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74岁的王石在朋友圈写下长文,字里行间透着一位古稀老人对“孩子”的牵挂:“正在尝试和万科的决策层建立畅通的联系,为万科的平稳过渡,为保护广大投资者、万科合作伙伴、13万员工的福祉而尽所能。” 这位曾登顶珠峰的探险家,此刻正以另一种方式攀登人生险
2025年5月,74岁的王石在朋友圈写下长文,字里行间透着一位古稀老人对“孩子”的牵挂:“正在尝试和万科的决策层建立畅通的联系,为万科的平稳过渡,为保护广大投资者、万科合作伙伴、13万员工的福祉而尽所能。” 这位曾登顶珠峰的探险家,此刻正以另一种方式攀登人生险峰——为深陷泥潭的万科寻找生路。
一、理想主义者的困局:王石与万科的双重悖论
王石的人生轨迹始终充满矛盾张力。1988年万科股份制改造时,他主动放弃10%个人股份,将60%资产归于国家,40%归创业者集体持有。这种超前的制度设计,既让万科成为中国最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标杆,也埋下了股权分散的隐患。当宝万之争爆发时,管理层仅持有4.14%股份的脆弱性暴露无遗,深铁集团最终以27%持股成为第一大股东。
这种理想主义在行业黄金时代成就了万科,却在寒冬中成为桎梏。2024年万科净亏损494亿元,1582亿元债务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当同行通过资产转移规避风险时,王石2020年将价值52亿的企业股捐给清华大学的举动,在当下被赋予新的解读——这既是企业家精神的彰显,也是对制度创新的坚守。
二、制度遗产的双刃剑:职业经理人制度的黄昏
王石建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制度,曾是中国企业治理的教科书级案例。1999年卸任总经理后,他通过登山、游学实现物理隔离,培养郁亮等职业经理人团队。这种制度设计让万科在2017年王石退休时仍保持行业龙头地位,市值突破3000亿元。
但制度红利正在消退。2025年Q1财报显示,万科营收同比下滑38.31%,净利润亏损62.5亿。更严峻的是,核心高管三年间流失11人,员工跟投项目亏损面达74%。当郁亮从董事长降为执行副总裁,辛杰代表深圳地铁入主董事会时,职业经理人制度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王石试图通过重提"企业股"历史重建市场信心,但投资者更期待看到实质性的债务解决方案。
三、求生者的突围:在行业寒冬中重构基因
面对危机,王石展现出战略家的敏锐。他推动万科与华为在智慧社区领域合作,试图复制深石集团在碳中和社区年入68亿的成功经验。这种转型暗合行业趋势——当传统开发销售模式式微,绿城中国等企业已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实现盈利。
债务重组成为关键战役。王石正联系旧部重组专业谈判团队,试图复制稻盛和夫拯救日航的路径。同时,他频繁与险资机构接触,寻求战略投资。这些举措背后,是王石对万科基因的深刻认知:从1993年放弃多元化专注住宅开发,到2002年提出区域集约化战略,万科每次转型都精准踩中行业节点。
四、企业家精神的涅槃:从造钟者到摆渡人
在虎扑、雪球等平台的舆情监测中,网友评论呈现鲜明代际特征:60后感慨"王石之后无企业家",90后质疑"情怀能否当饭吃"。这种分歧折射出中国商业文明的演进轨迹。当王石说"万科是我创建的、制度是我建立的、团队是我培养的、接班人是我选择的"时,他既在宣告责任,也在承认局限。
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在于清醒认知时代局限。王石2013年带万科进入美国市场,2016年收购印力集团,2022年推动深石收购上市,这些尝试构成万科转型的多元路径。即便在74岁高龄,他仍保持着每天写日记的习惯,这种自律恰是万科管理红利的缩影。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王石与万科的故事早已超越商业范畴。当行业平均净利润率从2018年的16.7%跌至2024年的-14.3%时,万科494亿元的巨额亏损既是警钟,也是涅槃的契机。王石的选择证明:真正的企业家从不在危机中缺席,他们只会以更坚韧的姿态,在制度创新与商业现实的夹缝中,为行业劈开新的生路。
正如他在长文结尾引用的《孟子》名句:"有恒产者有恒心"。当行业寒冬吞噬最后一块利润时,王石用三十八年时光铸就的制度盾牌,或许正是万科穿越周期的最后防线。这场求生之战,终将写就中国现代企业制度演进的壮丽史诗。
来源:迪哥看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