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记忆 珍惜和平——石拐区祁家大院贺龙指挥所办案札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3:11 1

摘要:每当读到《石拐文史》总序中这段话,总有一种力量撞击心灵。从烽火连天到岁月静好,从岁月拾荒到复原历史——我们今日拥有的和平,是先辈们用热血与生命换来的馈赠。

历史跌宕起伏,光荣与梦想,繁华与凋零,峥嵘岁月沉淀为沉默的历史,唤醒这一段记忆,我们责无旁贷。

——题记(引自《石拐文史》总序)

每当读到《石拐文史》总序中这段话,总有一种力量撞击心灵。从烽火连天到岁月静好,从岁月拾荒到复原历史——我们今日拥有的和平,是先辈们用热血与生命换来的馈赠。

1945年12月初,寒夜深沉。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地区的苍茫群山之间,北风呼啸,雪花纷飞。一支队伍正在崎岖的山路上静默行进……那是绥包第一次战役期间,贺龙率领许光达、孙志远等部六个旅挺进包头,并将指挥部设立于石拐区的祁家大院。1948年,绥包第二次战役前夕,贺龙再度来到石拐,看望了3年前热情迎接解放军的乡亲,也与指挥所用房的老房东促膝长谈。80年过去了,战役的记忆与精神仍在石拐传承不息,“祁家大院”更成为当地人守护红色文化的象征。2018年,这里被列为包头市文物保护单位。然而2024年3月,一份通过“益心为公”志愿者平台提交的人大代表建议发出警示:旧址破损严重,修缮迫在眉睫。

2024年4月,我们办案组赴现场评估损坏状况。就是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老祁。他是一名退休矿工,由于常年在井下采煤,患上严重的肺病,日常离不开呼吸机。“我愿意把贺龙指挥所的房屋全部捐给政府,”老祁一字一句地说,“我身体不好,没有收入,修不起这院子——但我相信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同事记录这段话时,我按下快门,留住了那句“捐给”背后的郑重时刻。我们细致勘查了旧址:包括正房和四栋附属建筑,墙基蚀空、屋顶漏雨,整体风化酥碱严重,局部已经坍塌。根据《文物保护法》,这属于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修缮责任在产权人——也就是老祁。

在推进保护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行政机关在文物保护执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法律明确要求产权人承担修缮责任,另一方面,行政机关申请专项经费保障程序繁杂。面对老祁这样有保护意愿却无经济能力的产权人,简单的行政执法不仅难以奏效,更可能使文物陷入保护难的境地。

如何让旧址获得可持续的保护与修复?如何既尊重法律又解决问题?我们与相关行政部门在寻求多赢之路上达成协作共识。除了立案调查、发出检察建议,我们更着眼于老祁的捐献意愿,组织召开磋商会议,相关部门与老祁积极协商达成置换意向,最终通过产权置换方式将旧址收归国有。这样既破除了行政机关执法困境,让文物得到系统修复,也实现了老祁深藏心底的愿望。这一刻,我们看到的不是执法的对立,而是多方的协作共赢画面。以此为契机,我们还对全区145处不可移动文物展开调研,制定《检察公益诉讼与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的意见》,为后续类型化保护打下制度基础。

九月的阳光洒落祁家大院,明亮而温暖。老祁,终于要搬家了。临行前,他一次次抬起双手,缓慢地、珍重地抚摸被阳光晒暖的土墙,仿佛触碰的是融入大院多年的炽热信念。这是一次无声的告别,也是一次庄严的交接。

老祁搬走后,指挥所旧址并未及时动工修复。我们启动了行政公益诉讼程序,我的角色也从幕后监督走向台前诉讼。当我作为公益诉讼起诉人站立宣读起诉书时,那一刻我清晰意识到:我们守护的何止是砖瓦梁木?我们守护的是一段穿越时代依然铮铮作响的信仰,是一个民族在最黑暗的时刻发出的、刺破长空的呐喊。从法庭回到祁家大院,历经又一轮春夏交替。如今,贺龙指挥所旧址已修复如初,成为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基地,本案也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唤醒历史记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作为公益检察官,每一次捍卫公益,都是擦拭一枚“精神的弹壳”——它沉重,亦光荣;它落在心底,化作照亮前路的永恒火种。守护,是一种延续;而我们守护的,是千千万万中国人血脉中奔腾不绝的方向与力量。

传播检察声音

凝聚正义力量

第7976期

来源:内蒙古检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