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907年,当54岁的朱温在汴梁(今开封)接受唐朝末代皇帝李柷"禅让"时,这个出身寒微的私盐贩子或许不会想到,他亲手终结的不仅是一个绵延289年的王朝,更开启了被称为"五代十国"的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时期。
引言
公元907年,当54岁的朱温在汴梁(今开封)接受唐朝末代皇帝李柷"禅让"时,这个出身寒微的私盐贩子或许不会想到,他亲手终结的不仅是一个绵延289年的王朝,更开启了被称为"五代十国"的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时期。
今天,当我们翻开《旧五代史》泛黄的纸页,来看看这个被后世史家称作"狡如豺狼"的乱世枭雄,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
朱温
【1】寒门少年
在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的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私塾先生朱诚家中的第三个儿子呱呱坠地。
这个叫朱温的婴儿不会知道,他的人生将比《三国演义》更充满戏剧性。
朱家祖上虽出过县令,但到朱温这代已彻底没落。
父亲早逝后,母亲王氏带着三个儿子在萧县刘崇家当佣工,这段寄人篱下的经历,塑造了朱温察言观色的生存本能。
少年朱温的"成名作"发生在他放猪时。
当暴风雨掀翻猪圈,这个12岁的少年竟能镇定指挥众人重修围栏。
这件小事被乡邻传为奇谈,却暗含着他日后统兵作战的核心能力:临危不乱与组织才能。
但真正改变命运的,是他在21岁那年加入黄巢起义军的决定。
当科举之路被门阀垄断,贩私盐又面临死刑,加入农民军成了寒门子弟唯一的上升通道。
【2】赌徒的抉择
中和二年(公元882年)秋,黄河西岸的同州城下阴云密布。
29岁的朱温身披残破铁甲,望着城外王重荣的河中军与沙陀骑兵扬起的漫天烟尘,掌心沁出冷汗。
此时距离他追随黄巢攻破长安仅过去两年,但形势已急转直下。
唐僖宗在成都重组朝廷,各地藩镇联军四面合围,起义军粮道断绝。
更致命的是,黄巢因猜忌将朱温嫡系部队拆散调配,这位因战功升任同州防御使的悍将,手中仅剩三万疲兵。
九月深夜的军帐中,朱温面前的案头上摆着两封密信:一封是黄巢斥责他作战不力的催命符,另一封来自唐将王重荣的劝降书。
亲信谢瞳点破要害:"黄巢以流寇起家,今困守长安,败局已定。将军若降,可借唐朝大义收拢人心。"
据《旧五代史》记载,朱温当夜斩杀黄巢监军使严实,火速派人向王重荣献上降表,用麾下三万士兵作为投名状,换来唐朝赐名"朱全忠"和汴州刺史的实权。
朱温选择在唐军完成合围前投降,既保全了军队建制,又能在谈判中争取最大筹码,这次的决断充分反映出朱温审时度势的能力。
投降后的首场大考来得猝不及防。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正月,朱温被唐廷指示去击退尚让率领的十五万起义军。
在梁田陂(今陕西华县西)的决战中,朱温展现出惊人的战场嗅觉。
他命骑兵将硫磺绑在马尾点燃冲锋,制造出"火龙焚天"的骇人景象,起义军阵脚大乱。
此役斩首两万级,缴获铠甲三万副,朱温用战利品武装起自己的核心精锐"厅子都"。
当沙陀将领李克用嘲笑他是"贩盐降将"时,朱温已悄然在汴州修筑城墙、囤积粮草,为日后称霸中原埋下伏笔。
最显其枭雄本色的,是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五月陈州(今河南淮阳)解围战。
面对起义军将领孟楷的二十万大军,朱温与守将赵犨歃血为盟。
他独创"地突战术"——夜间挖掘地道奇袭敌营,白天则用裹着铁皮的牛车冲击军阵。
围城战持续287天,耗尽起义军主力,为最终剿灭黄巢铺平道路。
此战过后,唐僖宗赐朱温"铁券"并晋封沛郡侯,其麾下兵力扩张至七万,一个未来帝国的雏形已然显现。
【3】中原霸主
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冬,汴州城外新筑的"夹城"绵延二十里,朱温策马巡视这道双重城墙时,嘴角露出枭雄独有的冷笑。
这道耗费十万民夫三年建成的防御工事,内墙高四丈设藏兵洞,外墙挖三丈壕沟引汴河水灌注,堪称五代版的"马奇诺防线"。
但真正体现其治国铁腕的,是墙根下星罗棋布的军屯田:每个百人队战时执戈,闲时扶犁,这种"兵农合一"制度使汴梁驻军常年保持五万规模而不耗粮饷。
在民生重建上,朱温的手段堪比商鞅再世。
面对河南道"人烟断绝,荆棘蔽野"的惨状,他颁布《劝农令》:流民认垦荒田可免三年租调,州县官吏考绩以垦田数为准。
据洛阳出土的贞明二年(公元916年)田契显示,汴州周边地块细碎化程度远超盛唐,印证了其"不抑兼并,但课其税"的政策。
更绝的是他发明的"牛租"制。官府将战乱中缴获的十万头耕牛租给农户,每头年租两石粟,这项创新使后梁鼎盛时期仓储积粟达三百万斛。
军事改革更显其霹雳手段。
他将亲军改制为"银枪效节都",这支五千人的重甲骑兵每人配发镶银马槊,日常训练包括蒙眼拆装弩机、负石泅渡汴河。
为控制河朔藩镇,朱温在魏博军镇推行"质子入汴":将领妻儿集中安置在汴梁城西的"忠顺坊",坊内酒肆妓馆俱全,实则全天候受"侍卫司"密探监视。
当幽州刘仁恭拒绝送质时,朱温亲率七万大军北伐,在沧州城下筑堤截断运河水灌城,致使城中"饥民相食,折骸而爨"。
最显其战略眼光的,是对漕运体系的再造。
他疏通汴河、五丈河,在汴口设置十二座巨型转搬仓,用四百艘"歇艎支江船"组成首支职业漕军。
清口之战中,正是这些载重千石的战船,让他在水网密布的淮南战场反杀杨行密。
当幕僚敬翔建议迁都洛阳时,朱温指着汴河漕船说:"此吾取天下之血脉也。"
这种超前认知,使开封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历史由此提前两百年。
【4】权力魔咒
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八月,洛阳皇宫的月色下,朱温的亲兵将唐昭宗李晔围困在椒兰殿。
这位曾颁布《求贤诏》宣称"不以门第取士"的枭雄,此刻正冷眼看着枢密使蒋玄晖缢死皇帝。
当9岁的李柷被扶上皇位时,朱温的统治逻辑已彻底扭曲。
他授意成立的"察事厅"密探遍布朝野,仅洛阳城中就设有十二处暗桩,官员宴饮时甚至要用筷子敲击碗碟,暗语"莫谈国事"。
暴戾统治在白马驿事件中达到顶峰。
天祐二年(905年)六月,三十余名唐朝旧臣被押解至滑州白马县(今河南滑县)。
朱温心腹李振进言:"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
随着裴枢、独孤损等世家领袖被砍杀,尸体混入黄河泥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门阀政治被彻底终结。
据《北梦琐言》记载,行刑前夜,被囚进士卢程在狱墙刻下"天地闭,贤人隐",折射出士人集团对武人专政的绝望。
开平元年(907年)的登基大典上,56岁的朱温不会料到,他建立的后梁王朝将呈现断崖式坠落。
真正动摇国本的,是朱温晚年突破人伦的荒淫。
乾化二年(公元912年)的洛阳宫中,他竟命诸位皇子之妻轮流侍疾。
养子朱友文之妻王氏因"有色而机警"最得宠幸,直接导致亲子朱友珪的恐慌。
这种将儿媳作为政治筹码的畸形手段,暴露其"以家为国"统治模式的溃败。
当朱温病重欲传位养子时,史载朱友珪"携刀夜叩宫门",率领五百牙兵突破玄武门,将利剑刺入父亲腹腔。
垂死的朱温绕着殿柱奔逃,最终血溅屏风。
【5】历史的回望
当我们站在千年后的视角审视朱温,会发现这个被欧阳修斥为"豺狼之徒"的皇帝,实则是时代裂变的产物。
他终结了晚唐宦官专政与藩镇割据并存的死局,其"强干弱枝"政策为后来者提供了统治模板。
但轻视文化建设的后果同样明显:后梁立国16年间,科举取士不足百人,直接导致士族阶层与武人集团的彻底对立。
但朱温留下的政治遗产也被后世传承:他首创的"以汴为都"战略,启发了后来赵匡胤定都开封的决定;其"以财养兵"制度,则被五代诸帝沿袭改进。
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评语:"虽起于盗贼,然其行事有足称者",这或许是对朱温最公允的历史定位。
在秩序重构的时代,能力与道德往往难以兼得。#历史人物#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