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编是八零后,如果您也跟我同龄的话,那您还记小时候学校发的“打虫药”吗?记得每年春天学校发小药片,老师挨个盯着同学们咽下去,说是杀肚子里的蛔虫。那时候谁要是吐出条白白胖胖的虫子,能吓得全班尖叫。
小编是八零后,如果您也跟我同龄的话,那您还记小时候学校发的“打虫药”吗?记得每年春天学校发小药片,老师挨个盯着同学们咽下去,说是杀肚子里的蛔虫。那时候谁要是吐出条白白胖胖的虫子,能吓得全班尖叫。
可现在呢?别说见虫子了,连“蛔虫”这词儿都快没人提了。不是咱们忘了,是它真快从中国人肚子里绝迹了。你可能会问,这虫子不是自古就有吗?咋几十年工夫就被人给消灭干净了?
其实这不是运气好,而是咱们国家花了大力气,用科学办法一点点把它给“清零”了。
蛔虫,学名叫似蚓蛔线虫,是一种寄生在动物小肠里的大型线虫。成虫能长到20厘米以上,像根细面条,但比面条硬实多了。它们靠吃宿主肠道里的半消化食物为生,繁殖力极强,一只雌虫一天能产卵超过20万枚。
这些虫卵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经过10到40天发育成感染性虫卵。人如果吃了被污染的蔬菜、瓜果或喝了脏水,虫卵就会在肠道孵化,幼虫钻入肠壁,顺着血液跑到肺里,再爬上气管被咳出来。
最后又被吞回肠道,这一趟“体内旅行”走完,幼虫就在小肠定居长大,开始产卵,完成一个生命周期。这个过程听着就够恶心,更别提它带来的危害了。轻的可能肚子疼、营养不良、晚上磨牙;重的能把肠子堵住,甚至穿孔,小孩感染严重了会影响生长发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农村蛔虫感染率一度高达70%以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中招。那时候厕所简陋,人畜粪便露天堆放,种菜施肥直接用“农家肥”,水源也容易被污染,蛔虫传播简直畅通无阻。
那后来咋就不见了呢?其实是生活条件好了,卫生跟上了,蛔虫没机会了。咱们一条条说说,厕所革命起了大作用,过去农村旱厕遍地,苍蝇乱飞,粪便不经处理就拿去浇地,等于给蛔虫铺了条“高速公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大力推广卫生厕所建设,尤其是三格化粪池式厕所,能让粪便在密闭环境里发酵,高温和厌氧条件能杀死大部分虫卵。
到了2000年后,改厕工程纳入公共卫生项目,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从不足10%一路飙升到2023年超过75%。没有了随意排放的粪肥,土壤中的虫卵源头就被掐断了。
其次,安全饮水普及让“病从口入”变得难上加难。以前很多人喝井水、河水,这些水源一旦被粪便污染,就成了蛔虫传播的温床。
90年代以后,国家投入巨资建自来水厂、铺设管网,农村集中供水覆盖率大幅提升。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干净水进村入户,蛔虫卵想靠喝水进人体?门儿都没有。
再一个关键因素,是全民健康意识提升和驱虫策略的科学调整。过去大家对寄生虫认识不足,孩子瘦弱、肚子疼,家长还以为是“积食”或者“缺钙”。随着健康教育普及,人们逐渐明白定期驱虫的重要性。
国家在重点地区开展过大规模集体驱虫行动,特别是在寄生虫高发的南方农村,组织学生和儿童统一服药。常用的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广谱驱虫药,一次口服就能有效杀灭成虫,成本低、副作用小。
不过现在不再搞“全民吃药”那一套了,而是采取“重点监测+精准干预”的方式。疾控部门定期做人群感染调查,一旦发现局部感染率上升,就针对性地组织驱虫,避免药物滥用。
同时中小学健康课里早就加入了讲寄生虫的内容,孩子们从小就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恰恰是阻断传播链最有效的手段。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但特别重要的点,就是农业施肥方式的改变。以前化肥金贵,农民种菜种地主要靠人畜粪便,俗称“粪肥”。这种传统做法虽然肥效不错,但风险极高。
现在不一样了,化肥便宜又方便,再加上有机肥商业化生产有了严格发酵和灭菌标准,农民也不傻,知道用生粪肥容易惹病。农业农村部多年来一直在推“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要求养殖废弃物必须经过堆肥、沼气发酵等处理才能还田。
这样一来,地里的虫卵越来越少,我们吃的蔬菜自然也就越来越安全。当然,超市里那些反季节大棚菜、进口水果,大多经过清洗、包装、冷链运输,层层把关,感染风险更是微乎其微。
其实不光是蛔虫,像钩虫、鞭虫这些土源性线虫病在我国的整体流行水平也都大幅下降。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发布的《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2004年全国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为19.56%,而到了2015年,这一数字已降至4.37%,部分地区甚至低于1%。这种下降不是偶然,是几十年持续投入、系统治理的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也多次肯定中国在控制寄生虫病方面的成就,认为这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成功范例之一。
蛔虫不是自己消失的,它是被咱们一点一点“围剿”出局的。从厕所、水龙头、菜篮子到药片和课本,每一个环节的进步,都在压缩它的生存空间。如今城里孩子可能连蛔虫长啥样都没见过,农村年轻人也觉得那是“老辈子的事儿”。
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掉以轻心。在全球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发展中国家,蛔虫感染仍然是重大健康威胁,每年影响数亿人。
而且随着乡村旅游、农家乐兴起,如果卫生管理不到位,风险依然存在,咱还是得时刻注意点,您说是不是?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向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