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吃荔枝酿血案!汉武帝比杨玉环荒唐得多,为何少有骂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3:10 2

摘要:一说到荔枝,那个画面马上就蹦出来:唐玄宗高坐御马,杨玉环随着香风起舞,眼中只剩一抹红尘。可要说把荔枝吃得兴师动众,杨玉环风头很足,却不是第一个。汉武帝,他也喜欢荔枝,结果搞出过人命来。这事儿为啥流传不广?靠不住吧!

一说到荔枝,那个画面马上就蹦出来:唐玄宗高坐御马,杨玉环随着香风起舞,眼中只剩一抹红尘。可要说把荔枝吃得兴师动众,杨玉环风头很足,却不是第一个。汉武帝,他也喜欢荔枝,结果搞出过人命来。这事儿为啥流传不广?靠不住吧!

杨玉环的故事大家都能背。今年史料查得也新,有学者翻看唐代档案,讲究“军事级快递”这事。荔枝原产地一般认在增城一带,千里送荔枝,竹筒碎冰,急速奔马,长安城门口蔡家口卸货。唐玄宗是下了决心,调兵遣将,为杨玉环这口爱好,真的把国力都用到极致。荒唐,但能理解吧?

往回倒,刘彻的故事其实更猛。那是公元前,荔枝没法运输没人想明白。一查《史记》里那几句话明明白白——地点在上林苑,建筑叫扶荔宫,那些穿布袍的农技员,日夜熬着盼能在温室里催出果实。官方档案显示,他们用南越来的苗种试过无数土,还是成活审批不过。最后死了百来号人命,只因没让皇帝吃上荔枝。汉武帝一句话,性命没谁保得住。天子杀人,只是如此。

史料上,再怎么找,都说汉武帝大权独揽还爱奇物。荔枝不算什么,只是众多御用珍品之一。《三辅黄图》细看,有过温室种植先例。温室技术,那时候用“薪炭生火,泥墙压温”,和现在温控差得远,死荔枝活人头,谁也没得选择。这个实验失败,皇帝一怒,百人命丧。荒唐到极致,但在西汉帝国,普通人的命能值几个铜钱?

说到底,比起杨玉环,汉武帝杀人案至少更狠。可是后世世人,对这件事一笔带过,很少有公开指责。有人说,这和“儒家思想以功覆过”有关。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只看你有啥贡献,然后小错不计。汉武帝打匈奴,开疆拓土,算得上建功。史书都在夸他,偶尔一笔带过民众流离,不肯深究。那群被杀农技员,史官写到此也就停下,不再翻旧账。

难怪后世说起汉武帝,全是大业丰功。杀百人,寻荔枝,谁关心呢?

有个唐朝人不服气。杜牧写了那首诗,有段出名的“一骑红尘妃子笑”。这句写中杨玉环吃荔枝,人们记得太深了。在网络考证里,荔枝成了杨玉环的符号。古今课本、影视剧疯狂传播,贵妃的柔情也成了口腹之欲的象征。把她塑造成享乐中的罪人,好像所有奢侈都在她一人身上爆炸。其实李隆基才是主谋,却没人把责任算到他头上。流传下来的故事,完全换了主角。

很古怪,这种道德批判两套标准。杨玉环吃荔枝是女性享乐的代表,受尽指责;汉武帝杀人却被一笔带过,都是功绩掩盖了罪过吗?

不过也不是绝对,换种说法,杨玉环也不见得真该挨骂。她只是顺着皇帝的意思,吃点心爱的荔枝而已。为什么不把这变成理解和同情?社会对女性标准比帝王更严苛,妃嫔四等,贵妃要贵淑德贤全备。杨玉环被不合理的期待困住,哪有什么申诉渠道?唐朝的娱乐化社会,喜欢谈论美人多过看清权力。

同时,杨玉环成了大众文化符号。唐朝美人形象深入课本和媒体,引发重复传播。有多少人真的关心荔枝流通成本?更多人羡慕她的人上人生活。网上有多少“杨玉环同款荔枝礼盒”火到今年?流量,也算造就了杨玉环的千古名声。

说到具体数据,2023年增城荔枝年产量居全国之首。荔枝快递价格暴涨,广东荔枝网购进口刷新纪录。这些数值放在古代,是帝王独享专利。快递公司还借“千里送荔枝”做文案。但古人荔枝快递是人命奔跑,今年只管运费贵不贵。一切都像在讽刺古代奢侈。

历史人物难免被刻意塑造。刘彻——被成功光环包裹;杨玉环——被道德枷锁束缚。其实谁都不是绝对的受害者,也没谁是单纯的罪人。历史传播也好,网络流量也罢,都有自己的规则。杨玉环生活奢靡,却有无数人喜爱她的形象——矛盾挺大的,一面被批评,一面又被追捧。汉武帝巧妙隐藏了荔枝血案,也享受着荣誉光环。

想象一下这些历史场景,到底谁应该被记住?

我看,这荔枝故事说到底,也就反映了历史的任性和偏见。有些人犯了大错,却无人追究;有些人不过是顺应权势,却被骂到千古。当代流量不变,生活态度不变,荔枝依旧鲜甜。

所以,吃荔枝的事,其实没有谁比谁更无辜,也没有是非黑白;只不过看你是在什么角度判断而已。

来源:清代的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