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咸丰年间(1851-1861),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运动与鸦片战争的双重冲击,财政濒临崩溃。为转嫁危机,清廷推行**“大钱政策”**,在铸造高面值“咸丰重宝”“咸丰元宝”(当十至当千)的同时,**小平钱(当一文)**作为基础货币仍持续发行,但其铸造质量与版别体系
咸丰年间(1851-1861),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运动与鸦片战争的双重冲击,财政濒临崩溃。为转嫁危机,清廷推行**“大钱政策”**,在铸造高面值“咸丰重宝”“咸丰元宝”(当十至当千)的同时,**小平钱(当一文)**作为基础货币仍持续发行,但其铸造质量与版别体系却成为晚清经济衰微的见证:
关键事件:咸丰三年(1853年)清廷被迫全面开铸大钱,小平钱虽未被废止,但铸造量锐减,精整版愈发稀少,成为收藏焦点 。
中央局:宝泉局:楷书端正,铜质精黄;“尔”宝版(宝字下部开口)为早期代表,存世较多;“缶”宝版(宝字封闭)属后期减重版,文字模糊。宝源局:钱体较厚,笔画粗犷;“源”字三点水斜撇明显,阔缘版为名誉品。地方局特色:宝苏局(江苏):铸造精良,字口深峻,“豐”字“豆”部竖笔带勾,苏手类(仿宝苏风格)流通于江南 。宝川局(四川):钱文纤细,“寳”字贝部左撇长伸,多黑漆古包浆。宝云局(云南):铜色发红,背文穿口宽大,部分含铅锡,敲击声闷 。版别鉴定要点:真品文字自然流畅,边廓磨损层次分明;仿品常文字呆板,锈色浮艳易脱落 。
等级特征描述参考价(RMB)代表版别普品字口磨损、锈蚀较重,背文模糊20-100元宝泉局普通尔宝版美品文字清晰,地章平整,原光留存200-800元宝苏局阔缘版名誉品纪地/纪重版、铁母、星月特殊类3,000-20,000元背“加”字、宝巩局四星版样钱/极美品铜质精良,雕母直系 descendant50,000元以上宝泉局楷书铁母咸丰通宝小平钱虽不及大钱磅礴,却以千变版别映射帝国财政的瓦解轨迹。一枚“宝泉局缶宝”的减重薄片,或一枚“背加字”的滇川铸钱,皆是透析晚清社会肌理的微观标本。正如藏家所言:“大钱如山,小钱如沙,沙中淘金方见历史真容。”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