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9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0岁,一直坚持吃“养生豆浆”十几年。她信奉“豆子是植物肉”,每天早上不吃饭就打一杯豆浆喝,晚上还会煮点豆腐做晚餐。可最近,她突然感到恶心、乏力、尿黄,去医院一查,肝功能严重异常,被诊断为黄曲霉毒素中毒引发的急性肝损伤。
“我只是天天喝豆浆,怎么就中毒了?”张阿姨一脸不解。医生追问后发现,她买的大豆来自散装市场,存放在潮湿角落,已经发霉。
像张阿姨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很多人以为豆类营养丰富,吃得越多越好,却不知道,有些“豆”,吃错了就是慢性毒药!
豆类确实富含植物蛋白、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是公认的健康食材。然而,不是所有豆都适合随便吃,也不是所有吃法都安全。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曾明确指出,部分豆类若处理不当,极易产生毒素或干扰人体代谢,对肝脏、肾脏乃至神经系统造成伤害。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发霉黄豆:黄曲霉毒素的“温床”
黄豆一旦受潮发霉,就极易滋生黄曲霉菌,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B1是目前已知的最强致癌物之一。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列为一级致癌物,长期摄入会引发慢性肝损伤、肝硬化,甚至肝癌。更可怕的是,这种毒素耐高温、难分解,即便高温煮熟也无法完全去除。
提醒:散装黄豆、陈年大豆、存放在潮湿环境中的豆类,坚决不能吃。哪怕只有轻微发霉,也要整袋扔掉。
2.自制鲜豆浆未煮熟:皂苷和胰蛋白酶抑制剂作祟
很多家庭热衷于自制豆浆,认为比市售产品更健康,但如果加热不彻底,豆浆中残留的皂苷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就会引发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轻则肠胃不适,重则损伤肝肾功能,甚至诱发中毒性休克。
正确做法:自制豆浆必须彻底煮沸5分钟以上,打完豆浆后切勿直接饮用,避免“假熟”。
3.四季豆、扁豆没炒熟:植物凝集素和皂素双重威胁
很多人爱吃炒四季豆、凉拌扁豆,却不知道这些豆类中含有大量植物凝集素与皂素。这两种成分对胃肠黏膜具有强烈刺激作用,未煮熟的四季豆,几口就能致人中毒。国家疾控局曾发布提醒:每年夏秋季,因四季豆食物中毒的群体事件屡见不鲜。
建议:烹饪这类豆类时,必须高温炒熟、煮透,切勿生吃或半生熟。
4.蚕豆(对G6PD缺乏者):诱发“蚕豆病”危及生命
蚕豆中含有蚕豆嘧啶等氧化物质,对大多数人无害,但对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来说,吃蚕豆可能诱发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甚至肾衰竭。我国南方沿海地区,G6PD缺乏人群并不罕见。
提示:家中若有婴幼儿,或家族有G6PD缺乏史,应避免食用蚕豆及其制品。
很多人对豆类有着天然好感,甚至当成“养生灵丹”,却忽略了背后的饮食安全隐患。豆类虽好,吃错了就是毒。尤其是在炎热潮湿的季节,豆类极易发霉变质,无形中埋下健康风险。医生再次提醒:任何食物都不能“迷信”,更不能盲目长期摄入。健康饮食的前提,是安全与科学。
[1]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黄曲霉毒素的毒性与控制建议》.2023年发布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年报(2022)》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黄曲霉毒素中毒临床诊疗指南(试行)》.2021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Dr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