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乌战事仍无止境,巴以冲突再度爆发,朝鲜半岛剑拔弩张。国际秩序正在被撕裂,规则和底线正被一一打破。
近来,全球局势持续恶化,战火频传。
俄乌战事仍无止境,巴以冲突再度爆发,朝鲜半岛剑拔弩张。国际秩序正在被撕裂,规则和底线正被一一打破。
特朗普重返权力中心,带来了更高的不确定性。外交混乱、联盟动摇,地缘风险迅速上升。许多人开始担忧: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已在逼近?
美国列出五个潜在爆发点,排名第一的,不是东欧,也不是中东,而是南海。
第三次世界大战在哪爆发?
在这个冲突频发、秩序混乱的年代,一个问题正变得越来越难以回避: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它会从哪里开始?
早在2018年,美智库就作出预判。
当时列出了五个高风险地点:南海、乌克兰、波斯湾、朝鲜半岛,以及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
彼时,很多人对这一判断并未放在心上。
但如今,乌克兰的战火已全面燃烧,法利的警告似乎成了一部分现实。而其他几个地点,也并未走出冲突阴影。
为什么是这五个?
乌克兰是因为当时刚发生刻赤海峡冲突,俄乌关系濒临失控;波斯湾则长期处于库尔德人、土耳其、叙利亚与伊拉克之间的零和博弈之中;至于朝鲜半岛,尽管2018年局势短暂缓和,但其背后的核问题始终是火药桶。
南海则因航行自由与领土主权交错,成为最易擦枪走火的水域。
而“意料之外的地方”之所以危险,正因为它不可预测。
到了2025年,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俄乌战争仍在延烧,巴以战事复燃,朝鲜频繁试射导弹,而台湾与南海,也始终被美国操弄为地区紧张的催化剂。
军事专家张召忠则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真正的爆点,仍在朝鲜半岛。
他说得十分中肯。台海和南海,虽然经常出现在新闻头条,但背后的战略现实与外部炒作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
先看台海。
美国能动用的筹码其实极为有限。
一张是关税,一张是台湾。
前者在特朗普已反复使用,结果中国经济非但未崩,反制措施层出不穷。
特朗普想靠着关税让中国服软,借此釜底抽薪,延缓美国债务暴雷,结果发现中国根本就不怕,所以关税这张牌也没用了。
至于“台湾牌”,看起来风声鹤唳,实则虚多实少。
比如2024年,美国印太司令部提出的“地狱景观”计划,听起来颇具震慑力——部署数千艘无人艇、无人机与智能系统对抗解放军。
但仔细一看,不过是预算申请的托词。
美国工业基础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完成这一庞大部署。
国会预算迟滞,军工产能吃紧,远程弹药库存甚至不到一周便会告罄,这是CSIS兵棋推演后的结论。
现实就是,美军自己都知道,如果贸然介入台海冲突,根本打不起,也拖不起。
比如2025年“海峡雷霆—2025A”联合军演期间,美日虽发声指责,却动作迟缓。
“里根”号战斗群在菲律宾海游走,却始终未敢越界。
日本虽态度激烈,但在西南诸岛防线的漏洞面前,无能为力。
欧盟内部则在对台军售上意见分裂,连象征性的支持都难以统一。
南海亦然。
菲律宾频频挑衅,但它不过是美国推出来的棋子。台面上的喧嚣,并不代表底牌的强硬。
南海是中国海军的深水区,是其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美国若真动手,胜算渺茫。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手中并不只有军力。
经济和政治同样是重锤。在全球通胀、债务危机、资源紧张的大背景下,美国既无法自保,更难发动新战事。
至于中东与波斯湾,长期冲突与宗教对抗使得局势始终悬在临界点上。
伊朗核计划、美以合作、也门战火,每一个变量都可能将火星引燃。
而此时,更加不安的,是朝鲜半岛。
朝鲜已多次进行导弹试验,美韩日三边军演强度上升,半岛局势逐渐升温。
这里的风险在于,任何一场“误射”“误判”都可能引发链式反应。
而中俄美韩日的多边参与,使问题更具复杂性,也更难控制。
朝鲜半岛正在升温
朝鲜半岛,作为冷战遗产最深的地带,正一步步滑向更危险的边缘。
2024年,一起“无人机渗透平壤”的事件点燃了新一轮朝韩对峙。
朝鲜方面指控,10月3日、9日、10日三天内,韩国无人机连续越境,甚至飞临平壤上空,投撒大量反朝宣传传单。
朝鲜威胁称“如再有类似事件,将发生难以承受的惨剧”。
朝鲜军方随即进入实战戒备状态,边境部队奉命“进入射击准备”。
韩国的回应充满暧昧。不承认、也不否认,仅以“无法确认”、“不予置评”应对舆论。说白了这种模糊回应在实质上等于默认。
韩国国防部随后强硬表态,若朝鲜采取敌对行动,首尔将“不惜终结朝鲜政权”。
不久之后,10月15日,朝鲜采取实际行动:彻底封锁朝韩边界的铁路、公路,炸毁连接双方的交通线,并大规模修筑边境永久要塞。
韩方的回应也没有含糊。10月15日当天,韩军对朝鲜爆破边境的行为进行了火力示警。
仅三日后,韩军又在边境展开火箭炮实弹演习,炮口直指北方。
紧接着,另一则消息引发更大震动。
美韩媒体报道称,朝鲜疑似已派遣至少3000名军事人员支援俄罗斯,并将在年内扩展至逾万人。
这是朝鲜首次被指实质性参与乌克兰战场。
韩国觉得朝鲜意在通过支持俄罗斯换取政治庇护、经济援助与军事技术合作,同时进一步强化朝俄军事联盟。
美韩方面则迅速将此定义为“重大地区安全威胁”,并以此为依据推动更多对朝制裁,试图全面封锁平壤的外交空间。
就在局势尚未平息之际,朝鲜又迈出新一步。
10月31日,朝鲜对外宣布成功试射一枚新型洲际弹道导弹,飞行高度和时间双双刷新纪录。
这枚导弹的最大射程达到1.6万公里,能够覆盖美国本土任意目标,是目前全球射程最远的陆基机动式固体燃料洲际导弹。
对这一动向,美韩反应强烈。
韩国政府立即加大对朝所需固体燃料材料的出口控制,美国则调动战略核潜艇、隐形轰炸机等重型武器赴韩参加联合军演。
三国还强化了对朝发射活动的情报侦测网络,力求在第一时间捕捉朝方行动轨迹。
从军事挑衅到战略威慑,从边境封锁到国际派兵,从宪法修订到导弹试验,朝鲜半岛局势之复杂、烈度之高、风险之大,已远超往年。
军备竞赛成为现实
朝鲜半岛的紧张态势,并非完全源于朝鲜的“单方面挑衅”。
若不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单靠“定性化”的指责,只会遮蔽问题的本质,甚至加剧局势恶化。
事实上,自冷战终结以来,影响半岛稳定的核心变量始终未变——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
在冷战时期,朝鲜背靠苏联与中国,形成所谓“北方三角”。
但随着苏东剧变、苏联解体,朝鲜失去了关键依托,而韩国则在美韩同盟、美日韩协调框架下不断强化军事存在与外交资源的获取能力。
尤其是在经济、科技、情报、海空优势等方面,韩方已遥遥领先。
面对如此不对等的安全态势,朝鲜在国家生存焦虑的驱动下,被迫选择发展核武,构建所谓“不对称威慑”。
正是这一选择,使朝鲜在面对美韩联盟强势推进时,保持了最低限度的战略缓冲。
这种“核平衡”虽不稳定,却维持了冷战后半岛的基本战略结构,也一度令局势在高压中保持克制。
然而,尹锡悦政府上台后,半岛军事平衡迅速被打破。
与文在寅政府时代致力于缓和紧张、签署《9·19军事协议》的做法不同,尹锡悦彻底摒弃对话路径,全面倒向华盛顿。
在安全层面,不仅强化美韩同盟、加快“美日韩准同盟”的构建,还积极引入北约力量介入东北亚。
韩国恢复板门店军事哨所,重启边境高音喇叭广播、散发反朝传单,在接触点不断制造摩擦。
而2023年签署的《华盛顿宣言》,更将“延伸威慑”和“核共享”机制制度化,韩方试图深度参与美军核武使用体系。
这些动作对朝鲜而言,无异于直接威胁其核心战略安全。
韩方的行动不仅使朝鲜的核武威慑地位受到挑战,甚至在实际军事力量上构成压倒性优势。
韩国在常规军力上拥有第五代战机、航母、卫星系统、电子战能力等多重优势,还在核能力上得到了“保护伞”的加持,甚至暗藏潜在拥核的战略弹性。
而朝鲜,除了不断扩展中远程导弹、开发潜射导弹外,几乎无其他突破空间。
更何况,朝鲜的任何军事建设都处于联合国制裁之下,在经济上已接近极限承受能力。
如今,朝鲜在核武器领域的进展正在加速。
2024年10月31日,朝鲜宣布试射一枚新型固体燃料洲际导弹,飞行高度与时间均创新高。
其最大射程达到1.6万公里,足以覆盖整个美国本土。
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战略展示,也是对美韩“核共享”机制的回应。
韩方当然不甘示弱。
对朝鲜制造固体燃料的原材料实施出口禁令,同时与美方加强战略核潜艇部署、战斗机联合巡航与空中预警体系建设。
美国还将在东亚地区推进弹药储备前置、作战计划本地化,以应对潜在军事冲突。
这场军备博弈的升级,也令朝鲜半岛的误判风险急剧上升。
虽然双方表面都未表露“主动发动战争”的意图,但随着外交对话机制的全面中断、军演与武力展示日益常态化,一次误射、一架无人机、一次雷达误报,都可能点燃擦枪走火的导火索。
“韩国无人机入侵平壤”事件即是明证。
朝鲜视此为对其高层的“斩首威胁”,情绪激烈、反应迅速。
而历史经验早已表明,核能力的存在并非冲突的终结。
印度与巴基斯坦早已拥有核武,但两国多次冲突未减反增。
如今,朝鲜与韩国在核武能力上也已具备“对抗基础”,且都在不断降低核武使用门槛,提出“核先发制人”等高危战略选项。
这意味着,未来的朝鲜半岛不仅不会因为“拥有核武”而更安全,反而更接近冲突的临界线。
核军备竞赛已经现实,核冲突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在全球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朝鲜半岛不再只是一个地区性问题,它正逐步演化为地缘战略板块上的高敏感区。
而一旦局势失控,不仅仅是南北双方,整个东北亚乃至世界秩序都将面临难以承受的代价。
参考资料:
张召忠:2018年最大危机仍将聚焦朝鲜半岛
中国经济网
剑拔弩张的朝鲜半岛形势 王付东
来源:海大富富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