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4年,一本原本在美国遭遇冷遇的学术著作,却在几年后意外在中国学界引发强烈反响。这本书名叫《在中国发现历史》,作者是美国历史学家柯文(Paul A. Cohen)。
1984年,一本原本在美国遭遇冷遇的学术著作,却在几年后意外在中国学界引发强烈反响。这本书名叫《在中国发现历史》,作者是美国历史学家柯文(Paul A. Cohen)。
书中提出的“中国中心观”,为后来中国学界重新认识自身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窗。
1950年代,哈佛大学的专家费正清提出了“冲击—回应”理论。他认为,自19世纪鸦片战争起,中国的历史主要是被西方列强的影响所推动的。这个观点在美国传播,也被一些中国学者接受。
柯文(1934.6.2-2025.9.15)
西方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被动接受者。
柯文正就是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中成长的。他在1955年进入哈佛大学东亚系,师从费正清和史华慈,最初也沿着导师的研究方向走。他的第一本书《中国与基督教》也延续了“冲击—回应”的观点。
1974年,柯文出版了《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研究的是清朝末期的思想家王韬。这本书看起来还是遵循以前的研究方式,但实际上已经开始有些新的变化。
在书中,柯文指出,王韬虽然了解西方,但他的思想并不是单纯地“回应”西方。他提出了“道器合一”的观点,认为中西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这种看法打破了过去“西方输出,中国模仿”的模式。
1984年,《在中国发现历史:美国关于近代中国的历史写作》正式出版。这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中国史研究史的反思性著作。
在书中,柯文批评了三种美国主流研究方式:费正清的“冲击—回应”理论,列文森等人提出的“传统—现代性”理论,以及更激进的“帝国主义模式”。
他认为,这三种理论虽然起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过于强调西方的影响,忽视了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动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柯文提出了“中国中心观”,强调我们应该从中国自己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出发,理解中国的变化。
他写道:“我们不应该再把中国历史看作是西方影响的投影,而应当寻找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这在当年的美国学界并不受欢迎。柯文找了多家出版社,历时一年多才最终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后虽然口碑渐起,但直到1989年进入中国,才真正引发关注。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文版由中华书局于1989年出版,翻译者是林同奇。中文版的副标题从原来的“美国关于近代中国的历史写作”改为“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无形中提高了它在中国的辨识度。
复旦大学的葛兆光、人大清史所的杨念群等学者纷纷参与讨论,柯文的名字在中国学术界逐渐深入人心。
1997年,柯文出版了《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这次,他不是想还原义和团运动的“真实面貌”,而是分析它在不同背景下是如何被讲述的。
这本书从三个维度分析义和团:
“事件”:义和团运动本身,以及史料所记录的客观内容;
“经历”:亲历者的主观叙述;
“神话”:后世如何在不同政治语境中重塑义和团。
有人批评这是后现代的相对主义,但柯文并没有否认历史事实。他只强调,除了事实本身,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人们如何记住和讲述历史。
柯文的批判直指费正清的学术理论,但他从未否认导师对他的帮助。1984年书稿完成后,他第一时间寄给费正清。对方不仅没有生气,反而为他写推荐信,并在最后一本书《中国新史》写作期间请柯文协助。
“不踩在前人肩膀上,人类怎么进步?”费正清这样说。
柯文曾说,他不属于任何一个“标签”,他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像中国人一样理解中国的历史”。
在今天这个信息高度交织的时代,历史的写作更需要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柯文的贡献,不在于他取代了谁,而在于他提醒我们:历史不只是过去的记录,更是现在如何思考过去的方式。
来源:晓婷医生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