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纸婚书,承载的不仅是法律的认可,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4月9日,新修订的(以下简称《条例》)公布,自2025年5月10日起施行,标志着婚姻登记服务进入新阶段。
爱有“新”意!
新《婚姻登记条例》为幸福“加码”
● 新修订的《条例》体现婚姻登记工作致力于为民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努力实现从管理向服务职能的实质性转变
● 实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深化婚姻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婚姻登记的便利性
● 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规划、完善全国婚姻基础信息库,会同外交、公安等有关部门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保障婚姻信息准确、及时、完整、安全
一纸婚书,承载的不仅是法律的认可,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4月9日,新修订的(以下简称《条例》)公布,自2025年5月10日起施行,标志着婚姻登记服务进入新阶段。
此次修订不仅聚焦便民服务的提质增效,更将加强婚姻家庭服务、倡导文明婚俗等精神文明内涵写入法规,标志着我们婚姻家庭建设中的制度保障和价值观引领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优化。
法学专家表示,相信随着《条例》的施行,婚姻家庭将更加和谐稳定,婚姻登记工作也将更加科学、规范。
精神文明报 2025年4月17日 第A4版
制度升级婚姻登记迈向“幸福经营”新时代
健康的婚姻家庭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它不仅是一种法律关系,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关系,对于社会稳定、个体成长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条例》首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加强综合性婚姻家庭服务指导工作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倡导文明婚俗,促进家庭和谐,引导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这意味着,婚姻登记服务升级,婚姻登记场所实现了从“办事窗口”到“文明传播阵地”的治理跨越。
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婚姻登记服务中心专设的婚姻家庭辅导室里,新人们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为开启婚姻生活做好准备。新人舒先生感慨:“夫妻两人要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参加婚姻辅导对我们非常有帮助。”
实际上,近年来,各地婚姻登记处逐步增设婚前辅导、矛盾调解、家风课堂等多元化服务,让庄严的登记程序成为传播现代婚恋观、家庭观的精神洗礼。
婚姻辅导是桓台县常态化开展全生命周期婚姻家庭辅导的一个切面,该县相关部门从婚前辅导、家庭关系辅导和离婚调适辅导等方面提供全链条公益指导,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婚姻观,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
截至目前,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家庭辅导室覆盖率已超过90%,也有不少地方把服务链条向前延伸,针对单身青年加强婚恋观教育。
去年底,安徽省合肥市大圩镇打造了红娘团队,成员包括经验丰富的媒人、退休村干部等。今年初,大圩镇“圩美红娘工作室”成立。吴启姐是工作室的资深红娘,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热心为村里年轻人介绍对象。“不少年轻人由于工作繁忙,难以接触到合适的恋爱对象。”吴启姐说,如今的婚恋市场与以往相比有了变化。她说,“我们在介绍对象时严谨细致,格外关注双方家庭家风和道德品质。”同时,作为婚俗改革的一线推动者,在说媒过程中,红娘肩负传播“移风易俗,喜事新办”理念的责任。
“新修订的《条例》体现婚姻登记工作致力于为民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努力实现从管理向服务职能的实质性转变,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李明舜说。
婚俗革新法治护航,共绘文明婚俗新画卷
近年来,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移风易俗,抵制高额彩礼、引导婚俗新风的效果逐渐显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额彩礼、铺张攀比等陋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全国婚俗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农村平均彩礼达12.8万元,相当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倍。繁琐的仪式也让新人疲于应付。
《条例》对此作出回应,将“治理高额彩礼问题”“倡导文明婚俗”写入其中。
在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屏边彝族乡“德古说理”工作室,工作人员向青年普及婚姻家庭知识,倡树文明新风。这是近年来宜宾市持续树立婚俗新风的又一个进展。此前,宜宾市印发《开展高价彩礼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各区(县)积极行动,深化婚俗改革。“简约而不简单、浪漫而不浪费”的新时代婚俗礼仪越来越受到年轻人追捧,文明健康婚俗风尚正在加快形成。
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依托汶川县、茂县2个省级婚俗改革试验区、1个州级婚俗改革试点壤塘县,持续推进婚俗改革。茂县探索“婚登+文旅”模式,汶川县、壤塘县大力培塑“见证云朵上的誓言”“见证草原上圣洁爱的誓言”婚姻登记服务品牌,紧扣婚姻登记独特体验、婚姻家庭多重呵护、婚嫁陋习专项治理、时代新风倡导引领等重点内容,推动婚俗改革落地见效,共促喜事新办蔚然成风。
作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合肥市包河区打造“一馆两处三园多点”多维婚俗改革服务空间。其中,“一馆”指滨湖和园乡风婚俗文化馆,以“文明、和美、慈孝”为主题,融入夫妻和睦、敬老孝亲、“囍”文化等元素,展现人们幸福生活的变迁;“多点”则通过强化妇女之家、青年之家、心理咨询站、志愿服务站等基层服务载体建设,探索“社工+婚姻家庭”“心理咨询+婚姻家庭”等服务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靳小怡认为,国家层面对农村地区彩礼问题的治理已经形成系列政策内容,政策文件由“天价彩礼”到“高额彩礼”的称谓转变也显示了国家治理彩礼异化问题的决心与力度。“一方面需要对这一传统习俗给予尊重与承认,另一方面这也对政策制定的‘温度’与‘力度’提出了更高、更精的要求。”靳小怡教授表示,地方政府需要结合当地的婚俗文化、风俗习惯,充分考虑不同乡村的经济社会状况、村民文化素质等因素,对现行彩礼标准进行具体的规定,并保留对其伴随社会发展而修改的权利,明确辨别适当的彩礼实践与“高额彩礼”的区别,实现对陈规陋习的精准打击与治理。
全国通办风险少了,“证明”少了,甜蜜多了
《条例》施行后,婚姻登记将实现“全国通办”。
“‘全国通办’彻底解决了异地婚姻登记的制度性障碍,不仅使跨区域婚恋群体无需往返户籍地,大大降低了当事人婚姻登记成本,显著提升了婚姻登记的可及性,而且剥离了户籍对婚姻决策的捆绑,弱化了户籍对婚姻的隐性干预,强化了婚姻作为个人民事权利的属性。同时推动了婚姻治理数字化,提升了行政服务效率。”李明舜表示。
《条例》规定,婚姻登记机关应当核对结婚登记当事人出具的证件、书面材料,询问相关情况,并对当事人的身份以及婚姻状况信息进行联网核对。此外,可以结合实际为结婚登记当事人提供预约、颁证仪式等服务;鼓励当事人邀请双方父母等参加颁证仪式。
一些地区已经在探索打造温馨、舒适的婚姻登记场所,设置专门的颁证大厅,邀请亲朋好友共同见证新人的幸福时刻,让婚姻登记更具仪式感和纪念意义。此次修订将推动更多地区向这些先进经验看齐,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从盐城市专程预约到南京领证的新人李女士和黄先生近日在素有“江南第一名湖”的南京莫愁湖公园得藕轩圆满完成人生大事,留住美好瞬间。这座有着1500年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江南古典名园是南京市第一个园林式户外结婚登记点。
“省时省力,在景区领证办婚礼,已经成为我们年轻人践行婚俗改革的新风尚。”李女士说,从接待、办理结婚登记,到颁证仪式,每个浪漫瞬间都值得永久珍藏。双方父母也一起汇聚到南京,把领结婚证的仪式感拉满。
江苏是“跨省通办”的首批试点。数据显示,2021年6月1日至今,全省办理“跨省通办”和“省内跨区域”婚姻登记7.4万对、27.8万对,群众办理婚姻登记更加便捷高效。婚姻登记机关也搬进了公园、景区,如南京夫子庙、莫愁湖,无锡蠡湖,苏州耦园等。截至目前,全省已打造景区婚姻登记点28处、户外颁证基地90处、婚俗文化馆(文化长廊)74处、婚姻文化创意街区18处。“通办”让外地人也可以预约心仪的婚姻登记点,亲朋好友相聚一处,见证喜悦,还带动“甜蜜经济”逐渐兴起。
另外,《条例》规定,当事人应当对所出具证件和书面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出具虚假证件或者书面材料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相关信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这将进一步推动建立婚姻登记诚信体系,督促婚姻登记当事人对个人提供证件材料及所作申明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
婚姻证书上盖下的不仅是法律印章,更应镌刻文明传承的印记。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从“大操大办”到“简约新风”,这场涉及婚姻家庭的制度变革,既是社会精细化管理与人文关怀的进一步融合,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当千万个家庭的“小确幸”与新时代文明同频共振,我们终将绘就“家和人兴百业旺”的盛世图景。( 杨阳)
1
《婚姻登记条例》“新”在哪儿?
● 取消户口簿限制,婚姻登记更便捷
旧条例规定内地居民办理婚姻登记需提交户口簿作为必备材料,离婚登记同样需提供户口簿。
新《条例》取消户口簿作为结婚或离婚登记的必需材料,内地居民仅需提供身份证及无配偶声明即可办理。
● 颁证仪式融入亲情元素,倡导家庭参与
旧条例未对此作出具体规定。
新《条例》明确婚姻登记机关可为当事人提供个性化颁证仪式服务,并鼓励邀请双方父母等亲属参与,以增强婚姻登记的仪式感和家庭责任感。
●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打破地域壁垒
旧条例规定内地居民需在一方户籍地办理婚姻登记,跨省办理需返回原籍,程序复杂。
新《条例》明确全面推行“全国通办”,依托全国婚姻基础信息库及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内地居民可在全国任一婚姻登记机关完成业务办理。
● 强化反拐卖与反家暴干预机制
旧条例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空白。
新《条例》规定婚姻登记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婚姻登记工作中发现疑似被拐卖、绑架的妇女的,应当依法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发现当事人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的,应当及时劝阻并告知受害人寻求救助的途径。
● 婚姻家庭服务专业化,助力和谐家庭建设
旧条例虽提及辅导服务,但未明确具体措施和职责分工。
新《条例》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引入婚姻家庭辅导师等专业人员,提供婚前教育、家庭关系调解等服务。
● 治理高额彩礼,倡导文明婚俗
旧条例对此类社会问题未作直接回应。
新《条例》首次将“治理高额彩礼”写入法规,要求地方政府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树立正确婚恋观,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文化,推动移风易俗。
● 信息联网核验与信用惩戒双重保障
旧条例虽要求材料真实性,但未明确信用惩戒机制。
新《条例》规定,婚姻登记机关需通过全国联网系统核验当事人身份及婚姻状况信息,确保登记合法合规。同时,对出具虚假证件或声明的当事人,将依法追责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强化法律威慑力。( 张雨鑫)
2
让婚姻回归情感本质
文明婚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制度保障、专业服务与文化培育形成合力,婚姻才能真正回归情感本质,家庭方能成为滋养文明的沃土。
从政府主导的服务网络夯实制度基础,到专业化的辅导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再到价值引导工程重塑文化共识,《条例》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文明婚俗推进体系。通过设立婚姻家庭服务指导中心,将婚姻服务从登记环节延伸至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婚前教育、婚中调适、危机干预的完整链条。这种制度设计跳出了简单禁止陋习的管制思维,转而通过服务供给培育现代婚姻文化,实现“疏堵结合”的治理升级。
构建现代婚姻服务体系,需要从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打造多维度支持网络。服务主体上,要建立政府主导、专业机构协同、社区托底的三级架构,民政部门统筹资源配置,心理咨询师、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提供技术支持,社区网格员开展日常关怀。服务内容上,既要开发标准化的婚姻质量评估工具,也要设计个性化的辅导方案,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服务方式上,要不断创新“互联网+婚姻服务”模式,通过在线课程、智能咨询平台扩大服务覆盖面,尤其注重向县域及农村地区延伸。
将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写入新条例,无疑是此次修订的一大亮点,为婚姻关系的稳定与幸福增添了重要保障。这需要从教育层面、传播层面、文化创新方面等进行系统化的价值重构,培育新型婚姻家庭文化。教育层面,要将婚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学阶段开设情感管理课程,高校设置婚姻家庭选修模块。传播层面,要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运用微电影、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传播健康婚恋观。文化创新方面,要推动传统婚俗的现代化转型,保留文化精髓的同时剔除糟粕,设计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婚礼范式。此外,对于生育观引导,应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支持系统,通过政策组合拳平衡家庭发展需求与社会人口战略。( 黄宗跃)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