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癌症之王”——胰腺癌,这个名字在医学界和临床一线医生心中如雷贯耳。它的致死率高、发病隐匿、治疗难度大,堪称癌症中的狠角色。
“癌症之王”——胰腺癌,这个名字在医学界和临床一线医生心中如雷贯耳。它的致死率高、发病隐匿、治疗难度大,堪称癌症中的狠角色。
据《柳叶刀·肿瘤学》2022年发布的全球癌症负担报告,胰腺癌在全球癌症相关死亡中排名第七,而在中国,则悄然跃居城市男性癌症死亡的前五位。
胰腺癌,为何如此“难缠”?
胰腺是人体重要的消化腺体,位于胃的后方,形似一条鱼,既有外分泌功能(分泌胰液帮助消化),又有内分泌功能(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
胰腺癌多数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被称为胰腺导管腺癌,占比超过90%。
令人头痛的是,胰腺癌的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患者往往在出现黄疸、体重骤减、腹背部剧痛等症状时,已属中晚期。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数据显示,超过80%的胰腺癌患者被诊断时已无法手术切除,而五年生存率不足10%。
谁在“助纣为虐”?——这个坏习惯是罪魁祸首
在众多诱发胰腺癌的危险因素中,长期吸烟无疑是“最狠的帮凶”。权威研究早已证实:吸烟者罹患胰腺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至3倍。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2019年发表的一项长达20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指出,30%以上的胰腺癌患者有长期吸烟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医师李宁教授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撰文指出,烟草中含有超过60种致癌物质,其中多环芳香烃和亚硝胺类物质最易诱发胰腺导管细胞发生基因突变。
烟草,是怎样一步步“谋杀”胰腺的?
当香烟点燃,烟雾中的有害物质随气流进入肺部,再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其中就包括胰腺。这些毒素会造成胰腺细胞DNA的直接损伤,并诱导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进而加速癌变过程。
更可怕的是,吸烟不仅是胰腺癌的“点火器”,还会成为“加速器”。哈佛大学医学院在《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刊登的研究表明,吸烟者即使在确诊胰腺癌后,其生存时间也显著短于非吸烟患者。
只与吸烟有关吗?错,还有这些“隐形杀手”
除了吸烟,以下这些因素也在悄悄推动胰腺癌的发展:
长期饮酒: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具备强致癌性,且长期饮酒易引发慢性胰腺炎,而慢性胰腺炎正是胰腺癌的重要前驱。肥胖和高脂饮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一项针对2,000例胰腺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BMI指数大于28者患胰腺癌风险增加1.5倍。糖尿病:特别是新发糖尿病患者,如果在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需警惕是否为胰腺癌的“信号弹”。慢性胰腺炎和家族遗传:胰腺长期发炎会导致组织纤维化和细胞反复损伤,增加癌变概率;同时,BRCA2基因突变者胰腺癌发病率显著升高。中西结合:中医怎么看胰腺癌?
在中医理论中,胰腺癌多属“积聚”、“痞块”范畴,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瘀毒阻络关系密切。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大宁教授指出,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为总则。
常用中药材如: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广泛用于各类肿瘤辅助治疗;半枝莲:活血散瘀、抗癌作用明确;三七:活血化瘀,改善癌症患者因瘀血所致的疼痛与肿块;黄芪:补气固表,增强免疫力,对放化疗后的体虚尤为适用。中药虽不能根治胰腺癌,却能在改善症状、延缓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药物治疗的新希望:靶向与免疫疗法
传统化疗方案以吉西他滨(Gemcitabine)为主,虽能延长中位生存期,但疗效仍有限。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被寄予厚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赵韵教授团队在2023年发表于《Cell Reports Medicine》的研究指出,PD-1免疫抑制剂联合PARP抑制剂在部分BRCA突变型胰腺癌患者中显示出积极效果。
不过,这类疗法目前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并非所有患者适用,必须严格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
提前识别,比治疗更关键
由于胰腺癌早期症状缺乏,高危人群的筛查显得尤为重要:
年龄超过50岁有胰腺癌家族史长期吸烟或饮酒者有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病史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以下检查:
腹部彩超、增强CT或MRI:便于观察胰腺形态;CA19-9肿瘤标志物:虽不特异,但可做初步筛查;胰腺液细胞学检查或内镜超声:对早期微小病变的发现更具优势。生活方式的转变,从今天开始
面对白云苍狗的胰腺癌,预防远胜于治疗。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立即戒烟:这是目前公认降低胰腺癌风险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控制体重、优化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糖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限制饮酒:即使是社交性饮酒,也应克制频率和量。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胰腺代谢状态。定期体检:特别是高危人群,应增加体检频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总结
胰腺癌之所以被称为“癌症之王”,不仅因为它凶险难治,更因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无害的“习惯”息息相关。吸烟,不仅仅是伤肺,也可能是在悄悄“点燃”胰腺的癌变之火。
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每一天的选择。当更多人认识到吸烟的危害、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变,胰腺癌的发病率或许能被真正遏制。
正视疾病,远离诱因,这不是恐吓,而是每位普通人都该掌握的生存智慧。
参考资料与文献
《柳叶刀·肿瘤学》2022年全球癌症负担研究报告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Smoking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2019李宁. 胰腺癌的危险因素及其机制研究.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1哈佛大学医学院. Smoking and Prognosis of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2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肥胖与胰腺癌风险关联研究, 2021张大宁. 中医药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赵韵等. 基于BRCA突变机制的胰腺癌靶向免疫联合治疗研究. Cell Reports Medicine, 2023来源:全科医师阿利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