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贝鲁特南郊的集会上,黎真主党领导人卡西姆的喊话让中东政坛震动。9 月 19 日,这位被沙特列为 “恐怖分子” 的什叶派领袖,对着数万支持者呼吁与沙特 “开启合作新篇章”,共同应对以色列的军事扩张。此时加沙城正遭以军 “夹击式” 进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贝鲁特南郊的集会上,黎真主党领导人卡西姆的喊话让中东政坛震动。9 月 19 日,这位被沙特列为 “恐怖分子” 的什叶派领袖,对着数万支持者呼吁与沙特 “开启合作新篇章”,共同应对以色列的军事扩张。此时加沙城正遭以军 “夹击式” 进攻,扎哈尔一家用铁皮搭的临时帐篷里,四个孩子正饿着肚子等待救援。而美国刚在联合国安理会一票否决停火决议,给以色列的炮火开了绿灯。当加沙母亲用碎石块给孩子搭 “防空洞” 时,中东的教派分歧还比人命更重要吗?
一、百年恩怨与眼前炮火:从互相拉黑到并肩作战?
沙特驻联合国代表绝不会忘记,2016 年海湾国家联名把黎真主党列为 “恐怖组织” 的场景。可现在,卡西姆在集会上明确表态:“我们的武器只针对以色列,不针对任何阿拉伯兄弟。” 这种转变像极了贝鲁特老商贩阿明的比喻:“房子都快塌了,还在乎邻居以前吵过架?”
加沙的炮火正让这种比喻变成残酷现实。扎哈尔一家徒步四天逃亡,用铁皮和茅草搭的 “家” 紧挨着污水沟,孩子们连口热水都喝不上。世卫组织警告,加沙北部医院已濒临崩溃,手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伤员只能躺在地上等死。这些画面通过卫星信号传到利雅得时,沙特刚和巴基斯坦签完防御协议 —— 第三方攻击视为 “对两国侵略” 的条款,让人联想是否在为地区冲突做准备。
更讽刺的是民众态度。沙特网友在社交平台发起的 “为加沙捐款” 活动,三天筹到 2 亿沙特里亚尔,远超政府官方援助。迪拜商人法尔西的话戳中要害:“什叶派逊尼派?加沙孩子的哭声不分教派。” 这种民间暖流与官方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就像卡塔尔电视台评论的:“政客还在算教派账,老百姓已经在救同胞了。”
二、算盘里的生存账:导弹与面包的优先级
沙特王储的办公室里,摊着两份截然不同的报表:一份是与巴基斯坦的防御协议,另一份是加沙人道危机报告。前者能巩固沙特在逊尼派世界的领导地位,后者却要面对国内民众 “为何不帮巴勒斯坦” 的质问。这种矛盾让卡西姆的呼吁成了烫手山芋 —— 回应吧,等于承认过去的 “恐怖组织” 标签有误;不回应吧,民心向背已在社交媒体显现。
以色列的行动反而在帮他们做决定。以军不仅进攻加沙,还空袭了卡塔尔的哈马斯高层,这种 “跨境猎杀” 让海湾国家人人自危。就像开罗大学教授穆罕默德说的:“以色列就像闯进羊群的狼,羊还在分谁的毛更白?” 沙特突然加大对约旦河西岸的援助,或许正是这种危机感的体现。
普通民众的账本更简单。加沙医生萨拉在视频里哭着展示:手术器械用完了,只能用开水消毒反复用;而沙特军火库里的精确制导导弹,每枚价格够买 5000 套急救包。当联合国 14 国赞成停火却被美国一票否决时,迪拜街头的抗议标语写着:“美国给以色列开绿灯,我们给巴勒斯坦开生命通道”。这种朴素的正义感,比任何政治算计都有力量。
三、铁皮帐篷下的答案:仇恨换不来和平
扎哈尔给孩子画的 “安全屋” 里,没有炮弹,没有教派标记,只有面包和水龙头。这个连帐篷都住不起的巴勒斯坦母亲,可能不懂什么叫 “什叶派逊尼派”,只知道 “都是阿拉伯人”。这种本能的认同,正在突破政客们筑起的高墙 —— 黎巴嫩的什叶派志愿者开车送援助到加沙,沙特的逊尼派商人悄悄提供资金,他们用行动诠释着 “阿拉伯兄弟” 四个字的分量。
沙特的沉默背后或许有考量。毕竟刚和伊朗和解,没必要马上公开站队,但与巴基斯坦的防御协议释放了信号:地区安全架构正在重组。正如约旦国王阿卜杜拉说的:“对抗以色列不是某一派的事,是所有阿拉伯人的事。” 而美国持续给以色列 “开绿灯” 的行为,反而成了最好的 “粘合剂”—— 当超级大国只顾自身利益,小国只能抱团取暖。
贝鲁特集会上,卡西姆最后说:“历史会记住谁在危难时伸出援手。” 这句话与其说是讲给沙特听,不如说是讲给所有中东国家听。加沙的铁皮帐篷挡不住炮弹,但或许能挡住仇恨;阿拉伯国家的分歧解不开,但生存危机能让他们暂时放下恩怨。就像扎哈尔说的:“我们还有呼吸,但谈不上活着 ——” 而活着的前提,是先停止内耗,让面包和药品比导弹更先抵达。
当联合国安理会的灯光再次亮起时,希望投票的不再是政治算计,而是扎哈尔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毕竟衡量兄弟情谊的,从不是过去的恩怨簿,而是危难时递过来的那袋面包。中东的团结之路或许漫长,但加沙街头的每声哭喊都在问:分歧啥时候能让位于生存?
来源:每日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