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西古代的得道高僧故事,原收录在清代汪森《粤西丛载》的“释氏”中。现本站特将其精选并整理成文,供读者阅读。由于篇幅较长(一万多字),建议读者们收藏或转发后,再随时阅读。
编者按:广西古代的得道高僧故事,原收录在清代汪森《粤西丛载》的“释氏”中。现本站特将其精选并整理成文,供读者阅读。由于篇幅较长(一万多字),建议读者们收藏或转发后,再随时阅读。
前篇可见:
广西古代奇奇怪怪故事合集
广西古代奇奇怪怪故事合集(续篇)
广西古代的奇异现象事件
广西古代的得道高僧故事集
◎思恩编辑部(整理)
六 祖
六祖惠能禅师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一位高僧。他在广西永福县的永宁州南边的双瑞岩讲经说法。有一次,永福县的知县来到永宁州,询问惠能禅师在这里修行多久了。惠能回答说:“我在这里修行,已经不知道过了多少个六十年(花甲)了。我只感觉到时冷时热,草木生长然后凋零。但我记得刚进山的那一年,是某年某月。”县官一算,发现惠能已经在这里修行了四十年了。尽管武则天曾征召他入宫,但他并没有前往。后来,他前往了广东曲江县东南五十里的曹溪,继续讲经,并被世人尊称为六祖。
白鹿禅师
白鹿禅师是广西桂林人,他姓张,名叫元康。还在襁褓之中时,就已经能够双手合十、盘腿而坐。长大后,他在龙泉寺削发受戒成为僧人。有一次他回家探望亲人,登上阳龙山顶时,非常喜欢那里的风景,于是自号“阳龙野人”。
在唐朝延和年间,白鹿禅师住在了京兆的大与寺。开元初年,唐玄宗李隆基巡幸到安国寺,召见了利涉法师一同讲求经旨。当时僧人云集,唐玄宗命令内侍传达旨意,让有深明大乘佛教教义的人,毫无保留地阐扬佛法。白鹿禅师上前奏报说:“我愿意阐发佛法的玄妙旨趣。”唐玄宗便命他与利涉法师进行对答,白鹿禅师的回答旨意详尽明了,得到了唐玄宗的嘉许和赞叹,于是赐他住持安国寺。
第二年,唐玄宗再次驾临安国寺,当时聚集了五百多位僧人。唐玄宗用外国进贡的白鹿展示给众人看。这只白鹿走到白鹿禅师面前,跪伏在地,于是唐玄宗便将这只白鹿赐给了白鹿禅师,并尊称他为“白鹿大师”。
开元末年,白鹿禅师请求回到故乡。他再次居住在阳龙山,大兴土木修建佛寺,并将寺庙命名为“白鹿寺”。(《桂林府志》)
全真
全真大师,俗家姓周,名全真,是郴州人,自幼就表现出超凡的悟性。七岁时跟随老师学习,当老师教他读书识字时,他问道:“这些字是什么意思呢?”老师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就说:“天以此高高在上覆盖万物,地以此厚重承载众生,人以此成就圣贤。难道只是让我白白地读这些字,仅仅认识一些‘之乎者也’就完了吗?”老师惊讶地说:“这孩子真是不同寻常!”
十六岁时,全真来到郴州城北的开元寺,剃发受戒成为僧人。他手持锡杖前往吴径山,参拜道钦禅师,并在那里修行了数年,得到了“安乐法”。道钦禅师称赞他说:“有一种东西先于天地存在,无形无相本来寂寥。它能成为万象之主,不会随着四季的变迁而凋零。我知道你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天宝戊子年冬天,径山奉旨进京,全真随侍在旁。唐玄宗在朝元阁接见他们。有个名叫史华的道士,为了专宠于皇帝,奏请在东门观与佛教僧人斗法。史华在东门观架起刀梯,像走在石阶上一样轻松地攀登上去。全真也在本寺的庭院中,利用树木搭建起比东门观更高的刀梯,刀刃锋利得如同霜雪。他赤足跳跃在刀梯上,如同在平地上行走一般。全真还表演了沐浴沸油、火中行走、吃铁嚼钉等戏法,毫无难色。道士们看到这一幕,吓得汗流浃背,纷纷掩袖离去。唐玄宗对此大加赞赏。
不久后,全真返回山中,向道钦禅师辞别,前往罗浮山。道钦禅师对他说:“你的缘分在南边,试着去湘地游历一番。”全真回到郴州探望母亲,走到村口时,邻居的老奶奶喊出了他的乳名。他笑着感谢说:“得道之后本不打算再回到这里,但回到这里又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在江边遇到老妪,还呼我旧时名。”他见到母亲后,母亲杀鸡做饭给他吃。他不忍心拒绝母亲的好意,便吃了整只鸡,而母亲只吃了一只鸡腿。全真吃完后,跑到江边,取出肠子洗净,结果有一只独脚的鸡浮在水面上。郴州人因此为他建了一座寺庙在香山,他则在牛岭下结庐修行。
全真大师在修行过程中,还遇到了许多神奇的事情。他曾使一个吃人的怪人改邪归正,成为他的侍者;他还曾在雁峰寺中,让一尊泥塑金刚化为活物,为他服务。
在唐武宗会昌年间,皇帝下诏淘汰天下僧尼,全真大师预知此事,便在一夜之间头顶长出肉髻,须发齐长。他制作了一件名为“无量衣”的衣服,戴上了“真空冠”,然后进入了覆釜山,结庐隐居。唐宣宗即位后,废除了对佛教的禁令,恢复了佛教的地位。湘源地区因连旱三年,民众请求全真大师出山祈雨。他掷出锡杖向东飞去,顿时甘霖降下,连续下了三天雨,使四郊都得到了滋润。从此他居住在城西的净土院,不再更换衣冠,也不剃胡须和头发,自称为“无量寿主人”。
大中庚午年夏天,韦宙担任永州刺史,设宴供佛,并命令县令去迎接全真大师。全真大师说:“我会自己去,怎么能让地方官员劳师动众地来迎接我呢?”使者返回复命时,还没走到一半的路程,全真大师就已经到了。他出现时,四门的人都看见了他。刺史亲自出城迎接,但只见到了一个人。咸通八年二月十日,全真大师对弟子们说:“无色界天请我去说法。”当晚他就坐化了,享年一百六十六岁。八天后,他的身体仍然保持着生前的样子。人们占卜后,在笋布台下建了一座寺院,将他的遗体安放在里面。又过了几天,他的头顶放出了白毫相光,光中显现出了十一位佛。这样的景象持续了一个月,湘地的人们纷纷前来崇奉,祈求的事情都能得到回应。
全真大师还制定了十二部法教,每部十二卷,名为《无量经》。五代时期经历了战乱,现在仅存十二卷。最初湘源城在寺院西边七里远的地方。后来因为全真大师的名声和影响,晋天福年间,楚王马希范将城池迁到了县的东南边,并提升了县的级别为州,命名为“全州”,并设置了清湘县作为附城。
(《全州志·湘山志》)
信天大师
信天大师,是广西桂林人,姓胡,名法寿。他最初出家修行时,选择了一种苦行僧的生活方式,被称为头陀。他并没有其他特别的技能,只是特别能喝油。当有信众施舍给他油时,即使是用巨大的碗装满,他也毫无困难地喝下,因此人们俗称他为“喫油道者”。他的言行举止常常不按常理出牌,让人难以捉摸。
有一次,一位朝廷中的显贵官员南下时见到了信天大师,对他的特异之处感到惊异,回京后向皇帝奏报。唐僖宗听闻后,下诏召信天大师入京。然而,当信天大师入朝觐见时,他拒绝剃发,理由是头发是父母所赐,不忍剃去。皇帝尊重他的意愿,没有强求。
突然有一天,信天大师预言说:“天下将有叛军兴起,只有蜀地可以避难。”他再次向皇帝奏报这个预言,但皇帝没有采纳。于是,信天大师自己前往蜀地。不久之后,黄巢起义爆发,唐僖宗果然向西逃难,此时人们才相信信天大师的神异之处。
跟随皇帝返回京城后,皇帝赐给信天大师“镇国”的称号,但他多次推辞不接受。最终,皇帝赐给他“信天大师”的称号。从此,信天大师的名声远扬,成为一位备受尊崇的高僧。
(《桂林府志》)
道林
在唐朝调露年间,桂州(今广西桂林)人薛甲曾经供养一位僧人,这位僧人的法号叫做道林。道林大师的品德高尚,薛甲对他十分敬仰,因此供养了他十多年。
有一天,道林大师突然向薛甲辞别,说:“贫僧在此打扰多年,却没有什么可以回报的。现在我有一函旧经书,暂且寄放在你家。如果我一周年内没有回来,你就可以打开它。”
过了一年多,薛甲按照道林大师的嘱咐,打开了那函经书,发现里面竟然有数千两黄金。薛甲用这些黄金的一半买了土地,建造了一座菩提寺,并用另一半黄金为道林大师建造了真身塑像,供奉在寺中。
至今,道林大师的真身塑像仍然保存在菩提寺中,供人们瞻仰。而薛甲的孙子禹宾,也一直在桂林任职,继续传承着家族的善缘和信仰。
(《桂林风土记》)
鹿虎二禅师
唐朝时期,有两位禅师,被称为鹿虎二禅师,他们居住在横州(今广西横县)的宝华山寺中。这二位禅师修行有道,吸引了众多的弟子前来求学。
有趣的是,两位禅师出行时常常有奇兽相伴。一位禅师骑着一头花纹斑斓的老虎,另一位则骑着一只雪白的鹿。他们骑着这些奇兽在山间往来,成为了当地的一道独特风景,人们时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鹿虎二禅师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深厚的修行功力,也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他们的奇异行径和高尚品德,使得他们成为了当地人心目中的神圣人物,被后世传颂不衰。(《南宁府志》)
慈明禅师
慈明禅师,原名李楚圆,是全州平塘人,他天赋异禀,从小就展现出超凡的悟性。祥符二年,他出家为僧,接受了佛教的具足戒,随后他提衣游历四方,遍访名师,寻求佛法真谛。
在天禧年间,慈明禅师来到洛阳,拜访了汾阳昭禅师。昭禅师让他建造丈室(僧侣修行居住的房间),通过一番交谈,慈明禅师得到了昭禅师的认可,他的心中豁然开朗,对佛法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在昭禅师身边学习了七年,之后辞别。昭禅师对他说:“你的佛学造诣我早已知晓。我在首山时,亲身体会了三昧境界,并深入研究了其中的精髓。现在我将这些都交给你,你要好好守护和传承。你应前往南方,大力弘扬佛法。”
慈明禅师接受了昭禅师的嘱托,前往筠州洞山,拜访了宝禅师。他整日坐在墙边沉思,有一天,宝禅师问他关于达摩祖师九年面壁修行的意义,他回答道:“空腹空心。”第二天,宝禅师就推举他为众僧的导师。
慈明禅师与内翰杨大年、驸马都尉李道勉都有交往,他们成为了忘年之交。后来,慈明禅师被诏入宫中,与仁宗皇帝一同观赏《渭川图》。仁宗问他是否会作诗,他回答道:“那箇岗头一撮山,何年写入画图间。依稀似我湘源景,只少虞妃泪竹斑。”仁宗皇帝听后十分高兴,赐给他紫衣,并赐予他“慈明大师”的称号。
(《桂林府志》)
乘广禅师
乘广禅师,是容州(今广西容县)人,姓张。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十三岁时对佛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寻求佛法真谛,他离开家乡,来到衡阳,依止在天柱峰下修行。后来,他又前往洛阳拜访荷泽禅师,与荷泽禅师会晤后,得到了佛法真谛的领悟,于是从洛阳返回南方。
在返回南方的途中,乘广禅师经过杨岐山。当他一见到杨岐山的峰峦时,就被其奇秀的景色所吸引,认为这里是个可以修建道场的好地方。于是,他便在杨岐山开辟了道场,开始了他的修行和传法生涯。
乘广禅师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吸引了众多的法侣前来朝拜。他们远道而来,翻山越岭,涉水渡江,只为了一睹乘广禅师的风采,聆听他的佛法教诲。他们视杨岐山为圣地,如同前往印度的灵鹫山一般虔诚。
乘广禅师在杨岐山修行和传法多年,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事迹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了佛教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通志》)
僧契嵩
契嵩禅师,法号明教,字仲灵,是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的李氏家族的后裔。他在七岁时便出家为僧,受具足戒后,经常佩戴观音像,并每日诵念观音的名号,一天能诵念千万遍。他广泛研究经传杂书,无所不通。
契嵩禅师曾跟随洞山聪公学习佛法,期间又师从豫章西山欧阳氏昉,借阅欧阳家藏的书籍,在奉圣院研读。他结合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家的五常思想,撰写了《原教篇》。当时,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受韩愈排佛思想的影响,而盱江的李泰伯也持相同立场。契嵩禅师带着自己的著作三次拜访李泰伯,以儒释相通的理论驳斥了他们的排佛观点。李泰伯对契嵩的文章和理论大加赞赏,并写信向欧阳修推荐契嵩。
后来,契嵩禅师居住在杭州的灵隐寺,撰写了《正宗记》和《定祖图》。他将这些作品带到京师,通过开封府尹王素仲仪向仁宗皇帝进呈。他在奏章中提到,禅宗传法体系尚不十分明确,而佛教内部各派别对经典的解释也多有争议。因此,他通过深入研究《大藏经》,梳理了禅宗传法的脉络,撰写了《传法正宗记》共十二卷,并绘制了《祖图》一幅,以纠正传记中的谬误。同时,他还撰写了《辅教篇》三卷,并附上一封给仁宗皇帝的奏疏。契嵩禅师表示,他并非为了求取恩泽,而是真心希望朝廷能够重视佛教文化。仁宗皇帝阅读后,对契嵩的著作表示赞赏,并命令中书丞相韩魏公(即韩琦)和参政欧阳修一同审阅。经过考证,确认契嵩的著作无误后,朝廷赐予他“明教大师”的称号,并将他的作品收入《大藏经》中。(僧念常《佛祖通载》)
契嵩禅师晚年回到灵隐寺的永安精舍,于熙宁五年圆寂。他去世后,身体中有五样东西保持不坏:眼睛、舌头、鼻子以及耳毫和数珠。为了验证其真实性,人们甚至用烈火焚烧,但这些物品反而更加坚固。契嵩禅师的文章被认为可与韩愈、柳宗元的作品相媲美。他曾带着自己的著作《辅教编》拜访当时的大学者,如王相和欧阳文忠公等,他们都对他表示敬意。王素仲仪特地将契嵩的著作呈献给仁宗皇帝,皇帝批准将其作品收入《大藏经》,并赐予契嵩“明教大师”的称号。
契嵩禅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修行有道。他的事迹和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佛教界,也在儒家和其他宗教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的诗歌风格与杜甫相似,被杨公济收录在他的全集中。杨公济对契嵩的才华深表钦佩,并在给契嵩的诗中赞颂道:“千年之后,你的才华仍能照耀吴地。”(僧文莹《湘山野録》)
僧人行瑛
行瑛是广西桂林永福人,他出身毛氏家族。年轻时在本地的菩提寺接受佛法教育,成年后他便出外云游四方。当他到达吉州(现今的江西吉安县)的隆庆院时,拜访了庆闲禅师,并从他那里得到了许多深刻的启示和开悟。之后,他又去拜访了参照觉禅师,所有的疑惑都顿时消解了。于是,他选择在庐山的开先寺出家修行。行瑛才华横溢,办事果断,能够很好地调度人手和资源,就如同将石头从万丈高的溪涧中滚动一般,得心应手,没有办不成的事,这种风格颇有照觉禅师的遗风。他在开先寺修行了近二十年。起初,他因痰病缠身而备受折磨,多次想要离开却未能如愿,最后卧病在床三年。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振作起来,决定要将佛寺进行彻底的更新改造,经过九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浩大的工程,令所有见到的人都惊叹不已。宋代著名的诗人黄庭坚,字鲁直,曾经戏称行瑛是如来佛藏中的善辩之士,菩提修行场上的游侠。(《永福志》)
僧洪
僧洪禅师是宋朝时期的人。他从小便严守斋戒,喜好诵读各种佛教经典。每当他焚香读经时,都全心全意地修持善念。他居住在崇善寺中,搭建了一个简陋的茅庐作为住处。他端正地坐着,就如同泥塑的人像一般,整日不吃不喝。当地的善心人士,见他如此虔诚,经常赠送衣物和粮食来帮助他。僧洪禅师一直活到九十岁高龄,最后他留下了自己的形骸,而魂魄散去,如同道家所说的“尸解”,成为了一位仙人。(《南宁府志》)
超信
定慧超信是桂州人,他性格聪敏且悟性高。他拜琅琊觉为师,在苏州的定慧院讲授佛法,是琅琊觉的嫡传弟子。(《广西通志》)
法演
法演也是桂州人,他一心向往学习佛经的真谛,但长久以来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师傅。当他听到黄龙慧南的佛法讲解玄妙高深时,法演感慨地说:“这才是我的真师啊!”于是,他前往追随慧南,并继承了慧南的佛法。后来,由于众多信徒的推举,他主持了位于蕲州(现今湖北蕲春县)的四祖山法席,继续传播佛法。(《广西通志》)
僧奉忠
据《冷斋夜话》记载,章子厚(章惇)被贬谪到海康时,曾经过贵州南山寺(今广西贵港市南山寺)。南山寺里有一位老僧,名叫奉忠,是四川人。他原本来自眉山,想渡过海洋去见苏东坡,但因故未能如愿,于是因病留在了南山寺。
章子厚在山中住宿时,邀请奉忠一同饮酒,奉忠欣然接受。章子厚还劝他吃蒸蛇,奉忠毫不犹豫地拿起筷子品尝,没有半点犹豫。章子厚笑着问他:“你身为奉佛之人,却吃蒸蛇,这是为什么呢?”奉忠回答说:“相公您是以德行来爱护他人,我又何必被指责呢?”
后来,他们两人倚着栏杆看云彩,章子厚说:“夏天的云彩多有奇峰,真是善于变化。”奉忠回答说:“我曾记得一首描写夏云的诗,非常奇特。”章子厚便让他背诵。奉忠便吟诵道:“如峰如火复如绵,飞过微阴落槛前。大地生灵干欲死,不成霖雨漫遮天。”(这首诗描绘了夏云的多变和无情,以及它未能带来滋润大地的霖雨,只是漫无目的地遮住了天空。)
(胡仔《渔隐丛话》)
佛日禅师
佛日禅师是来宾县金华峰的第一代祖师,他恪守戒律,品行高尚。在宋朝绍兴年间,他在狮子山的文殊庵中安详地端坐圆寂。他留下了一首偈语,内容是:“落落拓拓,上无把捉。出没太虚,无系无缚。铁马倒地,谁人摸索。”这句话描绘了佛日禅师超凡脱俗的境界——他的存在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无拘,仿佛在广阔的宇宙中自由出入,既没有被束缚,也没有被牵绊。就像一匹倒地的铁马,虽已失去昔日的威武,却无人能够摸索出它曾经的辉煌。这首偈语展现了佛日禅师对生死、对自由、对束缚的深刻理解和超然态度。
(《一统志》)
善资禅师
善资禅师是广西人,他居住在宁寿寺。有一次在讲堂上,有僧人向他提问:“什么是广南境?”善资禅师回答说:“地建南岳千峰秀,水接西川一派清。”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广南境地的美好与纯净,就像南岳的山峰秀丽多姿,西川的水流清澈流淌。
接着,又有僧人问:“什么是境中的人?”善资禅师回答:“腰间曾坠石,境上本无尘。”这里提到的“腰间曾坠石”是六世禅祖惠能的一个典故,他在修行时曾腰坠石头舂米,因为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不知疼痛。而“境上本无尘”则表达了境中之人内心清净,无尘无染的境界。
随后,僧人又问:“如何理解宗乘(佛教中宗门或宗派)的事情?”善资禅师回答说:“一棒一痕分痛痒,独许泥牛木马知。”这句话用比喻的方式说明了修行中的痛苦和觉醒,只有经历过修行之苦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就像泥牛木马一样,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它们却知道耕作的辛苦。
最后,又有僧人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善资禅师用手反复示意,但僧人表示不理解。善资禅师便说:“如果要用比喻来解释,那就像乌鸦去啄铁牛,根本找不到下口的地方。”这句话表达了祖师西来意的深奥和难以言传,就像乌鸦无法啄动坚硬的铁牛一样,人们也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祖师西来的深意。
(《桂林府志》)
善庆
善庆是宋朝时期清凉寺的一位僧人。他恪守戒律,品行高尚,并因此有所觉悟。他经常游历富川的大小洞天,享受着与大自然的亲近和修行的乐趣。当他去世后,人们并没有找到他的遗体,因此有人认为他可能已经飞升成仙了。
(《广西通志》)
僧景淳
僧景淳是桂林人,擅长写诗,他的诗歌风格和底蕴源于宋代文人文同(字与可)。文同是宋梓潼人,号锦江道人,皇祐年间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山水,并有《丹渊集》传世。
在元丰初年,景淳居住在豫章(现今的江西南昌市)的干明寺。他终日闭门不出,身边也不设置侍者。每当听到邻寺的斋饭钟声响起,他就会前往邻寺。其他寺庙的僧侣都对他敬爱有加,有时在阴雨天气还会为他送去食物,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二十年如一日。
景淳的诗歌意境艰深,往往难以立即理解。比如他的诗句“夜色中旬后,虚堂第几更。隔溪猿不叫,当槛月初生”和“后夜客来稀,幽斋独掩扉。月中无傍立,草际一萤飞”等,都展现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桂林府志》)
桂林老僧
乐平有个叫向十郎的商人,他常年在湖广各地做生意。有一次,他带着几十箱茜草(一种可作染料的植物)前往桂林,恰逢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只好在寺庙中暂住。等到天晴时,他把所有的茜草都拿出来晾晒在院子里。
不久,一个穿着儒生服饰的人走了进来,与向十郎互相行礼,问寒问暖,就像老朋友一样。聊了一会儿后,他突然说:“你能把这些茜草送我十分之一吗?”向十郎听后笑了起来:“我从数千里外来到这里做买卖,就是希望能赚点微薄的利润,回去养家糊口。现在因为下雨被困在这里,进退两难,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呢?况且我们素不相识,你凭什么要求我白白送你茜草?你这是在开玩笑吗?”那人却仍然谦恭地不停请求。向十郎大怒,严词斥责,但那人只是看着他微笑,然后离开了。
没过多久,向十郎发现晒在院子里的茜草全都变成了白色,眼看就要腐烂了。他惊讶得不知所措,旁边的一个僧人悄悄告诉他:“这个人是精通法术的,不仅能变幻物品,还能害人。”向十郎吓得痛哭流涕:“这可怎么办啊?”僧人说:“我知道他的底细,也见过他多次。他不敢冒犯我,但因为他用法术欺天害人,我很讨厌他。现在我知道你即将遭殃,怎么能不告诉你呢?这个人法术高明,一般人不是他的对手。但在东边十里外,有一位老僧能制住他。只是他的住处很隐蔽,一般人不知道。如果你能诚心诚意地去寻找他,尽力哀求,或许能转祸为福。否则,就无计可施了。”
向十郎按照僧人的指点,急忙前往寻找那位老僧。他来到一个荒凉的地方,只见一片荆棘丛生,几乎看不到人迹。在荆棘丛中,有一间破旧的草屋,无法遮挡风雨。老僧正独自坐在屋里,一副朦胧迷糊的样子。向十郎上前跪拜行礼,把情况告诉了他。但老僧坚决拒绝说:“我早已厌倦世间的纷扰,只想找个地方隐居等死,哪有什么法术可言?况且,谁这么多嘴来告诉你这些?”向十郎哭着哀求了数百次,老僧才点头同意帮忙。他让向十郎进屋,取出一张用红色颜料写的小符交给他,说:“你回去后,在茜草上钉上大钉子,但不要钉得太深。如果那个人来向你求饶,你就把钉子拔出来放了他。”
向十郎回到寺庙,按照老僧的吩咐做了。转眼间,茜草的颜色就恢复了原样。那个儒生也再次出现,但全身肿胀,气息微弱,只能由两个仆人扶着,蹒跚着来向向十郎道歉:“昨天只是和你开个玩笑而已,没想到会弄成这样。你的货物没有受损,请放我一马吧。”向十郎拔掉了钉子,那人的病状也逐渐消失如初,然后郑重其事地离开了。
后来有人告诉向十郎:“那个儒生并不是真心感激你放过他,他已经对你怀恨在心,一定会找机会报复你。你打算怎么办?”向十郎听后更加害怕,又跑去找老僧。老僧说:“如果真是这样,你就应该重新钉上那张符,让它完全埋入地下。除掉这个妖怪以保一方平安,是我的愿望。”向十郎恭敬地遵从了老僧的教导。符刚刚埋入地下,外面就纷纷传言:“那个秀才突然死了!”
这个故事是由我们本地的向元伯侍郎的族人所讲述的,但当地人都不知情,后来是从何德扬那里听说的。
(《夷坚志》)
紫衣禅师
能仁者是一位高僧,他在宋朝时期被赐予了“紫衣禅师”的称号。最初,他在胜全山修行并领悟了佛法的真谛,之后在那里建立了能仁寺。到了明朝正德末年,由于某种原因,他将能仁寺迁移到了全州的南岸,继续弘扬佛法,教化众生。
(注:这里的“紫衣”是宋朝时期对高僧的一种尊称,表明其地位尊崇。)
(《广西通志》)
卢德洪
张自明在北京居住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和尚前来拜访他。这位和尚自我介绍说:“我姓卢,名叫德洪,是宜州广化寺的僧人。听说您即将前往我们宜州任职,所以我特地来拜访您。”他们交谈了一会儿后,卢德洪给了张自明一双鞋子,并告诉他:“等到了宜州,你可以凭这双鞋子来找我。”
张自明到了宜州后,游览了南山,并询问卢德洪的下落。众僧侣听后都感到十分惊讶,说:“卢德洪和尚早就离开了,我们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张自明于是点燃香火,默默祈祷:“如果你在天有灵,请让香火指引我找到你。”不一会儿,香火指向了山左边的一间石室。张自明前去查看,发现石室里有个洞,里面还有一盏灯微微亮着。他走进去一看,发现卢德洪已经坐化在里面,身前正放着他给的那双鞋子,与当初给张自明的一模一样。张自明这才明白卢德洪的不凡之处。
(《西事珥》)
齐晓
齐晓,是桂州人,出身于碧兰坊的萧氏家族,后来在护国寺出家。他受戒后,游历了湖湘地区,并在云峰跟随悦禅师修行多年。当悦禅师去世后,他渡过长江,游历了祖山。在祖山,他特别喜爱黄梅的一个小招提(即寺院),于是将其修缮作为修行之所。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杨次公,两人一见如故,对话非常投契。后来,他们一起撰写了《云峰录》并传播于世。齐晓在游历了一圈后,又回到了他最初的隐居之地。那时,前来拜访他的僧侣和俗家信徒常常有数百人之多。之后,他又住进了宁寿寺,那里的风气和纪律都非常严明。最后,他又回到了护国寺。
在他临终的那一天,四位僧侣围绕在他身边。到了半夜时分,他突然大喝一声,众僧急忙趋前查看,但已经发现他已经圆寂了。齐晓危坐三天三夜,仪态容貌都没有任何变化。前来瞻仰他遗容的人络绎不绝。
(《桂林府志》)
僧圭
宋朝时期,有一个名叫鹿苑圭的僧人,他是桂州人。他继承了德山禅师的衣钵,并在潭州(现今的湖南长沙市)的鹿苑寺传播佛法。(《广西通志》)
绍慈
万杉绍慈,这位高僧来自桂州,姓赵,十九岁时,他振翅高飞,越过衡山,抵达豫章(现今的江西南昌市),去观摩马祖(僧道一)的遗迹。后来,他听说庐山东林的常总禅师的道场非常兴盛,于是决定全心投入其门下。
有一天,在交谈中,常总禅师举起拂尘两次击打绍慈。绍慈迅速夺过了拂尘,并对常总说:“现在拂尘属于我了。”常总笑着说:“我这个三十年的老将,今天竟然被你这个小卒给打败了。”从此,绍慈的名声大振,被推举为东林寺的上首,并随后开始了他自己的弘法生涯。(《广西通志》)
慧初
德山慧初,是静江府(今广西桂林)人。他最初见到善财广参事时,受到启发,激动得立刻站起身,然后乘船顺湘江而下,游历了整个东南地区。每到一处,他都会向当地的知名高僧请教,但发现这些高僧很少会向他谦让或表现出特别的尊重。
后来,他遇见了黄龙震禅师,与黄龙禅师交谈之后,感觉两人的观点非常契合,于是得以继承黄龙禅师的佛法。之后,他主持了常德地区的德山寺。(《广西通志》)
鸟焚僧
鸟焚僧是在明朝正统年间居住在衡山雁峰寺的僧人。他有一次经过全州,拜访了无量禅师,然后前往怀集,并在莲花岩内居住。这位僧人已经九十多岁高龄,当地的村民每天都会为他提供素食。
在天顺改元(明朝的一个年号)的冬天,天降大火,烧毁了整个洞穴。鸟焚僧将他的蒲团移到岩石外面,并在此坐化。不久后,数以万计的飞鸟聚集而来,它们的数量之多几乎遮蔽了天空。这些鸟纷纷摘下自己的羽毛,覆盖在鸟焚僧的身上。第一天,羽毛堆积得像坟墓一样高;第二天,堆积得如同粮仓;到了第三天,堆积得就像丘陵一般。
在这些鸟中,有一只特别大的鸟,它的大小像鹳一样。这只鸟将自己的羽毛全都摘下来,直到身上只剩下赤红的皮肤,然后它在岩石壁上悲鸣。过了十来天,干枯的草丛中突然起火,火势迅速蔓延到了羽毛堆上。这只大鸟也坠入了火中,与鸟焚僧一同被焚烧。
后来,有人看到一个小男孩骑在一只长着长尾巴的鸟上,飞向谠山的山顶,然后消失不见了。(《全州志》)
爽菴真者
爽菴真者是一位高僧,他掌握了佛教中的“一切观智”,能够观察妄惑,达观真理。他四处游历,行踪不定,隐姓埋名。如果有人询问他的家乡和姓氏,他只会回答自己是广西人,具体是哪个州县则无人知晓。当被问及师从何处时,他会摇头不答。如果有人坚持追问,他只会说他的老师是观世音菩萨。由于他的来去无常,人们都不知道他最终的去向。(《广西通志》)
融虚禅师
融虚禅师,法名真宗,是四川重庆府合州定远县人。在壮年时期,他云游至永福县,在这里他明心见性,得到了上乘的禅宗传承。他坚定地修行,领悟了“不二”的妙法,并首先创建了湘山寺,大力弘扬禅宗之风,人们都对他非常敬仰。
在他圆寂之日,众僧侣为他诵经,并点燃火焰。他的弟子如果看到火焰已经烧到师父的胸前,但师父仍然不停地念诵《大乘经》。于是,弟子叩问师父:“请师父留下衣物和钵盂以示后人。”融虚禅师这才将手中的鱼子扔下法坛,闭上眼睛坐化。他享年八十多岁,去世的时间是崇祯甲戌年。(《永福志》)
图文编辑:阿素喇
来源:思恩府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