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从“父辈的地”到“青年的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3:07 2

摘要:人们常说“春华秋实”。今年9月23日,恰逢农历秋分节气,第8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也将如约而至。此时大地流金、仓满廪实,如今的青岛,正处处铺展着喜人“丰”景。

人们常说“春华秋实”。今年9月23日,恰逢农历秋分节气,第8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也将如约而至。此时大地流金、仓满廪实,如今的青岛,正处处铺展着喜人“丰”景。

据青岛市农业农村局最新数据,2024年青岛市夏粮总产量达147.37万吨,实现“三增”,单产与总产均创下近十五年新高。秋粮收获也有序推进:目前,超过19万亩春玉米已全部收获完毕;夏玉米方面,即墨、平度、莱西三地已开启零星收获;花生当前收获进度已达80%左右。

在耕耘与丰收之间,更多变革正在发生——而推动这些变革的,是一群崭新的身影。他们年轻、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正逐渐成为田间地头的主力军,被称作“新农人”。

在传统观念里,农村是许多人渴望“逃离”的地方,农业更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行业。但如今,这一认知正在悄然改变。

截至2024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已近1300万人。这些返乡者涉足农业、文旅、电商等多个领域,创办了大量经济实体,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在青岛,这样的新农人群体也在迅速壮大:

西海岸新区的“90后”返乡创业夫妻孙芳与崔银峰,敏锐捕捉到盆栽蓝莓的种植机遇,投资经营家庭农场,创业首年便实现60多万元销售额;平度市南村镇的“90后”纪康康更身兼四职——既是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农机维修店老板,也是农机操作能手、种粮大户,他牵头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带领近60人共同致富……

这些充满干劲与闯劲的年轻人,选择回归土地,不仅是出于“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愁,更因为他们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广阔前景与无限可能。

新农人的到来,更给传统农业注入了科技的基因。

探索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渠道,既是年轻一代“新农人”的突出优势,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平度“95后”女孩徐素慧回乡转行成为无人机飞手,每年服务农田面积达1.7万亩;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毕业的耿琪超,带领团队研发出基于机器视觉的农产品智能化分拣机器人,一台机器人的工作量相当于30名工人;在平度蓼兰镇的千亩示范田里,“玉米密植精准滴灌”技术实现了水肥同步管理、按需供给,可节水30%、节肥20%,每亩玉米增产超10%……

如今在青岛的田野上,越来越多智能设备取代了传统农具,数据资源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无人机飞防、智能灌溉系统、土壤传感器、区块链溯源等技术的落地应用,正彻底改变着农业的生产方式。

更科学的管理方式、更高效的种田手段,也孕育出更广阔的田间业态。

与传统农民不同,新农人更注重农业的“经营属性”——他们不仅关心“怎么种”,更琢磨“种什么”“怎么卖”,以及“如何提升附加值”。许多新农人通过发展直播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幅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

崂山区港东村的“渔二代”刘元键,把父亲制作甜晒鲅鱼的手艺搬上屏幕,用好故事与好产品打开了“流量入口”;逆流归乡的“直播新农人”李春花,则致力于将拥有千余年种植历史的“胶白”端上“网络餐桌”——青岛的新农人们,正用手机这个“新农具”,让青岛特色农品连接起千里之外的市场。

直播间外,更多新业态也在蓬勃生长:“90后”新农人栾盟盟,既是一天能卖12万斤少山红杏的主播,也是占地50亩“飨实农场”的主理人,她依托青岛近郊游的旺盛需求,打造出充满活力的田园综合体;莱西的“80后”臧玉佳,打造“菇河兄弟”区域公用品牌,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入驻盒马鲜生、京东等平台,企业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这些“农业+”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的经济价值,更给农村带来了人流、资金流与信息流。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鼠标键盘直播间”,从“看天吃饭”到“科技护航”,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青岛的新农人正书写着农业的新叙事,他们的实践也印证了:农业可以很有前途,农村可以很有活力。

如今,“父辈的地”正渐渐变成“青年的田”。祝愿每一位耕耘在青岛沃野上的新农人,都能让自己的梦想在田野间开花结果。(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高一铭)

来源:掌上青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