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用未处理的污水进行农田灌溉,是普遍现象。一直到1978年全国每日污水处理率才只有1.56%,近99%未经处理的污水被直接用于农田灌溉,致使全国五分之一的耕地土壤遭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这其中镉金属污染尤其严重。
看到一个视频,说改革开放前的30年,没有污染,食品都很安全,这个说法对不对呢?
事实是,前30年由于技术落后、监管缺失、环保意识薄弱等原因,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严重。
以前用未处理的污水进行农田灌溉,是普遍现象。一直到1978年全国每日污水处理率才只有1.56%,近99%未经处理的污水被直接用于农田灌溉,致使全国五分之一的耕地土壤遭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这其中镉金属污染尤其严重。
水稻对镉吸收很强,由于污水灌溉以及土壤污染问题,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镉大米”,短期不会立即显现,长期的则会在10-30年间逐渐出现镉慢性中毒症状。
比如广西桂林思的村,出现镉中毒症状的事,2010年才被报道出来,但是经过分析发现,该村耕地土壤早在1960年代就已被镉污染。还有沈阳张士灌区1962年开始引用污水灌溉稻田,直到1974年才有条件监测出灌区糙米含镉量,当时最高已达国家允许值13倍,20年后检测更是高达30倍,慢性镉中毒已对当地村民的肾脏器官造成影响。
另外就是剧毒农药污染。大家都熟悉被广泛使用的滴滴涕和六六六等,这些有机氯农药,使用后土壤中的残留农药难以降解,一旦通过食物进入人体,有机氯农药会在肝、肾、心脏等组织中蓄积,或通过母乳排出,或转入卵蛋等组织,甚至会影响后代。
美国在1972年禁止使用滴滴涕,中国一直到1983年才颁布完全禁止令。但在前30年已经广泛应用多年,已经造成了大范围的农药污染。
还有在六七十年代,为防治水稻稻瘟病和小麦锈病大量使用高毒、高残留、高危害的醋酸苯汞(赛力散)和氯化乙基汞(西力生)等有机汞农药,汞的残留毒性很大,会残留于大米中,人吃了就会中毒。比如浙江金华县某村于1970年秋食用含氯化乙基汞的大米,致使该村发生443例汞中毒事件。
前30年工业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一样存在。
1972年,松花江流域因工业废水排放导致汞污染,渔民食用含汞鱼类后出现甲基汞中毒的症状。大连湾因为工业污染导致贝类滩涂荒废,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前工业污染破坏生态系统的典型。
也是1972年,北京市场销售的鱼类因官厅水库受工业污染产生异味,引发公众对饮用水安全的担忧,直接推动了1973年颁布《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但执行力度薄弱,工业污染治理仍以末端处理为主,并没能遏制污染扩散。
以前大家去粮店买大米,都是散装无包装存放的,存放不当,便会发生霉变。而大米一旦生霉,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毒素,其中的黄曲霉毒素,让人闻者色变,是一级致癌物。我国1986年才在大米国家标准GB-1354中对大米的安全水分作了明确规定,防止大米受潮霉变。
不光是大米是散装,副食店很多食品都是散装,大家见过用一张没消毒的草纸一包就是包装,根本没有密封包装的概念。
那时候都是拿个空瓶子打散装酱油,而散装酱油很容易发霉长白醭,但是大家也都习惯了,就那么吃了。
很多人对食品安全有个认知误区,认为纯天然就是安全无污染,事实上如果没有杀虫剂和杀菌剂,粮食、果蔬普遍都会带有虫眼、菌斑,这意味着细菌真菌可以直接在这些损伤部位繁殖,并分泌黄曲霉素等毒害成分。现在还有人认为有虫眼的水果蔬菜更安全,说明没打农药,这是缺乏常识。
当年很多人都吃过打蛔虫的药—“宝塔糖”,蛔虫的主要传播渠道是施了农家肥(带有蛔虫卵)的蔬菜,和被污染的地表水。自从化肥大规模取代农家肥以后,现在大家很少看到蛔虫了。
很多人将“原生态”等同于安全,其实天然环境中本就存在有害物质(如野果中的生物碱)。现代农业通过品种改良和科学管理,反而降低了部分天然毒素的风险。
改革开放后,随着技术进步,现代食品加工工艺(如巴氏杀菌、真空包装)和农药管理(如禁用高毒有机氯农药)显著降低了系统性风险。
食品安全是老百姓关心的头等大事,现在也一样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但是不代表改革开放前就没有,甚至更严重。那时候媒体信息渠道闭塞,很多人不知道,不像现在媒体发达,一出事全都知道,给人以“今不如昔”的错觉。
来源:史海趣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