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起义军不断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腐朽统治,并于公元907年被朱温攻灭。从此,中原地区开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五代”时期。大约过了50年,多民族的中国才由大分裂走向局部统一,出现了辽、北宋和西夏,以及此后的南宋、金,并最终
辽代振武有遗篇
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起义军不断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腐朽统治,并于公元907年被朱温攻灭。从此,中原地区开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五代”时期。大约过了50年,多民族的中国才由大分裂走向局部统一,出现了辽、北宋和西夏,以及此后的南宋、金,并最终由元朝实现了大统一。
五代十国时期,日益强大的沙陀部与后梁展开了争夺中原的战争。而处在北方且日渐强大的契丹人抓住时机,在耶律阿保机的率领之下,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神册元年(916年)前后,阿保机多次以精兵攻打驻守在朔州、代县一带的割据势力。《辽史》记载,神册元年,也就是耶律阿保机称帝的这一年,他亲率30万之众进攻沙陀部,振武节使李嗣本凭借振武城坚固的城垣拒守多日,而契丹则利用火车、地道昼夜急攻。由于振武城中兵力空虚,辎重缺少,且没有外援,最终城池被攻陷,振武军节度使李嗣本被俘入辽。自此,唐朝时期的单于大都护府(振武城)及其周边地区全部并入了辽朝。耶律阿保机把当地百姓向东迁徙,只留下300乡丁戍守,从而使得振武城及其周边地区一时荒凉下来。
辽朝建立之后,先后设立了五个京城,其中西京主要控制辽朝的西南地区,设立于辽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其统治中心在大同府。
神册元年(916年)十一月,契丹设置了西南面招讨司,代表朝廷管辖今大青山、乌拉山南和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这是辽朝按照大的地区范围设置的军政机构。
神册五年(920年)党项族诸部叛离契丹统治,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部亲自征讨,进兵云内(在今托克托县)和天德军。由于天德军地处乌拉山后(今巴彥淖尔市乌拉物前旗乌梁素海东南角的阿拉奔),不便于直接管领,于是,契丹将天德军攻下之后,将天德城和丰州城(其时在今乌拉特前旗东士城)的人口强行东迁,在大青山南面另筑新城安置,命名为丰州天德军,即现在的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一带。
之后,辽朝进一步完善了西南面招讨司的行政管理,设有丰州、东胜州、云内州,统称“西三州”,其中前两州在今托克托县境内,丰州在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一带。丰州领有富民(今白塔村附近)和振武两县,而振武仍在原唐代单于大都护府城内设置。《辽史》记载,“振武县,本汉定襄郡成乐县……太宗神册元年,伐吐浑还,攻之,尽俘其民以东,唯存三百人防戍。后更为县。”与此同时,辽朝还设置了振武军节度使,担任这一职务的先后有耶律画里、赵崇等。随着振武县的设置,这座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城市再度兴起,人口慢慢地多了起来。
为满足各族人民生产生活需要,辽朝在振武城设立榷场,也就是开展商业贸易的场所,并派遣官吏监督牲畜和畜产品贸易,同时兼羁縻北方少数民族各部。据《辽史》记载,辽统和二十三年(1005年)“二月丙戌,复置榷场于振武军”。这里所说“复置”,说明此前已有榷场,已经成为各民族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了。
辽代振武县的设置时间较长,给振武城留下了许多精美的文物,如此前认定的唐代鹦鹉提壶,应该是辽代的文物,原件陈列于内蒙古博物院,而盛乐博物馆亦有复制品可以欣赏。此外,在土城子北侧,考古工作者发掘了辽代古墓21座,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瓷器,集中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烧制技术和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追求,也出土了擦擦,表明当时宗教盛行的史实。其中一座墓葬还出土了20多平方米的壁画,彩绘有门吏图、狩猎图、舞龙图、宴饮图、十二生肖图,还有猪蛇缠绕图等。有文物专家猜测说,猪蛇缠绕图可能反映两位墓主人的属相。壁画笔法古朴,内容丰富,证实当时绘画技术不仅流行于中原,还传到了呼和浩特平原并得到了发展,特别是狩猎图的出现,证明传入当地的绘画技艺已经融入了北方草原民族的生活原素。墓葬中还出现了大量塔形器、瓷器、铁器等随葬物品,不仅反映了农耕文明在和林格尔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宗教文化的内容。从墓群分布及墓葬规格分析,专家推测这可能是一处家族墓地,而这座壁画墓规格较高,墓主人有可能是一个县令,这也表明辽代的振武城仍然是一座较为繁华的城市。
在辽王朝统治下的200多年时间里,和林格尔地区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社会环境比较安定,生产得到了发展,商业贸易较为繁荣,振武城也在较为和平的环境下度过了两个世纪。这样的和平年代,对于各族人民而言是福音,对于后世而言,是古代文化沉淀的最美时光。
来源:和林融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