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贵州毕节一场所谓的“三人婚礼”引发人们的热议。从精心设计的结婚海报到刻意挑选的“黄道吉日”,这场闹剧看似荒诞,却折射出当前社会中的法律盲区、网络炒作乱象以及公众认知的偏差。
贵州“三人婚礼”闹剧:法律不容儿戏,流量不能越界!
什么“三人婚礼”?你见过面!是的,你没有听错!这件事不是发生在古代也不是异邦,而是今天的贵州毕节……
近日,贵州毕节一场所谓的“三人婚礼”引发人们的热议。从精心设计的结婚海报到刻意挑选的“黄道吉日”,这场闹剧看似荒诞,却折射出当前社会中的法律盲区、网络炒作乱象以及公众认知的偏差。
“三人婚礼”说的是,4月17日,一张特殊的婚礼请柬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请柬显示,贵州毕节男子吴某计划于4月19日与两名女性(周某、陈某)同时举办婚礼,并附有三人婚纱照及婚妆视频。
该事件迅速引发热议,部分网友认为“一男两女”婚礼违反《婚姻法》和公序良俗,也有人怀疑是炒作或摆拍吸粉。
如果“三人婚礼”是真实的,我国《刑法》明确规定,重婚属于犯罪行为,可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即便当事人声称“自愿”,法律也绝不会认可这种违背公序良俗的关系。因为法律红线不容挑战,婚姻制度绝非儿戏。
如果“三人婚礼”不是事实,就是为了只是单纯的流量至上的表演,那么,这种“为了流量,不要脸面”的做法是“创新”还是违法呢?
从结婚海报的摆拍到“4月19日宜嫁娶”的细节设计,这场“婚礼”显然经过精心策划,目的很可能是制造话题、博取流量。近年来,类似炒作屡见不鲜,如“五男一女结婚证”“母女嫁父子”等闹剧,最终都被证实是恶意炒作,相关当事人甚至因寻衅滋事被行政处罚。
此次事件尚未确认是否纯属炒作,但若最终查实,涉事者可能面临法律后果。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可被处以拘留或罚款。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追求流量不能以挑战法律和社会伦理为代价。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三人婚礼”事件,公众的反应却叫人大跌眼镜,为何有人觉得“幸福”呢?部分网友在看到三人合影后,竟表示“看着挺和谐”“只要他们愿意就行”。这种反应暴露了一个危险倾向:情感判断凌驾于法律认知之上。婚姻自由不等于无视法律,真正的自由必须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
社会可以包容多元的婚恋观,但绝不能纵容违法行为。公众在面对此类事件时,应保持理性,避免被表象误导,更不应为违法或低俗炒作推波助澜。
此次事件中,当地部门的快速响应值得肯定,但也反映出普法工作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在农村和网络社区,需加强《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宣传,让公众清晰认识到“一夫一妻制”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律底线。
此外,网络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对可能涉及违法、违背公序良俗的炒作行为及时拦截,而非等到舆论发酵才被动处理。只有多方合力,才能从源头减少此类闹剧的发生。
贵州“三人婚礼”闹剧,本质上是一场挑战法律底线、迎合猎奇心理的表演。法律不会因“热闹”而让步,公众也不该因“新奇”而盲目共情。社会的进步,不在于对离奇事件的宽容,而在于对基本规则的共同坚守。流量可以追逐,但绝不能越界;婚恋可以自由,但绝不能违法。
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我不是孔子V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