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政法】《人民法院报》刊发丨韩栋:做实先行调解 赋能基层治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1:15 1

摘要:先行调解是深化多元解纷机制的重要举措,是人民法院化解矛盾、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人民法院要立足全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积极延伸诉讼服务职能,加强制度构建、机制贯通、队伍优化、理念传播,推动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

做实先行调解 赋能基层治理

韩栋(潼关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先行调解是深化多元解纷机制的重要举措,是人民法院化解矛盾、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人民法院要立足全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积极延伸诉讼服务职能,加强制度构建、机制贯通、队伍优化、理念传播,推动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

以制度构建夯实调解基石。调解工作之转型,首在制度设计。要坚持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严格依法规范民事案件立案与调解工作的意见》为基准,将“自愿、合法、程序有限”原则内化为制度核心,构建“立案﹢先行调解﹢审判”全链条模式。推进案件“挂号登记、精准分诊、对症下药”的繁简分流与流程再造,根据案情复杂程度、矛盾焦点和当事人调解意愿等细化分流标准、优化诉调对接机制,形成“一站式”调解闭环。案件进入诉讼服务中心“挂号登记”后,调解团队及时“精准分诊”,准确识别可调解案件,优先选择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法律关系单一的纠纷,如信用卡欠款、工伤赔偿、交通事故、婚姻家庭、物业纠纷等。简单纠纷由调解组织速调,复杂案件由法官指导调,疑难案件则由团队联合调。对于调解成功的案件,根据当事人申请及时进行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调解不成的,迅速转入诉讼程序,实现调解与诉讼无缝衔接。

以机制贯通激活调解效能。调解效能源于多元主体的联合发力。要深化内部联动,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杜绝未经立案先行调解、强制调解、久调不决等问题,及时表彰办案标兵、调解能手,充分调动法官参与调解的积极性。要强化能力建设,创新高效解纷办案模式,构建以法官为主导、助理为主力、书记员及其他人员为协助的复合团队。要坚持接诉即办,面向弱势群体、特殊困难群众,推动个性化服务场景优化升级,按需启动司法救助,做好先行调解工作考核评估与回访。要强化外部协作,法院派员入驻综治中心,为群众提供诉前指导、立案咨询等服务,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律师调解资源融合、优势互补,释放经验与沟通力的协同效应,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要借力科技赋能,运用在线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减少当事人诉累。利用大数据总结纠纷发生的规律和趋势,为制定政策、改进调解机制提供数据支持,提升先行调解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让法院由纠纷处理的“终点站”转变为社会治理网络的强力节点。

以队伍优化提升调解水平。调解质量之魂系于专业化队伍。要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队伍体系:在结构上,吸纳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元背景人才,优化知识图谱,努力打造人员齐备、年龄结构均衡的调解员队伍。在激励上,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覆盖到位的硬件基础设施和工作经费保障体系,完善资格认证、考核评价及合理补贴机制,增强职业吸引力;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保障调解员工作独立自主和案件调解负责制,不断提高社会对调解员的职业认同。在发展上,建立调解案例信息库,推动调解员培训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标准化建设,细化教学模块,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员培训质量评估和反馈体系,提高培训实效;坚持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常态化,认真编制培训计划、量化培训任务,采取集中授课、交流研讨、案例评析、实训演练等多种方式,提高调解纠纷的专业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以理念传播培育调解生态。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是推进矛盾化解的重要基础。针对“重诉讼、轻调解”的传统认知,应立足“谁执法谁普法”,打好宣传组合拳。将辖区范围内影响较大、社会关注度高、与群众关系密切、已依法办结的具有一定普遍性、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作为普法宣传的第一素材,通过现身说法、情景再现等方式向群众普法。坚持贯彻群众路线,积极开展送法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宣传先行调解的成功案例等信息,以群众语言和鲜活案例展示调解在节省成本、高效履行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法院推行先行调解创造有利条件。深入总结多发性典型案件处理思路、裁判规则,深化多发性典型案件普法宣传,引导当事人主动选择先行调解,参照示范判决结果协商解决涉众型纠纷和类案纠纷。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调解流程,强化司法公信力与社会认同感,设计先行调解告知书、先行调解说明书等,让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来源:渭南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