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7日,由中心美术馆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联合主办的新展“未命名的纹理”正式启幕。展览集结27位青年艺术家的20件/组多媒体、装置和影像作品,以身体为起点,以媒介为触手,在德勒兹“褶子城市”的哲学框架下,对社会定义的标尺、二元对立的思维惯性
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 厉亦平 施涵予
4月17日,由中心美术馆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联合主办的新展“未命名的纹理”正式启幕。展览集结27位青年艺术家的20件/组多媒体、装置和影像作品,以身体为起点,以媒介为触手,在德勒兹“褶子城市”的哲学框架下,对社会定义的标尺、二元对立的思维惯性以及灰色地带的生存可能性展开了一场视觉化的诘问与重构。
高世强
王岩
吴穹
展览主题源于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Louis Réné Deleuze)提出的“褶子城市”概念——世界并非横平竖直的向量空间,而是由无数不对称、不可测的曲面拼合而成的拓扑结构。策展团队以此隐喻当代社会的复杂肌理:在算法推荐、标签化认知和极化观点的裹挟中,人们习惯于非黑即白的逻辑,而展览试图揭示那些被折叠的“纹理区间”,即充满层次、矛盾与隐秘可能性的灰色地带。
“未命名的纹理”艺术展 现场
当观众步入展厅,便开始了对影像与现实重叠交错关系的深度思考。那些银幕外闪烁的负形图块与银幕内画面混溶交错,将世界解构为意象的叠加。在这里,媒介显露出其本质——它是一台建造幻影的机器,持续生产着我们梦想中的生活图景。这种对拟像的探索,恰是青年艺术家们“纹理”实践的重要起点。
“未命名的纹理”艺术展 现场
这是一场充满实验精神的先锋艺术展,它以近乎倔强的姿态对抗着这个流行文化与快餐思维盛行的时代。当习惯于快速消费的观众本能地寻找那些可以即时把玩的"有趣玩意儿"时,展览却刻意设置了观看的障碍——所有作品都拒绝互动,这种看似悖逆的设计恰恰构成了最有力的艺术宣言。被动观看本身即是一种对抗——当观众无法通过互动“完成”作品时,他们不得不直面艺术品中悬置的诘问。
“褶子”理论提醒我们,真理可能藏在弯曲的缝隙里。这次展览不是提供答案,而是邀请观众用身体感知那些未被命名的地带——因为真正的灰色空间,永远需要个体的温度去激活。展览将持续至5月17日。在这个充满标尺的时代,《未命名的纹理》或许能成为一把柔软的尺,丈量我们与自由之间的距离。
《未命名的纹理》
展览日期:2025年4月17日至5月17日
展览地点:中心美术馆(杭州市拱墅区展览东路150号杭州中心L3)
出品人:高世强
总策划:王岩
策展:高芙雁,朱玺,吴穹,孙晓宇,张立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中心美术馆、杭州中心
协办: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基金会
展览支持:中国美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