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碰硬!特朗普中东放狠话,伊朗:我们不做羔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6 08:21 2

摘要:当地时间5月14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国家电视台直播中,对着镜头掷地有声地回应特朗普的中东言论。

特朗普中东行放狠话,伊朗总统拍案而起:“我们不做任人宰割的羔羊!”

“他以为可以靠喊口号吓唬人?我们伊朗人骨头硬得很!”

当地时间5月14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国家电视台直播中,对着镜头掷地有声地回应特朗普的中东言论。

这位出身农家的总统,此刻像极了《斯巴达克斯》中带领奴隶起义的领袖,眼神里燃烧着不屈的火焰。

这不是美伊第一次针尖对麦芒。

特朗普在沙特喊出“让伊朗石油出口归零”的威胁,又在卡塔尔国宴上玩起“胡萝卜加大棒”的把戏,一边说“希望和平解决”,一边暗示“不合作就开战”。

这种典型的“美式霸凌”,让我想起百年前巴黎和会上顾维钧那句悲愤的质问:“中国是战胜国,为什么要遭受战败国的待遇?”

弱国无外交,这话放在今天依然刺耳。

01

翻开史书,强权逻辑从来没变过。

两千年前雅典人对米洛斯岛说“强者为所欲为,弱者逆来顺受”,两百年前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国门,五十年前美国在越南扔下千万吨炸弹,都是同一套剧本。

这次特朗普中东行,本质上是在重复“炮舰外交”的老套路——用军事威慑和经济制裁逼迫对手就范。

看看沙特的6000亿美元投资和1420亿美元军售大单,这哪是正常外交,分明是“保护费”和“战争财”的组合拳。

美国用军事保护换取沙特的资金支持,又用沙特的钱武装自己,这种循环剥削,和19世纪殖民者用枪炮逼迫土著签订不平等条约如出一辙。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要求伊朗“停止支持恐怖主义”,一边却在叙利亚解除对阿萨德政权的制裁。

这种双重标准,让我想起《是大臣》里那句经典台词:“政治就是把黑的说成白的,把错的说成对的。”在强权面前,是非对错不过是利益的遮羞布。


02

特朗普的威胁背后,藏着三重欲望。

第一重是商人的逐利本能,美国军工复合体需要战争订单,能源巨头需要控制中东油田。

第二重是政治家的权力瘾,通过制造外部危机转移国内矛盾,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第三重,或许是更深层的恐惧——对失去霸权的焦虑

伊朗的强硬回应,同样源于生存本能。

这个被制裁了四十年的国家,早已习惯在夹缝中求生存。

佩泽希齐扬那句“不向霸凌者低头”,既是民族尊严的呐喊,也是对国家利益的捍卫。

就像当年古巴导弹危机中,赫鲁晓夫宁可承受核战争风险,也不愿在美苏对峙中示弱。

但这场博弈的代价太大了。

2020年美伊冲突时,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飙升至70美元/桶,全球经济跟着抖三抖。

如今沙特和美国的6000亿美元协议,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是把中东绑上了美国的战车。一旦局势失控,最先遭殃的还是普通百姓。

03

在这场角力中,卡塔尔扮演了关键角色。

这个人口不足三百万的小国,凭借天然气资源和外交智慧,在沙特、伊朗、美国之间走钢丝。

2017年沙特断交危机时,伊朗雪中送炭;如今又在美伊谈判中穿针引线,这种“小国大外交”的智慧,让人想起战国时期的纵横家。

塔米姆那句“伊朗有权使用民用核技术”,既是对美国霸权的制衡,也是对地区稳定的守护。

这种务实的外交策略,比特朗普的“极限施压”高明得多。毕竟,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合作共赢才是出路。

值得欣慰的是,伊朗和美国已经进行了四轮谈判。

尽管进展缓慢,但至少没有关闭对话的大门。

正如瑞典学者所说:“中国的和平崛起证明,强权并非唯一选择。

”如果美伊能放下成见,像当年古巴导弹危机那样找到妥协点,或许能为中东乃至世界开辟一条新道路。

04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强权政治的时代终将过去。

从巴黎和会到万隆会议,从冷战对峙到多极化崛起,人类一直在探索更公平的国际秩序。

今天的美伊博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佩泽希齐扬的那句“不低头”,让我想起鲁迅的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伊朗人民的坚韧,卡塔尔的外交智慧,以及国际社会的正义呼声,都是照亮黑暗的光。

或许,真正的改变就藏在这些裂缝里——当强权开始倾听,当对话取代对抗,当利益让位于正义,和平的曙光才会真正降临。

这束光,我们等得太久,但从未放弃希望。

最后,言叔想表达:

强权的逻辑从未改变,但人类对和平的向往,永远比枪炮更有力量。

当大国在棋盘上博弈时,最不该被遗忘的,是棋盘下千万个渴望安宁的灵魂。

真正的强大,不是让别人害怕,而是让别人尊重。

来源:冠绝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