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夫买地种果树被全村嘲笑 三年后洪水来袭,村民含泪走进他家院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8 11:02 1

摘要:我家妹夫老李是城里来的,大学毕业分配到我们村里教书,一待就是十多年。说来也怪,他这个城里来的文化人,偏偏对我们村的一片荒坡看上了眼。那是村东头的一片山坡地,常年荒着,村里人嫌那地方”三不靠”——不靠水、不靠路、不靠村,没人愿意种。

我家妹夫老李是城里来的,大学毕业分配到我们村里教书,一待就是十多年。说来也怪,他这个城里来的文化人,偏偏对我们村的一片荒坡看上了眼。那是村东头的一片山坡地,常年荒着,村里人嫌那地方”三不靠”——不靠水、不靠路、不靠村,没人愿意种。

那年春天,老李托我做媒人,说要承包那片荒地。

“就那鬼地方,你要了做啥?”我问他。

妹夫擦了擦他那副近视眼镜,神神秘秘地说:“种果树。”

村委会开会那天,下着毛毛雨。老支书看了看老李提交的申请,又看了看窗外灰蒙蒙的天,咂咂嘴:“老李啊,你是读过书的人,不会不知道那是片’望天收’吧?”

“望天收”是我们这儿的说法,意思是只能看天吃饭的地。

老李不紧不慢地回答:“我懂,但我觉得那地方适合种果树。”

支书和村委会几个人对视一眼,都笑了。反正那地荒着也是荒着,谁想种就种呗。

合同很快签了下来,三十年承包期,每年租金象征性地收一百块。

消息传开后,村里人都说老李脑子进水了。

“城里人就是不知柴米贵,把钱当纸用。”刘婶在村口的水泥台子上剥着豆角,嘴上不饶人。

“听说他爸是市里的干部,败家玩意儿!”王婶接茬。

我妹也跟着操心:“姐,你说他一个教书的,哪来那么多精力折腾那破地啊?地里那活累死人,他那细胳膊细腿的…”

我只能安慰她:“你男人有主意,你就别瞎操心了。”

其实我心里也没底。

那年清明刚过,老李就开始忙活。我去看他时,他正在坡底量地势,身旁放着个破旧的水平仪,衬衫卷到胳膊肘,裤腿挽到膝盖,满脸的汗。

“大姐,你来得正好!”他递给我一瓶水,指着坡上一条隐约的水道痕迹,“你看这里,以前是不是有条小溪?”

我愣了一下。他说的没错,小时候那里确实有条细溪,夏天我们常在那儿捉小鱼,冬天结冰了就在上面滑冰。但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后来山上的树被砍了,溪水就断了。

“有过,早干了。”我说。

“我查过地质资料,这下面应该有地下水脉。”他擦了擦眼镜,“我打算沿着山势开个人工湖,蓄水灌溉。”

我心想这下可真要烧钱了。

开湖那天,老李从县城请来了挖掘机。机器的轰隆声引来不少看热闹的村民。老支书也来了,拄着拐杖站在远处看了半天,摇摇头走了。

“城里人就是有钱烧的慌!”有人撇着嘴说。

“你们猜那湖能蓄多少水?十桶?还是二十桶?”又有人打趣道,引来一阵哄笑。

老李像没听见似的,指挥着挖掘机一点点按图纸推进。

湖挖好后,老李又请人打了口深井,架设了太阳能水泵系统。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管子和闪着金属光泽的设备,村里人更是议论不断。我妹回家跟我哭诉,说家里积蓄都快花光了。

“姐,你说他是不是疯了?家里两个娃还上着学呢!”妹妹抹着眼泪。

我问她:“他跟你商量过没有?”

“商量个啥啊!他说这是他的’事业’,不成功便成仁!”

听着这话,我倒觉得有点意思了。一个教书匠,竟然谈起了”事业”。

那年夏天,老李开始种树。不是普通果树,而是各种名贵的品种:早熟蟠桃、晚熟李子、脆甜的油桃、个大味香的梨…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稀罕品种。

“这些都是从国家果树研究所选的优良品种,适合咱们这里的气候和土壤。”老李给我介绍时满脸自豪。

我看着那些细细的树苗,心想这得等多少年才能见到果实啊。

种完树后,老李还在树下套种了各种蔬菜和药材。这下村里人更看不懂了,笑话也越来越多。

“老李这是想种’摇钱树’呢!”

“就他那点工资,玩不起啊!”

“城里人就是闲得发慌,没事找罪受!”

流言越传越难听,甚至有人说老李欠了赌债,才想出这种发财的馊主意。我妹为这事没少掉眼泪,差点和老李闹离婚。

就这样,在村民的嘲笑声中,老李的果园熬过了第一年。树苗活下来了大半,但看起来瘦瘦小小的,毫不起眼。

第二年,情况有了点转机。树苗开始蹿高,尤其是几棵早熟桃树,居然还结了几个果子。老李兴奋地摘下来,挨家挨户送给村里的老人尝鲜。

杨大爷尝了一口,眼睛一亮:“嗯,是比集市上的甜!”

但大多数人还是不以为然:“几个桃子算什么,投进去那么多钱,猴年马月才能回本啊!”

这一年,老李做了件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他在山坡顶上修了条堤坝,又沿着山势挖了几道弯弯曲曲的沟渠。

“这是干啥呢?”我好奇地问。

“这叫’梯田蓄水系统’,遇到大雨,可以把水一级一级地截住,不让它往下冲。”

我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但又有点多此一举。这里十年难得一场大雨,何必费这个心思?

村里人更是不解:“老李这是得了’挖沟病’了吧?”

老李也不解释,每天早出晚归,除了学校的课不落外,所有时间都泡在果园里。

他身上带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记录着每棵树的生长情况,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修剪,什么时候打药…细致得像照顾孩子一般。我去送饭时,常看见他戴着草帽,跪在地上认真地查看树根,或者攀在梯子上检查枝叶。

他那副样子,倒真有几分”果树专家”的模样了。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第三年。

那年春天,果园里开满了花,粉的白的,煞是好看。树也长得挺拔了许多,枝繁叶茂。老李还在果园边上搭了几个凉棚,说是夏天结果时好遮阴。

村里人的议论少了些,但嘲笑还在继续:

“开花容易结果难,就算结了果,能卖几个钱?”

“折腾了三年,怕是连本钱都收不回来吧?”

正当大家都以为老李的果园故事就这么不温不火地继续下去时,老天爷给了我们村一个大大的”惊喜”。

那年六月,一场罕见的暴雨持续了三天三夜。

我们村地处山脚,平时雨水不多,谁也没把这场雨太当回事。但到了第二天晚上,山上的水开始往下涌,越来越大,越来越急。

“不好了!水要进村了!”村口的老廖半夜敲锣打鼓地喊。

我家住在村里地势高一点的地方,我连忙披衣下床,站在门口朝外看。只见黑乎乎的夜色中,一条浑浊的水流正沿着村前的小路奔涌而来。

“快通知大家!水要进村了!”我也跟着喊起来。

一时间,全村沸腾了。男女老少都从被窝里爬起来,扛着铁锹、麻袋往村口跑。我也跟着去了,大家手忙脚乱地装沙袋、筑堤坝,希望能挡一挡。

但水来得太急太猛,根本抵挡不住。没多久,最低洼的几户人家已经进水了。

“救命啊!家里的老人出不来了!”二组的张家传来哭喊声。

几个年轻小伙子连忙淌着齐腰深的水去救人。这时候,老支书也来了,脸色铁青:“快把人往村东头赶,那里地势高!”

人们惊慌失措地朝着村东跑去。可跑到半路,前面又是一股急流拦住去路。

“这下完了!被水围住了!”有人绝望地喊。

正当大家手足无措时,一个年轻人的声音从黑暗中传来:“大家往我果园来!这边安全!”

是老李!

人们面面相觑,犹豫不决。这时候,老李已经带着手电筒跑到人群前面:“快跟我来!果园那边地势高,我建了堤坝!”

没有更好的选择,村民们只好跟着他冒雨前行。

说来也怪,当我们转过弯,沿着老李平时走的那条小路爬上山坡时,水流果然变小了。再往前走,居然是一片干燥的土地。

到了果园,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惊讶:老李挖的那些”莫名其妙”的沟渠此时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山上流下来的水被一级级截住,然后沿着预设的路径流向他挖的那个人工湖。

湖水涨得老高,但没有漫出来,那些堤坝和溢洪道控制着水位。如果不是这些设施,这股水早就直冲我们村了。

“天哪,老李这是…早就想到会有这一天?”老支书看着眼前的一切,喃喃自语。

老李没时间解释,他忙着安排大家在果园的凉棚和工具房里临时避雨。他还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干粮和饮用水分给大家。

那一夜,全村一百多号人全挤在老李的果园里过夜。雨还在下,但我们都安全了。

第二天清晨,雨停了。我们站在果园的高处俯瞰村子,只见大半个村子都泡在水里,一片汪洋。只有老李的果园和周围一小片区域完好无损。

“要不是老李的果园,咱们这回可就惨了…”老支书拍了拍老李的肩膀,声音有些哽咽。

中午时分,县里的救援队终于赶到。救援队长看了看老李的”防洪系统”,连连称赞:“这是专业水利工程啊!比我们很多乡镇的防洪设施都科学!”

等水退去,我们回到村子里,发现损失惨重。不少房子进了水,有的甚至倒塌了。农田被冲得乱七八糟,一片狼藉。

那天下午,村委会召开紧急会议,老支书提议:请老李介绍他的防洪经验。

会上,老李第一次向全村人解释了他的”果园计划”。

原来,他在大学学的是水利专业,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改行当了老师。但他一直没忘记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到我们村后,他发现这里虽然平时少雨,但地形特殊,一旦遇到暴雨极易形成山洪。

“那片荒坡正好可以做’分洪区’,所以我才想承包下来。”老李解释道,“种果树只是顺便的,主要是想建一个小型的水利系统,既能保护村庄安全,又能发展一点产业。”

听完他的话,会场鸦雀无声。

老支书第一个站起来,对着老李深深鞠了一躬:“老李啊,我代表全村向你道歉!这几年,我们…”

老李连忙搀扶住他:“老支书,您这是干什么。我也没跟村里人解释清楚,怪我自己…”

“不怪你!是我们有眼无珠!”王婶突然站起来喊道,眼眶红红的。

这下,会场里沸腾了,大家纷纷向老李道谢、道歉。

“老李,对不起!”

“老师,我们错怪你了!”

“要不是你那果园,我家老头子怕是…”

我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不知为何,心里忽然有种酸酸的感觉。

会后,老李被县里评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还被请去给周边村子的干部讲解他的”生态水利系统”。他的果园也成了县里的样板,不少人专程来参观学习。

那个夏天,老李的果树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季。饱满的水蜜桃、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李子,挂满枝头,引来不少商贩前来收购。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老李的果子因为是”生态种植”,又有”抗洪救灾果园”的故事加持,价格竟然比市场上高出一倍不止。

卖果子那天,老李专门留出一部分,免费发给村里每家每户。我去帮忙分装时,看到老李和我妹妹站在树下,两人都笑得像孩子一样。

她指着树上的果子说:“当初我还说你瞎折腾,现在…我错了。”

老李搂着她的肩膀:“其实我也没想到会这么成功。一开始,就是想帮村里做点事。”

我走过去,帮他们拍了张照片。照片里,夕阳的余晖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们身上,金灿灿的,就像他们的未来一样灿烂。

那年秋天,村委会决定以老李的防洪系统为基础,扩建成全村的防洪工程。县里也拨了专款支持。

老李成了我们村的”名人”,不仅仅因为他救了全村,更因为他用实际行动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有时候看似无用的坚持,可能蕴含着惊人的力量。

每当下雨天,我都会想起洪水那晚,全村人挤在老李果园里的情景。雨打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却不再让人恐惧,反而有一种安心的感觉。

前几天,有个城里来的记者采访老李,问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村民他要建防洪系统的初衷。

老李笑了笑:“防洪是为一时,果树才能利万代。我想给村里留下的,不只是一个避险的地方,还有一个能长久造福大家的产业。”

记者还问他有什么感想。

老李想了想,说:“信念需要时间来证明。”

我站在一旁,看着桃花朵朵的果园,想起当年老李被嘲笑时的模样,又看看现在村民们含泪走进他家院子时的场景…

是啊,信念需要时间来证明。

不知不觉中,太阳落山了。老李家门前的水泥台子上,几个老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果子,聊着天。他家门口挂着的风铃,被晚风一吹,叮叮当当地响。

那声音,像极了希望破土而出的声音。

来源:莹莹小仙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