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西的土官制度从唐代就开始了,到了宋代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所以,宋朝和广西土官的关系跟唐代比起来,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就算在宋朝统治的几百年里,他们和土官的关系也一直在变化。因为地区不同,左江、右江地区的土官和宋朝的关系,跟河池、柳州地区的土官和宋朝的关系也
977至1154年,宋朝和广西土官们的关系
(整理自《广西通志》等多种史料)
▲北宋时期广西地区势力示意图/台版《中国历史地图》
广西的土官制度从唐代就开始了,到了宋代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所以,宋朝和广西土官的关系跟唐代比起来,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就算在宋朝统治的几百年里,他们和土官的关系也一直在变化。因为地区不同,左江、右江地区的土官和宋朝的关系,跟河池、柳州地区的土官和宋朝的关系也不一样。
对于左江、右江地区,宋朝的政策主要是想避免动乱。
虽然左江、右江地区的土官住的地方很偏远,离宋朝广西政治中心桂州很远,但宋朝统一了岭南后,他们就主动投靠了宋朝。早在公元977年,邕州羁縻的广源州、七源州和武勒州的首领就主动归附宋朝,还表示愿意给宋朝交税。宋朝也给这些首领封了官,还让他们管理各州。
但从宋朝建立开始,他们就重视内部,轻视外部,先考虑北方再考虑南方。所以,尽管左江、右江地区的土官已经主动投靠了宋朝,他们的武装力量也不错,可以防守边疆,但在皇祐年间侬智高起兵反宋之前,宋朝并没有明确规定怎么管理这些土官。特别是那些已经被交趾强迫归附的土官,宋朝更是不太关心,甚至不敢多问。
就算是像侬智高这样主动、再三要求归附宋朝的,宋朝因为怕得罪交趾,也一直拒绝他,最后导致了皇祐年间的侬智高反宋斗争。侬智高反宋失败后,宋朝对左江、右江地区的管理政策和做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北宋时期左右江土司分布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
侬智高起兵反抗宋朝失败后,宋朝为了削弱侬氏家族的力量,允许那些在侬智高反宋时没有参与的“善良”侬姓土官改姓赵。公元1057年,侬智高的族人侬宗旦和侬日新又尝试反宋。当时有人提议再次对岭南动武,但潭州的王罕和桂州的萧固都主张招抚他们。宋朝廷听取了王罕和萧固的建议,封了侬宗旦和侬日新的官职。
后来,侬日新归附了宋朝,并献上了雷洞、火洞和计城洞,宋朝就赐给他一些土地,并且给侬宗旦父子升了官,还赏了他们耕牛、盐和彩绸。虽然宋朝表面上对侬宗旦父子很优待,但其实并不信任他们。侬宗旦父子被迁到归乐州后,有些广西的官员觉得把他们安置在边境不方便,就把他们改迁到洪州监。后来宋朝又觉得洪州监离广南道太近,也不方便,就让他们迁到更靠近北方的地方。最后,侬宗旦迁到了桂州都监,侬日新迁到了邕州监押。
在实行土官制度的地方,封建王朝和土官之间总是存在权力和利益的矛盾。即使这些土官归附了宋朝,做了很多工作来巩固宋朝在广西的统治,但他们还是得不到信任,总是被猜疑。这种情况下,原本就有强烈独立意识的土官就会抓住机会增强自己的政治力量。
在侬智高起兵反抗宋朝之前,宋朝在左、右江土官统治的地方就已经设置了寨子,这些寨子主要是为了防止和镇压土官的叛乱。侬智高起兵反抗宋朝失败后,宋朝就参照唐朝的方法,在左、右江地区根据土官地方的大小和人口多少,设置了州、县、洞等行政区划。这些地方的领导都是由壮族的首领,也就是土官来担任。州的领导有知州、权州、监州等,县有知县,洞有知洞。这些领导都是由广西安抚司任命的。
宋朝还在州、县、洞之上设置了和之前不同的寨子。左江、右江地区都各设了4个寨子,每个寨子都有负责人和财务管理人员。寨子上面还有更高级的管理人员来管理所有的寨子。这些管理人员和寨子的负责人都是流动的官职,不是固定的。右江的四个寨子有一个高级管理人员,驻在横山寨;左江的四个寨子有两个高级管理人员,分别驻在太平寨和永平寨。他们负责管理各州、县、洞的人口、税收和壮丁等事务,也处理地方上的诉讼。
除了具有实权的知州、知县、知洞等官职外,宋朝还给土官们一些虚衔,也就是没有实际权力的头衔。在皇祐之前,土官们得到的虚衔都很低,立了功的土官也只能得到很小的虚衔。北宋前期,宋朝的政治还没有那么腐败,兵力也还挺强,左、右江地方还有流动的官员来约束土官,还有官兵来保护流动的官员并震慑土官。所以在那个时候,宋朝在左、右江地区还是很有实力的,能够做到令行禁止,土官们也都受到宋朝的约束。
皇祐年间,侬智高反宋事件之后的一小段时间里,宋朝确实加强了在广西的统治。但从那时开始,宋朝对广西,特别是对左、右江地区的管理逐渐下滑,尽管如此,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到了治平年间,陆说去邕州巡视边界,他召集了各个土州、县、洞的首领,还查看了数万壮丁,重整了壮丁组织。这样一来,宋朝的边防实力大大增强,让交趾感到非常恐慌。不过,从宋神宗统治的后期开始,宋朝在广西的政治影响力减弱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广西的地方官员没什么能力,左、右江地区的土官也变得霸道强势,这使得宋朝和这些地区土官的关系变得更差了。
元丰之后,有些土官开始担任“中州官”。到了南宋初期,有的土官或他们的家人住在内地,可以通过交粮食来买官,有的人被授予大小使臣的职位,有的人甚至“借补阁职”。土官的职位高了,权力大了,胆子也大了。有的人甚至敢去皇宫说利弊,有的人敢跟高级官员平起平坐。那些负责招马的官员和土官们关系特别好。
有的土官送自己的孩子去邕州参加科举考试,想培养出自己的政治人才。有的土官在邕州招揽游客,收集信息,打探政治风向。有时上面的文件还没下,土官就已经知道内容了。当宋朝的政令还能在左、右江地区执行的时候,曾经组织过土兵训练来保卫边疆和地方安宁。以前各州的地方武装士兵每州不过五六百人,到了南宋已经发展到上千人了。南宋初期的田州黄谐、安平州的李械都是有强大兵力的土官。
过去宋朝对左、右江地区是“让文官来管理,武官来镇压,用各峒的财力来养官兵,用民兵来备战和驱使。这样上下相互配合,就像手臂和手指一样协调。”但当土官的势力强大起来,情况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土属地方不再交租赋来养提举的兵,提举的兵力变得薄弱,所以提举的威令就没人听了。寨官们不仅“懒惰不履行职责”,甚至还天天去土官家,和土官“勾结行贿”。如果寨官有点自尊心想要振作,土官们就会想办法“抹黑他们,让他们因罪离职”,甚至设法毒死他们。
宋代广西左、右江地区的土官和宋朝虽然有很多矛盾,宋朝也对这一地区的一些土官进行过武力威胁,但除了皇祐年间宋朝和侬智高曾真的打过仗以外,宋朝和左、右江地区的土官都没有真正动过武。侬智高起兵反宋失败后,因为他的领地宋朝没管,被交趾强占了。熙宁年间宋朝反击交趾的侵略,收复了广源州,曾经改革过广源州的管理方式,但宋朝再没有对左、右江其他土属地方进行过类似的改革。
在南宋统治时期,宋朝对左、右江土属地方的统治力量已经非常衰弱,但在横山寨的买马工作中,双方配合默契。这主要是因为这项工作对双方都有利。
▲南宋时期左右江土司分布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
对于柳州和河池地区,宋朝在这两个地区设置了很多的羁縻州、县,也就是土州、土县。因为这些地方离广西的政治中心桂州比较近,所以宋朝在这一地区的政策和措施与左、右江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宋朝在广西的统治刚开始巩固,就陆续对这一地区的一些土属地方进行了改土归流。
例如公元972年,羁縻琳州改为罗城县,这是广西土属地区最先改流的地方。此后,位于今罗城县境的思农、福禄两羁縻州也进行了改流。公元1062年,思顺羁縻州被废,并入宜山县。之后,位于今宜州市境内的归化州和述昆州也进行了改流。天禧年间,思刚州改流,建立了迁江县。公元1043年,以羁縻芝忻州、归恩州、纡州的地方建立了忻城县。
到了宋徽宗统治时期,政治腐败,广西经略使王祖道为了贪图功绩,扩大边疆,他派人深入到今都安、东兰、融水、三江、河池、南丹等县地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设置了12个正州,也就是流州。由于宋朝对这一片土属地方进行了断断续续的改土归流,使得各土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受到损害或威胁。再加上地方流官的胡作非为,导致民不聊生。因此,宋朝与各土官之间、宋朝和这地方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都产生了严重的矛盾。所以,从北宋到南宋初期,这片地方的土官与宋朝都发生了激烈的军事冲突。
抚水州这个地方在宜州的北边,那里的老大们都姓蒙。在雍熙年间,他们老是去骚扰宋朝官员管理的地方。宋朝为了安抚他们,就给他们封官,蒙令地成了殿直,蒙令扎成了奉职。但到了咸平年间,他们又不安分了,再次骚扰,结果有30多人被抓,送到了京城。皇帝问他们为啥要捣乱,他们说:“我们是边疆的普通百姓,因为太饿太冷了,没办法才这样做的。”皇帝听了没治他们的罪,就把他们放了,他们也答应不再捣乱。
但后来,咸平年间抚水州遇到了饥荒,当地人向政府借粮食。可是,宜州的领导董元己却贪污了这些粮食。当地的首领想送点贡品给皇帝,董元己又拦着不让。这下子,大家又不满意了,开始闹事。
宋朝看情况不对,就派了平州的刺史曹克明去管理宜州和融州,还带了兵去镇压。曹克明的方法特别狠,他的军队到处打,杀得差不多了,还趁机去山上抢牛马给士兵们享用。在这样的压力下,当地人只好投降,并答应每年送一次贡品。但说实话,这种用武力的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公元1038年,抚水州的首领带着部下攻打了融州和宜州。宋朝急忙从邵州、澧州、潭州调了几千士兵去镇压。但当时反宋的力量很强,官军一下子搞不定,甚至连运粮的官员都被杀了。经过一年多的战斗,反宋的力量才被压制住。
之后的几年里,从庆历到嘉祐年间,抚水州的土官蒙全会一直给宋朝进贡,宋朝也给了他一些虚名头衔。土官们每个月都会去宜州见流官,还卖木板到宜州去。流官对土官挺好的,每年都会给四次犒赏;土官进贡的兵器和器械,宋朝也会按价付钱。这样,流官和土官和平相处了好几年。
但到了熙宁初年,宜州的知州钱师孟和通判曹觌开始乱来,对土官们进行了很多不合理的剥削。这一下子就让当地的少数民族非常不满,于是他们在罗世念、蒙承想、蒙光仲等人的带领下,又开始了反宋的斗争。他们攻打了德谨砦,还杀了将官费万,守臣王奇也战死了。
广西经略司去调查这件事,但宜州的官员们不敢说实话,就撒谎说是因为饥荒导致的。宋朝一方面给了他们两万石粮食来安抚,另一方面又调集了3500精锐骑兵准备镇压。最后,罗世念等人被迫带着4500多人投降,罗世念、蒙承想、蒙光仲等人都得到了官职。
到了1103年,首领蒙光又带着大家反叛。从文献资料来看,抚水州土官的反宋行动,一方面是因为地方官的贪污和失职,但更重要的是宋朝的改土归流政策威胁到了土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每次宋朝镇压后,给土官封个官衔,地方就能安静一段时间,这也说明了后一个原因是很重要的。
南丹州的土官是宋代河池和柳州地区势力最大的,和宋朝的斗争也最激烈、时间也最长。南丹州的土官莫洪膂在974年就主动派人去找宋朝,表示愿意归附。过了两年,他又进贡,并请求宋朝赐给他牌印,宋朝也答应了。
到了公元980年,莫洪膂又送了银两给宋朝,表示祝贺太平。990年,莫洪膂去世后,他的弟弟莫洪皓接管了他的位置,还送了礼物给宋朝,包括银碗、铜鼓、铜印等。宋朝也回赠了很多彩绸,并退回了其中一件礼物。
自从莫洪曹归附宋朝后,每年都送100两白银给宋朝。但莫洪皓上台后,就不再送常规的贡品了。他的弟弟莫洪沅对此很不满意,两兄弟甚至因此打了起来。但宋朝并没有趁机打压莫洪皓,只是发了个诏书警告他一下。
1005年,莫洪皓去世,他的长子莫淮勃接了他的班。但莫淮勃的弟弟淮逊攻打南丹州,莫淮勃就带着部下跑了。宋朝就下诏让宜州的知州给莫淮勃一些没用的田地,让他安顿下来。后来有传言说莫淮边捣乱,但宋朝查清楚后发现并没有这回事,还派人去慰问了他。
1080年,南丹的土官进贡时,他的印记上竟然写着“西南诸道武盛军德政官家明天国主”,这在当时的伦理道德观念下是大逆不道的。但宋朝也没太计较,只是赐给他南丹州的印,让他毁掉旧印就完事了。
南丹州的土官和宋朝关系算是这片地区最好的了,但也没能避免大观年间大规模改流的影响。从那以后,南丹州和宋朝就断断续续地打了很长时间的仗。
1107年,广西的经略使王祖道打算招抚文州和兰州。都巡检刘惟忠说,拿下文州和兰州,还不如控制南丹州来得有利。王祖道听了刘惟忠的话,就找了个借口说南丹州的土官莫公佞阻止文州和兰州归附宋朝,于是刘惟忠就把莫公佞给杀了。
刘惟忠犯了这么大的罪,但广西的高层还觉得他做得好,甚至替他上报功劳。他们还把南丹州改名为观州,让刘惟忠去管理。莫公佞死得挺冤的,南丹州和附近的人都挺同情他。
莫公佞的弟弟莫公晟看不下去了,就组织了周围的地方武装进行反击。他们连续好几年围攻观州,最后刘惟忠因为受伤死了。然后黄璘被派去守观州,但他觉得自己搞不定,就以生病为借口拒绝上任。后来又换了岑利疆去守。
这个时候,黄忱建议在富仁监旁边增筑高峰寨,来支援观州。正巧,朝廷决定“罢新边”,就是恢复大观年间各羁縻州土官的统治权,也就是把流官改成土官。所以,他们就请求把高峰寨作为观州的新地点。
1110年,宋朝没办法,只好恢复南丹州,让莫公晟当南丹州的土官,并把观州搬到高峰寨。虽然宋朝恢复了土官的统治,但观州只是搬了地方,并没有废除,还是威胁着南丹州的安全。所以,南丹州和宋朝的关系还是很紧张。
1122年,莫公晟想把南丹州的事务交给他的侄子莫延丰,自己和儿子想“归朝”,就是回到宋朝的朝廷。宋朝同意了,并且还很优待莫公晟,给他提供驿站和通行证。但是,莫公晟对宋朝的怨恨太深了,对这种优待并不感激。
到了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莫公晟还带着人围攻观州,甚至烧了宝积监。这个时候,宋朝的大部分官员都意识到大观年间的改流和开新边是个错误,觉得应该恢复“祖宗旧制”。所以,尽管莫公晟围攻观州、烧了宝积监,宋朝还是听了广南经略安抚使刘彦适的建议,让莫公晟做了南丹州的知州,还兼管溪洞都巡检使和提举盗贼公事,并把南丹州刺史的旧印也交还给了他。但是,莫公晟还是拒绝接受。
1134年,宋朝又把观州改为了高峰砦。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莫公晟都一直对宋朝冤杀他哥哥的事情耿耿于怀。直到1154年,莫公晟才算是放下了前嫌,主动向宋朝进贡,并带着部下归附了宋朝。
宋朝对南丹州的改流,导致了几十年的断断续续的战争,给社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破坏。宋朝对左、右江地区和河池、柳州地区的土属地方实行了不同的政策,结果也不同。河池、柳州地区改流后出现了很多战乱,而且改流后的大多数地方又恢复了土官的统治。这些历史事实都说明,宋朝时期广西土属地方的改土归流条件还远远没有成熟。
往期相关推送阅读:
1052至1053年,侬智高反叛全过程
980至1075年,宋朝与交趾越南在广西的百年纷争
1644至1656年,清朝统一广西的全过程
1673至1681年,“三藩之乱”在广西爆发的全过程
来源:思恩府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