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是怎么了?无差别杀人频发,中国驻日大使馆发文紧急提醒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8 15:03 1

摘要: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在2025年4月18日发布安全提醒,主要针对日本近期频发的无差别杀人事件及多地食物中毒事件。

曾经引以为傲犯罪率低的国家,怎么还会发生无差别杀人事件?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在2025年4月18日发布安全提醒,主要针对日本近期频发的无差别杀人事件及多地食物中毒事件。

简单的说,2024年12月至2025年4月,日本北九州市、长野市、岐阜市等地发生多起无差别杀人事件,受害者包括中学生、年轻女性等无辜市民。

不只是治安问题,近期日本还有多起食物中毒事件,导致72人上吐下泻,一名80多岁的老人死亡。

而这已经不是日本第一次发生无差别杀人的恶性案件。

2024年4月的一个傍晚,日本北九州市一家麦当劳里,一名男子平静地买完汉堡后,突然从背包里掏出一把便利店购买的刀具,冲向毫无防备的顾客。

短短几分钟,尖叫、鲜血和警笛声撕裂了这座城市的平静。

事后警方调查发现,凶手平原政德从买刀到行凶仅用了15分钟,而他的背包里还塞着遗书和网络匿名论坛的极端发言截图。

这起案件与2008年震惊世界的秋叶原无差别杀人事件惊人相似——同样是“独居、失业、网络暴力催化”的凶手,同样是公共场所的随机屠戮。16年过去了,日本的“无差别犯罪”为何屡禁不止?

在日本,像平原政德这样的“派遣员工”群体超过400万人。

他们签着短期合同,领着最低时薪(约50元人民币),住在东京郊区“棺材房”般的胶囊公寓里。

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中尖锐指出:经济停滞让这群人陷入“努力也看不到希望”的泥潭,最终演变成“自杀式报复社会”的极端心态。

更可怕的是“孤独死”数据:日本每年约3万人独自死在家中无人发现,这些人往往在生前就发出过“想拉人陪葬”的网络留言。

社会学家称之为“无缘社会的诅咒”——当一个人失去工作、家庭和社交纽带,犯罪就成了他们“被看见”的最后一搏。

2008年秋叶原事件中,凶手加藤智大驾驶卡车冲入步行街,随后持刀砍杀路人。

案发前,他在2ch论坛连续发布3000条“想死但怕痛”的帖子,却只收到网友的嘲讽:“赶紧去死啊!”这种“网络暴力+现实孤独”的叠加,让秋叶原从二次元圣地沦为“犯罪地标”。

2024年的北九州案同样遵循“三地点定律”:

1. 24小时便利店:日本90%的无差别犯罪者在此购买凶器,店员无权拒绝刀具销售;

2. 轨道交通站:晚高峰时段的JR车站,人流量大且监控死角多;

3. 快餐店/网吧:深夜滞留的孤独者易成为目标,也易刺激凶手“同归于尽”心态。

凶手从“想自杀”到“要杀人”的心理侧写

犯罪心理学研究显示,80%的无差别杀人犯存在“被动自杀倾向”——他们不敢独自赴死,却渴望通过杀人“被社会记住”。

平原政德的遗书里写道:“既然公司当我是垃圾,就让全世界知道垃圾也能燃烧!”

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推手。

2024年案发后,日本警方监测到超过200条模仿犯罪预告,其中一条IP地址竟来自留学生群组。

在这种安全形势的变化下,大使馆及时发出了重要提醒——如果没有特别必要,最好避免前往日本。

如果你已经在日本,也别慌张,记住以下三条保命法则,也许能躲过一劫。

1. 避开“死亡时间段”:

• 晚7-9点便利店购物高峰期(凶手常混入人群观察目标)

• 末班电车后(凌晨1-3点网吧、快餐店危险系数飙升)

• 穿长袖外套捂紧背包(可能藏匿凶器)

• 长时间徘徊不消费(平原政德在麦当劳坐了2小时)

• 自言自语或紧盯儿童(62%案件针对妇孺)

3. 紧急逃生技巧:

• 在便利店遇袭时,冲向货架区利用商品阻挡凶手

• 在电车上被跟踪,立刻按下车厢紧急通话按钮

• 记住“110”日语发音(ひゃくとおばん),但更推荐下载“Safety Tips”APP一键报警

而日本还有将悲剧娱乐化的现象,暴露了日本社会对暴力的畸形消费。

而政府应对措施却被批“治标不治本”——刀具管制令形同虚设(2024年案件凶器仍来自便利店),心理健康预算占比医疗总支出严重不足。

正如网友评论:“他们宁可花10亿日元修神社,也不肯多建一座心理咨询中心。”

来源:夏天微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