. 13.2.4 强度密封要求
6. 13.2.4. 1 按 7. 5. 5 规定的方法进行气密性试验 ,压力显示器不应出现气泡泄漏 。
6. 13.2.4.2 按 7. 3规定的方法进行液压强度试验 ,压力显示器不应有渗漏或损坏现象 。
6. 13.2.4.3 按 7. 4规定的方法进行超压试验 ,压力显示器任何零部件不应被冲出 。
6. 13.2.5 耐盐雾腐蚀性能
按 7. 11规定的方法进行盐雾腐蚀试验 ,压力显示器不应产生影响性能的损坏 ,试验后压力显示器 指针应升降平稳 ,压力显示器的示值基本误差应符合 6. 13. 2. 2. 3 的规定 。
6. 13.2.6 耐交变负荷性能
按 7. 21规定的方法进行交变负荷试验 ,交变频率为 0. 1 Hz,交变幅度为贮存压力的 40%至最大工 作压力 ,交变次数为 1 000次 。试验后 ,压力显示器贮存压力的示值误差不应超过贮存压力的 ±4% 。
6. 13.3 称重装置
6. 13.3. 1 报警功能
安装在灭火系统中的称重装置应有泄漏上限报警功能 , 当充装气体泄漏量达到质量损失 5%时 ,应 能可靠报警 。
6. 13.3.2 耐高低温性能
称重装置在 7. 19规定的最高工作温度和最低工作温度环境中分别放置 8 h 后 ,其报警功能应符合
6. 13. 3. 1 的规定 。
6. 13.3.3 过载要求
称重装置承受两倍瓶组质量的静载 荷(充 装 气 体 按 最 大 充 装 密 度 计 算) , 保 持 15 min, 不 应 损 坏 。 试验后报警功能应符合 6. 13. 3. 1 的规定 。
6. 14 低泄高封阀
低泄高封阀应符合 GB 25972—2024中 5. 13的规定 。
6. 15 选择阀
6. 15. 1 一般要求
选择阀应是具备手动 、自动控制双重功能的快速打开型阀门 。 阀门流通部分口径应不小于阀门入 口内径的 95% 。
6. 15.2 材料
选择阀体及内部机械零件应采用不锈钢 、铜合金制造或强度 、耐腐蚀性能不低于上述材质的其他金 属材料制造 。
6. 15.3 工作压力
选择阀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系统最大工作压力 。
6. 15.4 强度要求
按 7. 3规定的方法进行液压强度试验 , 阀门及其附件不应有变形 、渗漏 、裂纹或其他损坏 。
6. 15.5 超压要求
按 7. 4规定的方法进行液压超压试验 , 阀门及其附件不应破裂 。
6. 15.6 密封要求
按 7. 5. 3规定的方法进行气密性试验 ,选择阀在关闭状态下应无气泡泄漏 ;选择阀在开启状态下各 连接密封部位的气泡泄漏量不应超过 20个/min。
6. 15.7 工作可靠性要求
按 7. 7. 1规定的方法进行工作可靠性试验时 , 阀门的动作应灵活 、准确可靠 , 不应出现任何故障和 结构的损坏(阀门正常工作的零件损坏除外) 。
6. 15. 8 阀门局部阻力损失
按 7. 25规定的方法进行阀门局部阻力损失试验 ,试验结果与生产单位公布值的差值不应超过公布 值的 ±10% 。
6. 15.9 耐盐雾腐蚀性能
按 7. 11规定的方法进行盐雾腐蚀试验 ,选择阀及其附件不应有明显的腐蚀损坏 。试验后选择阀的 密封性能应符合 6. 15. 6 的规定 ,一次工作可靠性应符合 6. 15. 7 的规定 。
6. 15. 10 手动操作要求
按 7. 10规定的方法进行手动操作试验 ,试验结果应符合下列要求 :
a) 手动操作力不大于 150N;
b) 手动操作行程不大于 300 mm。
6. 15. 11 标志
在选择阀明显部位应永久性标出 :生产单位 、型号规格 、工作压力 、介质流动方向 。
6. 16 信号反馈装置
6. 16. 1 一般要求
安装在干粉贮存容器或输粉管路上的信号反馈装置应有防止粉堵的措施 。
6. 16.2 工作压力
信号反馈装置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系统最大工作压力 。
6. 16.3 动作要求
6. 16.3. 1 信号反馈装置的动作压力应不大于 0. 5 倍系统最小工作压力 。 当信号反馈装置安装在减压 装置后时 ,其动作压力应不大于减压装置后压力的 50% 。
6. 16.3. 2 按 7. 24规 定 的 方 法 进 行 动 作 试 验 , 在 大 于 或 等 于 动 作 压 力 下 , 信 号 反 馈 装 置 应 可 靠 动 作 100次 ;在小于或等于 0. 8倍动作压力下 ,信号反馈装置不应动作 。试验后信号反馈装置触点的接触电 阻应符合 6. 16. 9 的规定 。
6. 16.4 强度要求
按 7. 3规定的方法进行液压强度试验 ,信号反馈装置不应损坏 。
6. 16.5 密封要求
按 7. 5. 2规定的方法进行气密性试验 ,信号反馈装置不应产生气泡泄漏 。
6. 16.6 耐电压性能
信号反馈装置接线端子与外壳之间的耐电压性能 ,按 7. 16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试验过程中不应 出现表面飞弧 、扫掠放电 、电晕或击穿现象 。
6. 16.7 绝缘要求
在正常的大气条件下 ,信号反馈装置的接线端子与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 20 MΩ。
6. 16. 8 耐盐雾腐蚀性能
按 7. 11规定的方法进行盐雾腐蚀试验 ,信号反馈装置不应有明显的腐蚀损坏 。试验后 ,信号反馈 装置动作要求应符合 6. 16. 3 的规定 ;触点接触电阻应符合 6. 16. 9 的规定 。
6. 16.9 触点接触电阻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 ,信号反馈装置触点接触电阻不应大于 0. 1 Ω,动作试验和腐蚀试验后不应大于 0. 5 Ω。
6. 17 减压阀
6. 17. 1 工作压力
减压阀工作压力不应低于驱动气瓶公称工作压力 。
6. 17.2 强度要求
按 7. 3规定的方法进行液压强度试验 ,试验过程中 , 阀体不应有渗漏现象 。
6. 17.3 密封要求
按 7. 5. 3规定的方法进行气密性试验 ,试验过程中减压阀密封部位应无泄漏 。
6. 17.4 流量要求
设定减压阀入口压力为驱动气体工作压力 ,其流量应满足干粉灭火系统的增压时间不大于 20 s。
6. 17.5 耐盐雾腐蚀性能
按 7. 11规定的方法进行盐雾腐蚀试验 ,试验后阀体不应有起层 、剥落和可见的点蚀凹坑等腐蚀破 坏 。试验后的减压阀密封性能应符合 6. 17. 3 的规定 。
6. 18 喷嘴
6. 18. 1 材料
喷嘴的各部分应由耐使用介质腐蚀材料制造 ,其中喷孔部分应由耐腐蚀的金属材料制造 。
6. 18.2 工作压力
喷嘴的工作压力应大于 0. 1 MPa。
6. 18.3 单孔直径
喷嘴的单孔直径不应小于生产单位公布值 。
6. 18.4 防护帽
喷嘴应装配防护帽以防止潮气或杂物进入管道内 。 喷射干粉时 , 防护帽应能被吹掉 、打开或打穿 。
6. 18.5 耐热和耐压性能
按 7. 26规定的方法进行耐热和耐压试验 ,试验压力为系统最大工作压力 。试验后 , 喷嘴不应有裂 纹 、变形或其他损坏 。
6. 18.6 耐冲击性能
按 7. 27规定的方法进行冲击试验 ,试验后 ,喷嘴不应有裂纹 、变形或其他损坏 。
6. 18.7 耐盐雾腐蚀性能
按 7. 11规定的方法进行盐雾腐蚀试验 ,喷嘴不应有明显的腐蚀损坏 。试验后喷嘴的耐热和耐压性 能应符合 6. 18. 6 的规定 。
6. 18. 8 局部应用喷嘴
6. 18. 8. 1 布粉性能
按 7. 28规定的方法进行布粉试验 ,实测喷嘴的布粉密度与生产单位公布值相比 ,其差值不应超过 公布值的 10% 。
6. 18. 8.2 防飞溅性能
按 7. 29规定的方法进行飞溅试验 ,试验过程中试验盘内水滴不应飞溅出试验盘外 。
6. 18.9 全淹没喷嘴布粉性能
按 7. 30规定的方法进行布粉试验 ,试验罐的灭火时间不应大于 30 s。各受粉盘内干粉的质量与其 平均值的偏差不应超过 ±10% 。
6. 18. 10 标记
喷嘴上应印有永久性标记 ,标有生产单位 、型号规格 、应用方式 。
6. 19 干粉软管卷盘
6. 19. 1 外观
软管卷盘表面应进行耐腐蚀处理 ,涂漆部分的漆层应均匀 ,无明显划痕和碰伤 。焊缝应平整均匀 、 焊接牢固 ,无烧穿 、疤瘤等 。
6. 19.2 工作压力
干粉软管卷盘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系统最大工作压力 。
6. 19.3 密封要求
按 7. 5. 2规定的方法进行气密性试验 ,试验过程中软管卷盘任何部位应无气泡泄漏 。
6. 19.4 强度要求
按 7. 3规定的方法进行强度试验 ,软管卷盘各零部件不应产生影响正常使用的变形和脱落 。试验 后软管卷盘应能正常使用 。
6. 19.5 转动性能
软管卷盘软管的拉出力不应大于 200N。
6. 19.6 干粉枪
干粉枪性能应符合 GB 25200的规定 。
采用超细干粉灭火剂的干粉系统 ,干粉枪的喷射强度不应小于生产单位公布值 。
6. 19.7 软管
6. 19.7. 1 外观
软管外表应无裂纹 、破损 、划伤和局部隆起 。
6. 19.7.2 工作压力
软管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系统最大工作压力 。
6. 19.7.3 材料
软管应采用耐使用介质腐蚀的材料制造 。
6. 19.7.4 超压要求
按 7. 4规定的方法进行超压试验 ,试验后软管应无破裂 。
6. 19.7.5 耐低温性能
按 7. 31规定的方法进行低温试验 , 连接软管应无脆裂现象 。试 验 后 连 接 软 管 的 强 度 性 能 应 符 合 6. 19. 4 的要求 。
6.20 干粉炮
干粉炮性能应分别符合 GB 19156、GB 19157的规定 。
采用超细干粉灭火剂的干粉系统 ,干粉炮的有效喷射率和有效射程不应低于生产单位公布值 。
7 试验方法
7. 1 试验条件及仪表
7. 1. 1 试验环境条件
除另行注明外 ,试验应在下列条件下进行 :
a) 环境温度 :15 ℃ ~ 35 ℃ ;
b) 相对湿度 :45% ~ 75% ;
c) 大气压力 :86kPa~ 106kPa;
d) 风速 :不大于 3 m/s。
7. 1.2 测试仪表
温度测量仪表 :精度不低于 ±2%(特别地,热电偶应为 K 型 、直径不大于 1 mm) ;
秒表 :分度值 0. 1 s;
称重仪器 :精度 1/1 000。
7.2 外观质量
对照设计图样和相关技术文件资料 , 目测检查样品 。
7.3 强度试验
7.3. 1 液压强 度 试 验 装 置 用 液 压 源 应 具 备 消 除 压 力 脉 冲 的 稳 压 功 能 , 压 力 测 量 仪 表 的 精 度 不 低 于
1. 6级 ,试验装置的升压速率应在使用压力范围内可调 ,试验介质为水 ,水温不低于 4 ℃ 。
7.3.2 干粉软管卷盘软管强度试验时 ,软管的长度不小于 1 m。
7.3.3 将被检样品进口与液压强度试验装置相连 , 阀类样品应处于开启状态 ,排除连接管路和样品腔 内空气后 ,封闭样品所有出 口 。 以不大于 0. 5 MPa/s 的速率缓慢升压至试验压力 ,保持压力至规定时间 后泄压 ,检查样品 。
7.3.4 各部件强度试验条件见表 2。
表 2 各部件强度试验条件
部件 强度试验条件
干粉贮存容器 试验压力和保压时间应符合 GB/T 150或 GB/T 5100 中水压强度的相关规定
定压动作装置 试验压力为动作压力的 1. 5倍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释放阀 试验压力为系统最大工作压力的 1. 5倍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容器阀 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 1. 5倍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单向阀 试验压力为 1. 5倍工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为 5 min。单向阀正向和反向强度要求相同
集流管 试验压力为 1. 5倍工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为 5 min
连接管 试验压力为 1. 5倍工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为 5 min
安全阀 试验压力为 1. 5倍工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压力显示器 承受 2倍最大工作压力的试验压力 ,保持压力 5 min
选择阀 试验压力为系统最大工作压力的 1. 5倍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信号反馈装置 试验压力为系统最大工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为 5 min
减压阀 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 1. 5倍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干粉软管卷盘 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 1. 5倍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7.4 超压试验
7.4. 1 试验设备与 7. 3 的规定相同 ,干粉软管卷盘软管超压试验时 ,软管的长度不小于 1 m。
7.4.2 将被检样品进口与试验装置相连 ,要求试验台有安全防护措施 ,排除连接管路和样品腔内空气 后 ,封闭样品所有出 口 。 以不大于 0. 5 MPa/s 的升压速率缓慢升压至试验压力 ,保持压力至规定时间后 泄压 ,检查样品 。
7.4.3 各部件超压试验条件见表 3。
表 3 各部件超压试验条件
部件 强度试验条件
干粉贮存容器 试验压力为系统最大工作压力的 3倍
容器阀 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 3倍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单向阀 试验压力为 3倍工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为 5 min。单向阀正向和反向超压要求相同
压力显示器 承受 4倍最大工作压力的试验压力 ,保持压力 5 min
选择阀 试验压力为系统最大工作压力的 3倍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软管 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 3倍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7.5 密封性试验
7.5. 1 试验要求
7.5. 1. 1 气压密封试验装置用氮气或压缩空气 ,压力测量仪表的精度不低于 1. 6 级 ,试验装置的气压源 应满足升压速率在使用压力范围内可调 。
7.5. 1.2 检漏试验用水温度不应低于 5 ℃ 。
7.5.2 干粉贮存容器、定压动作装置、释放膜片、贮气瓶组、安全泄放装置、集流管、连接管、信号反馈装 置、干粉软管卷盘密封性试验
将被检样品进口与气压源相连 ,封闭样品其他出 口 , 以不大于 0. 5 MPa/s 的升压速率缓慢升压至试 验压力 。将样品浸入水中 ,样品至液面深度不小于 0. 3 m , 在 规 定 的 压 力 保 持 时 间 内 检 查 样 品 渗 漏 情 况 。各部件密封试验条件见表 4。
表 4 各部件密封试验条件
部件 强度试验条件
干粉贮存容器 试验压力为系统最大工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定压动作装置 试验压力及压力保持时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
a) 安全阀式定压动作装置关闭状态下试验压力为 0. 9 倍 动 作 压 力 ,压 力 保 持 时 间 5 min;开 启状态下试验压力为动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b) 其他形式定压动作装置试验压力为动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释放膜片 试 验压力为 0. 9倍爆破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贮气瓶组 试验压力为贮气瓶公称工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安全泄放装置 试验压力为 0. 9倍动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集流管 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为 5 min
连接管 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为 5 min
信号反馈装置 试验压力为系统最大工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为 5 min
干粉软管卷盘 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7.5.3 容器阀、选择阀、释放阀、减压阀、单向阀密封性试验
试验条件和试验程序与 7. 5. 2相同 ,容器阀 、选择阀 、释放阀 、减压阀 、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 。
将容器阀 、选择阀 、释放阀 、减压阀 、单向阀置于开启状态 ,按 7. 5. 2 进行试验 。各部件密封试验条 件见表 5。
表 5 各部件密封试验条件
部件 强度试验条件
容器阀 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 1. 1倍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选择阀 试验压力为系统最大工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释放阀 试验压力为系统最大工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减压阀 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
单向阀 正向密封 :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为 5 min
7.5.4 安全阀密封性试验
试验系统的布置如图 1所示 。 除漏气引出管外 ,安全阀其他部位应同外界处于完全密闭状态 。漏 气引出管的内径为 6 mm ,其出口端应平行于水面并低于水面 13 mm。调节阀进口压力并使之保持在密封压力 ,检查阀门出口端 ,试验压力为 0. 9倍整定压力 ,压力保持时间 5 min,记录试验结果 。
图 1 安全阀密封试验布置图
7.5.5 压力显示器密封性试验
将被检样品安装在试验管路上 ,充压至测量上限的 2/3,保持 7 d后浸入水中 10 min,样品至液面 深度不小于 0. 3 m。记录试验结果 。
7.6 定压动作装置动作试验
7.6. 1 将被检样品按工作位置安装在试验装置上 ,接通气压源 。缓慢升压至定压动作装置动作 ,记录 压力值 。反复测试 5 次 ,其平均值为动作压力 。
7.6.2 调整供气压力为定压动作压力的 1. 1倍 ,重复动作试验 100次 ,检查样品动作状况 ,试验后检测 动作压力 。
7.7 工作可靠性试验
7.7. 1 容器阀、选择阀、释放阀的工作可靠性试验
7.7. 1. 1 容器阀 、选择阀 、释放阀的工作可靠性试验在专用试验装置上进行 。气源采用压缩空气或氮 气 ;专用试验容器的容积和驱动器工作状态应满足被试阀门在启动后完全开启的需要 ,被试阀门出口连 接与出口公称直径相同 ,长度不超过 0. 5 m 的直管和一个等效孔径不小于 3 mm 的喷嘴 。
7.7. 1.2 将被试阀门安装在专用试验容器上 ,连接好控制驱动部件 ,并使之在规定条件下工作 ,按下述 程序进行 :
a) 给被试阀门充压至工作压力 P ,保压时间不小于 5 s;
b) 启动控制驱动部件 ,使被试阀门开启 ;
c) 待专用试验容器内压力降至小于 0. 5 MPa时 ,关闭被试阀门 ;
d) 再向被试阀门充压 ,继续下一循环 。
被试阀门在正常工作时允许破坏的零件 ,在每个循环试验后及时更换 。
7.7. 1.3 在常温 20 ℃ ±5 ℃下 ,7. 7. 1. 2规定的试验重复进行 100次 ,将试验装置和样品移入温度试验 箱内 ,在最低和最高工 作 温 度 下 各 进 行 10次 。试 验 前 样 品 在 试 验 环 境 中 放 置 时 间 , 首 次 试 验 不 低 于 2 h,其余试验应使样品 自身温度与试验箱内温度充分平衡 。
7.7.2 单向阀工作可靠性试验
试验在常温下进行 ,气源采用压缩空气或氮气 ,顺序给单向阀正 、反向交变充压至贮存压力 P ,使阀 门达到完全开启 或 关 闭 状 态 , 正 、反 向 切 换 频 率 不 大 于 30 次/min。 完 成 100 次 开 启-关 闭 循 环 试 验 后 ,检查阀门 。
7. 8 振动试验
将被测样品以直立状态紧固在振动台的夹紧装置中 ,启动振动台 。试验时 ,应按 X、Y、Z 三个垂直 坐标轴线方向依次改变振动方向进行试验 。试验条件如下 :
a) 位移幅值 :0. 8 mm;
b) 频率 :20 Hz;
c) 振动时间 :每个方向 2 h。
7.9 安全阀整定压力
试验系统布置与安全阀的密封试验相同 。 升高阀进口压力 , 当压力达到开启压力的 90%以后 , 升 压速度不应大于 0. 01 MPa/s,检查并记录安全阀的开启压力 。
7. 10 手动操作试验
7. 10. 1 被检阀门处于最大工作压力状态 ,测力计的精度不应低于 2. 5 级 。
7. 10.2 将被检阀门的手动操作机构与测力计相连 ,通过测力计启动被检阀门 。记录最大操作力 ,测量 并记录最大操作行程 。
7. 11 盐雾腐蚀试验
7. 11. 1 试 验 在 喷 雾 式 盐 雾 腐 蚀 箱 中 进 行 。试 验 用 盐 水 溶 液 质 量 分 数 为 20% , 密 度 1. 126g/cm3 ~ 1. 157g/cm3 。
7. 11.2 将样品清除油渍 ,封堵阀类部件的进出 口 , 以防止试验盐雾进入内腔 。按正常使用位置悬挂在 试验箱工作室中间部位 。工作室温度控制在 35 ℃ ±2 ℃ 。从被测样品上滴下的溶液不能循环使用 。 在工作室内至少应从两处收集盐雾 , 以调节试验过程中的喷雾速率和试验用盐水溶液的浓度 ,每80 cm2 的收集面积 ,连续收集 16h,每小时应收集 1. 0 mL~ 2. 0 mL盐溶液 ,其质量浓度应为 19% ~ 21% 。
7. 11.3 试验周期 10 d,连续喷雾 。试验结束后 ,将样品用清水清洗并置于温度 20 ℃ ±5 ℃ 、相对湿度 不超过 70%的环境中 自然干燥 7 d,检查样品的腐蚀情况 。
7. 12 温度循环泄漏试验
7. 12. 1 瓶组按设计充压至贮存压力 。称重用试验设备的最小分度值不应大于样品中气体允许损失量 上限的 1/3。
7. 12.2 采用压力损失做判断时 ,样品上应安装(或更换) 检验用精密压力测量仪表 。将被检样品置于 恒温室中 ,温度控制在 25 ℃ ±2 ℃ ,放置 24h后读取被检瓶组压力值 。采用质量损失作判断的样品只 记录称重值 ,无恒温要求 ,试验在温度试验箱中进行 。
7. 12.3 将瓶组分别在系统(或装置)最高使用温度和最低使用温度下间隔放置 24 h,共进行 3 次循环 试验 。
7. 12.4 按 7. 12. 3规定的循环试验后 ,将被检样品置于 25℃ ±5℃环境中放置 24d,然后按 7. 12. 3进行 温度循环试验 ,再将被检样品置于 25 ℃ ±5 ℃环境中放置 24 d后结束该试验 。
7. 12.5 试验后 ,被检瓶组压力值读取和称重的程序要求与试验前相同 。 以 自动方式启动瓶组 ,记录试验结果 。
7. 13 安全泄放装置动作试验
7. 13. 1 安全泄放装置动作试验用设备与 7. 3 液压强度试验设备相同 ,其中压力测量仪表应有瞬时记录 功能 ,如选用压力表应带有停针机构 。
7. 13.2 将被检样品进口与试验装置相连 ,排除连接管路和样品内腔的空气后 ,封闭样品的所有出 口 。 以不大于 0. 5 MPa/s 的速率缓慢升压至安全泄压装置动作 ,记录此时压力 。
7. 14 单向阀开启压力试验
7. 14. 1 单向阀开启压力试验采用 7. 5. 3规定的气密性试验装置 ,压力表的精度不低于 0. 4级 。
7. 14.2 将被测阀门的进口与试验装置相连 , 阀门处于正向关闭状态 。控制装置缓慢升压 ,记录气体喷 出时的压力 , 即为开启压力值 ,试验次数不少于 3 次 ,记录试验结果 。
7. 15 热空气老化试验
7. 15. 1 非金属连接管热空气老化试验在热空气老化试验箱内进行 。
7. 15. 2 按 生 产 单 位 提 供 的 弯 曲 半 径 将 被 试 非 金 属 连 接 管 弯 成 90°, 置 于 热 空 气 老 化 试 验 箱 工 作 室 中 ,样品之间 、样品与箱壁间不应接触 。
7. 15.3 试验温度为 140 ℃ ±5 ℃ ,试验时间为 10 d。若样品不能承受该温度而发生软化时 ,允许在较 低温度条件下进行加长时间试验 ,试验持续时间按公式(1)计算 :
D = 229000e0. 069 3t …………………………( 1 )
式中 :
D — 试验持续时间 ,单位为天(d) ;
t — 试验温度 ,单位为摄氏度( ℃) 。
老化试验后取出样品 ,在常温下空气环境中冷却 24h后进行检查 ,并记录试验结果 。
7. 16 耐电压性能试验
试验采用耐电压测试仪 ,试验电压 0 V~ 1500V连续可调 。额定工作电压大于 50V 时 ,试验电压 为 1500V(有效值) ,50Hz;额定工作电压小于或等于 50V 时 ,试验电压为 500V(有效值) ,50Hz。试 验电压设定后自动升压 ,升压速率为 100V/s~ 500V/s,定时 60 s±5 s,到达设定时间后 自动降压 ,检 查并记录试验结果 。
7. 17 绝缘电阻试验
试验采用 绝 缘 电 阻 测 试 仪 (也 可 用 兆 欧 表 或 摇 表) , 试 验 电 压 500 V(d. c. ) , 测 量 范 围 0 MΩ ~ 500 MΩ。测试时应保证触点接触可靠 ,试验引线间绝缘电阻足够大 ,检查并记录试验结果 。
7. 18 称重装置报警功能试验
采用重物或砝码模拟瓶组质量 ,逐步缓慢减少质量直至报警 ,记录质量减少数值 。
7. 19 高低温试验
称重装置的高低温试验分别在高温试验箱和低温试验箱中进行 ,试验箱温度控制精度 ±2 ℃ ,达到 设定温度后计算试验时间 。试验结束后立即进行功能检查 ,并记录试验结果 。
7.20 示值基本误差检验
7.20. 1 检验用压力源采用活塞压力计 , 当油压造成示值滞后过大时应采用气体压力源 。作为检验用压力表精度不应低于 0. 4级 。
7.20.2 被检压力显示器处于正常工作位置 ,示值检验在升压过程和降压过程各进行两次 ,检查并记录 试验结果 。
7.21 压力显示器交变负荷试验
将压力显示器安装在交变负荷试验台上 。调整交变频率 、交 变 幅 度 , 然 后 进 行 1 000次 的 交 变 试 验 ,检查并记录试验结果 。
7.22 信号反馈装置触点接触电阻试验
可用数字毫欧表直接测出信号反馈装置触点接触电阻 ,也可以测取触点间电流和电压降 ,计算出触 点的接触电阻 。所用电工仪表的精度不低于 1. 5 级 ,取连续五次测量平均值 ,检查并记录试验结果 。
7.23 称重装置过载试验
将称重装置按工作位 置 安 装 在 支 架 上 , 使 其 承 受 相 当 于 两 倍 瓶 组(含 充 装 气 体) 质 量 的 重 物 或 拉 力 ,保持 15 min,除去载荷后检查样品状况和报警功能 ,检查并记录试验结果 。
7.24 信号反馈装置动作试验
7.24. 1 将被检样品按工作位置安装在试验装置上 ,接通气压源 ,连接动作指示灯 。缓慢升压至信号反 馈装置动作 ,记录压力值 。反复测试 5 次 ,其平均值为动作压力 。
7.24.2 调整供气压力使其 大 于 或 等 于 信 号 反 馈 装 置 动 作 压 力 , 重 复 动 作 试 验 100次 , 检 查 样 品 动 作 状况 。
7.24.3 调整供气压力为 0. 8倍信号反馈装置动作压力 ,持续 3 min,检查样品动作状况 。
7.25 局部阻力损失—等效长度测定法
7.25. 1 等效长度试验装置在图 2 试验装置上进行 ,压差测量采用压差计或压力传感器 ,试验介质为清 水 ,水温应不小于 5 ℃ 。
标引序号说明 :
1— 流量计 ;
2— 差压计测点 ;
3— 被测样品 ;
4— 差压计测点 。
图 2 等效长度试验装置
7.25.2 试验管路中应建立雷诺数至少 1×105 的流态 ,可通过调整水流速实现 。
雷诺数 Re 由公式(2)计算得出 :
Re
式中 :
s — 管道中水的流速 ,单位为米每秒(m/s) ;
d — 管道的实际内径 ,单位为米(m) ;
VF — 水的比容 ,单位为立方米每千克(m3/kg) ;
μ — 水的动力黏度 ,单位为千克每米每秒[kg/(m · s)] 。
调节进水口压力使流速满足雷诺数 Re 要求 ,开启排气阀排除容器腔内空气 , 流速稳定后 ,测取水 流量 Q、压差 P 、管道内径 d 等参数 ,按公式(3)和公式(4)计算等效长度 L。
L =Lx - (a+b) …………………………( 3 )
式中 :
L — 样品的等效长度 ,单位为米(m) ;
Lx — 样品和试验管道的等效长度 ,单位为米(m) ;
P — 压差值 ,单位为帕(Pa) ;
d — 管道的实际内径 ,单位为米(m) ;
c — 测量管路粗糙度系数 ,镀锌管取 120;
Q — 水流量 ,单位为升每分钟(L/min) 。
7.26 耐热和耐压试验
7.26. 1 将喷嘴安装在高温试验箱内的管道上 ,喷嘴通过管道与处于室温下的标准干粉贮存容器相连 。
7.26.2 标准罐是内装灭火剂 10 kg,充装密度为 650 kg/m3 的椭球贮罐 ,贮罐应设补气系统 , 喷嘴处压 力为设定压力 。
来源:梦瑶教育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