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长治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1:32 1

摘要: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体悟“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要义,因地制宜、因势而动,结合实际活学活用“千万工程”形成的经验做法、路径方法,着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效。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动人的歌曲唱出人们对乡村振兴的希冀和憧憬,也唱出每个人心中对乡村振兴美好图景的具体描绘。

从理念到实践,从蓝图到现实,长治,奋勇争先,干出样板!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体悟“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要义,因地制宜、因势而动,结合实际活学活用“千万工程”形成的经验做法、路径方法,着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效。

如今,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人居环境深刻重塑、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群众收入持续增加、治理效能有效提升,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动人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诗画村庄,和美城乡。

看长治,江山多娇今胜昔!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以绿为底,以美为形,我市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颜值”,让这片希望的田野如诗如画

阳光泼洒,充满野趣的花径绕村,串起一个个种满柿子树、苹果树的“口袋花园”。

昔日“脏乱差”,而今“绿富美”,黎城县西仵镇幸福庄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幸福村”。

幸福之源,饮水思源。

“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最质朴的追求。“千万工程”从“美”出发,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根本上而言,这是人民对“宜居”的追求,期盼生存的家园更加美丽。

屯留区小南村风景优美吸引八方客

小切口,大思谋。我市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绿为底,以美为形,坚持“清拆改种建”五治并举,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各县区因地制宜、创新举措,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产业、生态、文化相结合,切实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上党区南宋镇东掌村,曲径通幽,花木扶疏。人在村中走,就像画中游。

这幅画,蜕变于滚滚烟尘。“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村党支部下定决心改变村庄面貌,探索环村生态林建设模式,村域绿化覆盖率达100%。”东掌村党总支副书记毕向慧说。

2024年,东掌村被纳入上党区“千万工程”示范村,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政府投资改造街巷路面1.8万平方米,更新供热管网,新建塑胶篮球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油菜花田美如画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绿色,正成为长治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绿满长治”行动,种植营造林24.4万亩,扎实推进太行山中南段国土绿化示范项目,推进村庄“四旁绿化”植树1500万株,谋划建设浊漳河、沁河“生态走廊”,实施项目109个,惠及沿途264个村。

好生态催生新业态,美丽乡村孕育美丽经济。

走进平顺县龙溪镇底河村,目之所及是“家家有景、户户有收”的景象。村民申和平算着自家“增收账”:“投资1000多元买花盆,种月季、黄瓜,加上政府补贴,一年能多赚4000元到5000元。以前这些空地堆杂物,现在既能赏花又能卖钱,日子更有盼头了!”

“杂物堆”变成“景观带”,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实现“双向奔赴”。

这样的转变,源于龙溪镇对庭院经济的精准破题。庭院经济一头连着人居环境改善,一头牵着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庭院、房前屋后的闲置地,过去要么荒着,要么堆杂物,其实是‘沉睡的资源’。”龙溪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张玉芬娓娓道来,今年以来,龙溪镇以“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思路”为导向,引导农户盘活“方寸地”,把庭院变成“微型产业园”,让闲置空间释放经济效能。

党参产业成气候

美丽乡村,不仅要看得见山水,更要记得住乡愁。

住古香古色民居,赏古物、听轶事;游如诗如画古村,摘果子、观山景……在长子县碾张乡罗辛庄村石门沟自然村,这里有说不尽的故事、看不完的景色。

作为长子县“千万工程”提档升级重点村,罗辛庄村坚持“修旧如旧、活化焕新”理念,改善传统民居环境,融入现代休闲业态,打造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度假村,走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我们不是简单改造,而是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罗辛庄村党支部书记万生介绍,通过系统规划,充分利用集体闲置空地新建或与当地村民共建,用青砖、灰瓦、稻草泥、石块等传统建筑材料,建成多个庭院式民宿,让古村焕发新彩。

“千万工程”点“靓”乡村。我市从建设精品示范村和提档升级村入手,所有行政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由点及线、由线到面,全域推动整治工作,真正实现乡村面貌由“一时美”变“持久美”、由“局部美”变“全域美”。

“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以业为基,以特为翼,我市实施“特”“优”战略,持续壮大乡村产业,让这片希望的田野富饶和美

“节气不等人!现在正是栽培的关键时期。”屯留区助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研育种区,12个专业化大棚“各司其职”,俨然一座精密运转的“辣椒实验室”。

这座“种子工厂”,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种子种苗育、繁、推、销、服于一体的现代农企,每年完成包括辣椒在内的30多个蔬菜品种4000万株订单,就像农业领域的“特快专递”,准时为客户送去最优质的种苗。

一粒种子兴业富民的背后,是长治向新图强,推动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实践。

大棚蔬菜绿意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山河兼容的自然环境,赋予长治不可多得的农业多样性资源。如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土特产”做成“大文章”?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

把稳粮食“压舱石”。

每年入冬之时,襄垣县西营镇暴垴村百亩高粱地里,一簇簇高粱穗粒饱满。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高粱秆被卷起送入收割机,摘穗、脱粒、装车一气呵成。经过高标准农田打造,过去零散分布的“波浪田”已变成集中连片的“平整田”,土地宜机化率大幅提升。

农为邦本,田为农本,高标准农田是高产能的根本保障。襄垣县共建设高标准农田5.7万亩,包含田间道路改造、平田整地、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等。一系列组合拳,切实推动“粮田”变成宜机宜耕、稳产高产的“良田”。

“通过项目实施,田间道路通达率达90%以上,农田机械化率达90%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10%左右。”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股长孔鹏介绍。

小米链出大产业

新农人,金扁担,种地不是旧模样。

在长治,高标准建设将农田“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与规模化水平,“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格局日渐清晰。除此之外,我市还制定水浇地建设3年行动方案,助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做好“特”“优”大文章。

“谷子好,抗旱抗风又抗雹,吃得香,费得少,你要能吃一斤面,半斤小米管你饱。”素有“杂粮粟谷甲天下”之美誉的长治,也是“沁州黄”小米的核心产区,所产小米颗粒饱满,色泽金黄,营养丰富。

盛产小米,却不止步于小米。在沁县北方水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一粒粒金黄饱满的小米,经过加工成为酥脆可口的小米锅巴以及便捷美味的速食面条。这些产品既保留了传统小米的醇香,又符合现代食品安全标准,为“沁州黄”小米叩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大门。

长治农业的出路深藏于其独特的山水基因。我市坚持“特”“优”战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小米、潞党参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王炸”产业重点打造,全面提升特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品质化转型升级。今年,潞党参育苗面积达6811亩,谷子播种面积达27.7万亩,潞党参种植面积6.8万亩。

壶关县南平头坞村五彩斑斓诗意浓

擦亮文旅“金招牌”。

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风景如画,五彩斑斓的农家小院镶嵌在绿水青山中,举起手机随手一拍,处处皆景。

作为太行山大峡谷景区周边最开阔的村子,南平头坞村有着四季分明的秀丽景色,有着旅游专线穿村而过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何因势利导将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南平头坞村深刻领悟“千万工程”示范意义,积极打造七彩山庄、航空小镇露营基地等,建成文旅康养研学基地,做强连翘、菊花等特色生态农业,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让乡村美起来、富起来。

“我们通过现代化科技与特色文化的融合带给游客更加多元的旅游感受,年游客接待量达10万人次。”村党支部书记郭志强说。

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突出特色,精准施策。我市坚持农文旅深度融合,建成8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推出12条乡村旅游线路和100个精品景点,带动 27.5 万人增收致富。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根植沃野,欣欣向荣。

从“千万工程”经验中收获智慧、汲取力量、找准方向。长治聚焦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生动印证了新发展理念在山乡大地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以文为魂,以治为要,我市强化乡村治理,树立文明和谐新风尚,让这片希望的田野人人向往

游遍长治乡村,邂逅一古一新。

乡村博物馆。长治市宏艺民俗文化中心内,古朴的老物件唤醒传统文化记忆;长治自盛李记堆花博物馆里,500多件(套)堆花文物绽放时代光彩……

数字化展厅。位于武乡县的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17个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展项为游客营造沉浸式的红色文化体验空间;涌泉乡里庄村长乐战斗展示中心,通过媒体互动、音频视频等形式生动呈现那段烽火岁月……

一古一新,相映成趣,是业态场景,也是人间烟火、乡风乡韵。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以文化人,塑形铸魂。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和美乡村,为传承乡村文化、培育乡村风尚夯基垒土、搭建舞台。

红色文化润乡村

美丽乡村,精神家园,场地就是阵地。

在潞城区神头岭伏击战主战场遗址,一场“穿越历史”的改造带来巨大变化。

“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年神头岭伏击战的主战场。今年,神头村以‘实景还原、沉浸体验’为主,修复战壕等战斗遗址,让参观者亲身体验战争艰苦,深切感悟革命先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崇高精神。”神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引堂说。

红色文化凝聚人心、激发动力,村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红色旅游的辐射带动,农户主动将自家的闲置家园打造成民宿,吸引顾客,增加收入。

让传统文化留下来、活起来。村民闲暇时,有了“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地方”。

在沁源县法中乡董家村,“文艺先锋”孟灵芝和董润年已经小有名气。

孟灵芝带领妇女们成立“黄鹂鸟”歌唱小分队,每逢重要节日和村民办喜事,小分队就会献上集体自编、农民爱听且积极向上的歌曲,歌颂美好生活。

董润年则带领老年人成立夕阳红秧歌队,于每月农历二十九走进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献上精彩的秧歌节目。

他们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朴实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受益匪浅。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打牌的人少了,村里风清气正。

文化铸魂乡村美

涵养文明乡风,厚植治理沃土。我市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传统美德,培育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文明风尚,让和美乡村焕发新气象。

今年3月,潞州区“倡导移风易俗 弘扬文明新风”文明实践活动走进五马街道北董村。志愿者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引导广大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传承家庭美德、弘扬社会公德,践行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一直以来,潞州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始终,常态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机关、进乡村等“六进”活动,充分发挥主流价值示范引领作用。

同时,高标准推动“星级文明户”创评工作,积极探索推行积分动态管理制度,全力破解认星定星难、增星减星难、追星争星难“三大难题”,以看得见的硬指标、奖优罚劣的实举措强化结果运用,不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美与富辩证统一,物与人全面促进,古与今交相辉映。

长治大地,山乡巨变、向美而行,见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成效显著。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串起乡村振兴好“途”景

宜居,一体推进清乱、治污、改厕,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垃圾日清日运,拆除废弃建筑1.3万处、整治村容6.1万处,乡村风貌日新月异;

宜业,一县一业渐成气候,设施蔬菜规模位居全省第一方阵,目前,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全部突破10万元,30万元以上的村占到67%;

和美,1286个村级“红色代办点”以小举措成就大服务,为群众代办事项2.3万件次,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乡村振兴到底是什么样子?答案就在这片土地上。

来源:爱特@头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