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vs真菌:神奇小分子信号肽CLE16,让农作物自己“找营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8 08:01 1

摘要:▲上图:真菌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共生者和病原体等多种角色,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上图是哥伦比亚波哥大植物园中“真菌生命之树”的一张海报,突出了真菌的宏观多样性。©摄影:CBD COP16绿会代表 何靖霄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作者 | 王芊佳

▲上图:真菌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共生者和病原体等多种角色,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上图是哥伦比亚波哥大植物园中“真菌生命之树”的一张海报,突出了真菌的宏观多样性。©摄影:CBD COP16绿会代表 何靖霄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本文约2600字,阅读约6分钟

在地球上,植物和真菌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更紧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跨越物种的“合作”,科学家们称之为“共生”。这种共生关系,就像一个精密的“地下网络”,默默地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农业,甚至整个生态环境。

说起农业,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望无际的农田,以及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为了让庄稼长得更好,产量更高,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肥料。特别是化肥,它就像一种“特效药”,能够迅速地给土壤补充养分,让庄稼长势喜人。不过,化肥使用过量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土地退化(土壤会越来越贫瘠)、水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以及能源消耗加剧,已经成为困扰农业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难题。而且,化肥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替代方案,希望能在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依然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2025年4月14日,美国索尔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宣布了一项突破性发现:他们找到了一种新的植物分子,能够促进植物与真菌之间的共生关系,为农业生产带来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是一种植物分泌的小分子肽,名叫CLE16,有能力促进植物与土壤中某些真菌之间的天然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就存在于自然界中,只是长期以来在人类的农业实践中逐渐被忽视,甚至在无意间被削弱了。而现在,科学家们正试图重新“激活”这一机制,让作物依靠它获取养分,而不是依赖化肥。

这项研究的关键在于植物与一种叫“丛枝菌根真菌”的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丛枝菌根真菌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见,它们能够与大约80%的陆生植物建立共生。这种共生形式其实是一种双赢的交易。真菌从土壤中吸收植物无法直接获得的矿物质,比如磷,还能帮助植物更好地吸收水分。作为回报,植物则为真菌提供它们生存所需的碳源,比如糖分。

过去,人们对这种共生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在作物育种过程中,往往更关注产量和抗病性,而忽略了这些看不见的共生特征。结果就是,许多现代农作物虽然产量高,但已经不那么擅长与真菌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在没有肥料的帮助下,它们很难从土壤中获得充足的营养。

▲上图:科学家喜欢用蒺藜苜蓿(M. truncatula)做实验,因为它是一种小型豆科植物,具有较强的共生能力,因此常被用作研究植物-真菌共生关系的模式生物。上图是蒺藜苜蓿的叶和花的样子。摄影:Ninjatacoshell(CC BY-SA 3.0)

索尔克研究所的植物生物学家穆勒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决定从最基础的层面重新审视这种植物与真菌的关系。他们选取了一种名为“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的小型豆科植物,作为实验对象。这种植物在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因为它的基因组已被破译,生命周期短,适合实验室培养。

研究人员将蒺藜苜蓿与丛枝菌根真菌共同培养,并观察它们在形成共生关系时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惊喜地发现,植物在这一过程中大量表达出一种之前研究甚少的小分子信号肽——CLE16。这种信号分子可以被理解为植物发出的“邀请函”,告诉真菌可以放心进入它的根部,与它进行资源交换。

▲上图:MtCLE16分子在蒺藜苜蓿(M. truncatula)根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它对丛枝菌根(AM)共生关系的积极影响。图源:DOI: 10.1073/pnas.2422215122

为了进一步验证CLE16的作用,科学家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在土壤中添加了过量的CLE16分子,想看看会发生什么。结果让他们更加惊喜:额外的CLE16分子,竟然让真菌的“运输通道”(也就是丛枝)变得更加强壮,存活的时间也更长了。这直接导致了植物根部中,负责养分交换的“枢纽”(也就是丛枝)的数量大大增加。

这意味着,植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从土壤中获取营养。而且更妙的是,这种关系形成后还能自我加强——真菌进入植物根部后,会促使植物分泌更多CLE16,从而吸引更多真菌。就像点燃了一场共生的“正反馈”机制。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CLE16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因为它与植物中的一个名为“CRN-CLAVATA”的受体复合体结合。这个复合体本身就是植物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重要装置。当植物受到外界压力,比如干旱、高温或病原菌入侵时,它会提高自身的免疫反应,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但是,这种“防御”也会让植物对本来无害甚至有益的真菌保持戒备,阻碍共生的形成。而CLE16的加入,就像是一种“安抚剂”,帮助植物放松警惕,降低免疫水平,从而接受丛枝菌根真菌的进入。

CLE16的出现,彻底颠覆了科学家们的认知。索尔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CLE16不仅不会抑制共生关系,反而会积极地促进它。这项发现,让科学家们感到非常兴奋。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Mueller实验室的研究生Sagar Bashyal说:“我们发现了第一个真正促进和支持共生的植物CLE肽。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获得这样一个令人惊讶的新发现,真的非常令人兴奋。这是朝着实现可持续的植物-真菌关系迈出的巨大一步。

▲上图:种植在花盆中的蒺藜苜蓿植株。©Salk Institute

有趣的是,这项研究还发现,不光植物自己能产生CLE16,丛枝菌根真菌本身也能制造一种类似的“仿制品”。这种真菌版的CLE16分子与植物的CLE16结构相似,作用也几乎一样,也可以与植物的CRN-CLAVATA受体结合,促进共生的建立。这说明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这些真菌已经发展出一套策略,来与植物沟通并获得“通行证”。

这项研究,为人类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既然已经证实,植物CLE16分子和真菌产生的类似分子,都能够促进植物和真菌之间的共生关系,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在农田中补充这些分子,来帮助作物更好地生长呢?科学家们认为,这完全是有可能的。未来的研究,将会验证CLE16肽或真菌CLE16样肽的模拟物,是否也能促进大豆、玉米、小麦等重要农作物的共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有望利用这些分子,来取代那些不可持续、污染环境的化学肥料,转而利用有益的真菌,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自然、更加绿色的动力。

感兴趣的“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读者可以参看全文:

Sagar Bashyal, Hasani Everett, Suzanne Matsuura, Lena Maria Müller. A plant CLE peptide and its fungal mimic promot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symbiosis via CRN-mediated ROS suppress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5; 122 (16) DOI: 10.1073/pnas.2422215122

THE END

湿

资讯源 | Salk Institute

文 | 王芊佳

编辑 | Maggie

排版 | 绿叶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 | 支持绿会生态保护公益项目,请点击“阅读原文”

欢迎评论

QUESTIONS & CRITICAL THINKING

【参考资料】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大湾区海洋生物数字文献库(Greater Bay Area Marine Biological Digital Library, 简称GMBDL)是全国第一个以视频图鉴为特色的海洋生物数据库,始于2022年,由大鹏半岛海洋图书馆(Dapeng Peninsula Marine Library)出品。大湾区海洋生物数字文献库通过长达2000多个小时的潜水拍摄积累而成,拍摄团队历经6年时间,专注于南海北岸海域,精心记录下海洋动物在日夜不同时间的行为、雌雄不同的体色以及冬夏不同的状态,还特别记录了深圳近十年来鲸豚搁浅等海洋大事,所采用的均是高清高帧率视频,确保了影像的高质量和细节展示。该数据库由国内权威分类学专家进行定种,目前已收入407种海洋生物,且物种数量仍在持续增加,目标是在两年内达到1000种,为海洋生物研究和保护等工作提供数字化资源支持。图源:©GMBDL

海湿·往期相关报道

仍被忽视!真菌:连接动植物、维系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隐形工程师”

2024年科学界新命名的十大类植物和真菌物种

真菌和无脊椎动物,为什么要保护?

海洋真菌分解聚乙烯塑料

ITPGRFA发布全球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信息系统新主页

路边有毒植物变“黄金”!科学家发现能替代塑料的神奇植物:牛角瓜

全球观赏植物贸易:经济繁荣背后的生态与社会隐忧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