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盒挂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个人隐私信息,并在网络上肆意公开,进而对他人进行攻击和伤害。这种行为不仅让被“开盒”者在线上遭受网民的侮辱谩骂、造谣诋毁,还会延伸至线下,使其在现实生活中面临陌生人的轮番“轰炸”。
近年来,“开盒挂人”作为一种新型网络暴力形式,正肆意侵蚀着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安全,给众多受害者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公序良俗。
“开盒挂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个人隐私信息,并在网络上肆意公开,进而对他人进行攻击和伤害。这种行为不仅让被“开盒”者在线上遭受网民的侮辱谩骂、造谣诋毁,还会延伸至线下,使其在现实生活中面临陌生人的轮番“轰炸”。
网络女主播小玲便是典型受害者,她的身份证、家庭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被曝光在国外社交群组,随后便收到大量骚扰信息和电话,直播间也充斥着威胁评论。恐惧之下,她不得不与父母搬离住所。和小玲有相同遭遇的还有多名女性“网红”,她们长期生活在不安与恐惧之中。即便有些被“开盒”者当下未遭受明显骚扰攻击,但这些被公开的个人信息如同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各种安全隐患,且一旦信息被“开盒”,很难消除,扩散后更是难以恢复原状。被“开盒”的个人信息范围广泛,令人震惊,甚至仅凭一个名字,就能获取一个人过去5年的详细信息。
实施“开盒挂人”行为的人动机复杂多样。以周某为例,他自2023年11月起活跃在专门“开盒”的社交群组,成为管理员并创建“开盒频道”,发布明星、“网红”等个人信息以吸引关注,满足精神需求,获取成就感。还有人通过“开盒”获取经济利益,周某在境外社交平台注册账号,非法查询、收集公民个人隐私信息,通过代查信息或出租账号牟利,收费标准从20元至200元不等。此外,也有人出于泄私愤等目的进行“开盒”。
周某、唐某等6人在2023年到2024年3月期间,通过域外软件,非法收集、买卖、提供并公开800余人的个人信息,浏览量超过400万次,且在“开盒”时还附加大量侮辱性评语,甚至组织、煽动他人进行电话、短信骚扰,行为极其恶劣。
法律不会对“开盒挂人”这种恶劣行为坐视不管。今年4月30日,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周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4000元;唐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6000元。在追究主犯刑事责任的同时,检察机关还以公益诉讼追究全部6名被告的民事责任。8月2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判决被告周某等人在国家级媒体上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并支付公益损害赔偿金10万元。这一系列判决彰显了法律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网络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
治理“开盒挂人”这一网络乱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互联网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利用算法、数据筛查等技术,一旦发现有人“开盒”,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如过滤信息、对发布者禁言、封禁等。
对于普通网民而言,一旦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在网上被“开盒”,应第一时间向互联网平台举报,同时向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进行举报(举报电话12377),也可以到公安机关报案。只有平台、网民和执法部门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开盒挂人”行为的蔓延,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
“开盒挂人”是网络时代的毒瘤,严重侵害公民权益,破坏网络生态。我们必须以法律为武器,以多方合作为手段,坚决打击这种新型网络暴力,让网络空间充满阳光与正义
来源:直播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