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公园城市指数权威发布 →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3:18 1

摘要: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天府新区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公园城市”的概念,回应了大家对理想城市生活的向往。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立足“两个大局”,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目标明确为“创

随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深入贯彻

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成为热议焦点

当人们对“理想栖居”的向往愈发强烈时

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正式发布

《公园城市指数(2024)》(以下简称《指数》)

我们每天生活的城市是否满足

“出门见绿、抬头见景”的期待?

与去年相比

《指数》又有哪些新变化呢?(你所在的城市,是公园城市吗?

这份报告里都有答案

一起看看吧→


解码公园城市

从理念萌芽到现实图景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公园城市这一温暖构想,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发展的深邃思考。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天府新区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公园城市”的概念,回应了大家对理想城市生活的向往。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立足“两个大局”,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目标明确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园城市呢?简单来说,公园城市一反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模式,通过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和城乡生态格局优化,达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多功能融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绿色发展模式。开门见绿,绿中栖居,优化“人、城、自然”的关系,强调生态价值,是其重要内容。让人们“推窗见绿、抬头见景、出门入园”,将绿色融入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则是公园城市带给居民的最直观体验。更重要的是生活惬意、美丽文明、治理有效、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以成都为例,近年来成都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如今,成都的公园总数超过1500个,公园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在天府新区核心区的兴隆湖周边,不仅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还集聚了科学城、科创生态岛等产业载体,环湖绿道巧妙串联起公园、社区、商圈与产业园区,同时保留了80%以上的原生地貌,真正实现了产城融合与职住平衡。


科学评估助发展

给城市来个全面“体检”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城市条件差异巨大,公园城市建设必然需要多样化、因地制宜的实施路径。在此背景下,一套既能明确价值导向、引导实践方向,又能对建设发展成效进行综合评估的技术工具不可或缺——公园城市指数应运而生。

公园城市指数就像是城市的“体检报告”,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打造的一套更温和、更包容的新型学术成果和公共技术产品,可对每座城市进行全面评价,致力于公园城市经验提炼和理念推广。

“1-5-15”的框架体系,高度契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涵盖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

“1-5-15-45”的公园城市指数指标体系,确立了公园城市发展成效的评估方法。

该指数构建了“1-5-15”的框架体系:即一个总目标是打造和谐美丽、充满活力的永续城市;聚焦五大领域,包括和谐共生、品质生活、绿色发展、文化传扬、现代治理;细分十五个方向。最终,通过四十五个具体指标,从水资源利用、物种丰富度,到公共服务水平、文化产业贡献度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评估。

而公园城市指数的意义,远不止为城市“体检”这么简单。一方面,它能帮助城市找准定位,通过评估让每个城市都能清楚看到自身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优势和短板;另一方面,它为城市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指数的五大领域与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度契合,推动城市朝着“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目标前进,最终切实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多元亮点绘就新图景

中国公园城市建设成果丰硕

据本次发布的《指数》显示,我国公园城市建设成果丰硕,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城市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的路径,绽放出独特亮点。

从全国结果来看,卓越优秀城市聚集在东部沿海及长江经济带,提档升级城市多为中小城市,逐渐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引擎、辐射带动全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具体来看,北京、杭州、上海等17个城市进入卓越城市(前5%)方阵,其中三亚、佛山两市此次提档至卓越城市行列;西安、天津等33个城市进入优秀城市(前5%-15%)方阵,其中台州、南通、衢州、中山、绵阳、淮安六市也在本次实现提档。

全国卓越城市、优秀城市评估结果。

与2023年对比,总体得分方面,全国城市平均值与中位数均有所上升,243个城市得分实现增长,头部表现良好城市进一步增加,尾部发展较弱的城市数量缩减。

从五大领域来看,各区域城市亮点纷呈:

在和谐共生领域,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表现出色。比如汉中市、龙岩市首次进入前5%,不少中小城市进步明显。

在品质生活领域,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城市群优势突出,合肥、自贡、福州首次进入前5%,东北地区的城市进步较大,说明这些地方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升生活品质上成果显著。

在绿色发展领域,长江经济带的大城市表现强劲,嘉兴市、上海市首次进入前5%,北方地区中小城市进步明显。

在文化传扬领域,长三角地区文化软实力优势扩大,前5%的城市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而且进步突出的城市在全国分布比较均衡。

在现代治理领域,沿海地区大城市优势明显,三亚市等六个城市跃升前5%,进步城市增幅较大。

从区域来看,东北地区成为全国进步幅度最大的区域,88%的城市得分实现提升,牡丹江市、伊春市、延边州等城市发挥带动作用,推动区域整体迈上新台阶。其中,沈阳市综合得分在东北地区36个城市中位居第一,多个领域表现突出。

沈阳市综合得分在东北地区36个城市中居首位。

此外,不少城市也表现出了独特的发展魅力:成都市在“人气活力”方向连续两年位居第一,烟火气十足;佛山市从优秀城市跨入卓越城市行列,发展动能强劲;衢州市则在五大领域实现全面进步,潜力无限。

《公园城市指数(2024)》三个城市雷达图。


持续优化升级

让公园城市评估更“懂”城市

去年发布的《公园城市指数(2023)》首次实现全国337个地级以上行政区评估结果全覆盖,指数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

历经五年深耕,公园城市指数从框架设计、指标体系构建到全国评估,不断突破创新,持续推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建设。基于最新前沿导向与数据迭代,《公园城市指数(2024)》经过进一步优化升级,让评估更贴合城市发展实际。

指标迭代:总体45个指标保持不变,但针对公众活动参与度、文化产业活跃度、开放链接度、智慧支撑水平这4个指标进行了迭代调整。通过增加数据渠道、优化数据选择,让这些指标能更精准地反映城市的实际情况。

数据拓展:公园城市全国数据库进一步丰富,数据总量与覆盖率大幅提升,同时实现了六个年份的延伸覆盖。

算法延续:基于标准研究与数据分布特征,制定了“六档级”评估方法,确保不同年份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并沿用上一版稳定的分数节点打分规则。

《公园城市指数(2024)》不仅是对当下中国公园城市建设的全面总结,更勾勒出未来城市发展的美好蓝图。未来,随着公园城市理念的不断深化与实践的持续推进,公园城市指数也将进一步深化成果应用,推动公园城市理念在全球范围传播和实践,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素材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责编:郭玮瑾 张 妍

审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