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拉契亚特有的一抹神秘蓝色,来自会发光的昆虫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0:36 1

摘要:它们常被误认作萤火虫甚至蠕虫,而真实身份则是狐火沃菌蚊(Orfelia fultoni)的发光幼虫。它们半透明身体长约1.5—2厘米,首尾都能释放蓝色的生物荧光,五月末到六月初最容易看见。

它们常被误认作萤火虫甚至蠕虫,而真实身份则是狐火沃菌蚊(Orfelia fultoni)的发光幼虫。它们半透明身体长约1.5—2厘米,首尾都能释放蓝色的生物荧光,五月末到六月初最容易看见。

撰文:Leigh Ann Henion

摄影:Mark Thiessen

漆黑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上聚集了几百人。无人打开手电。萤火虫从头顶飞过,而真正的奇景却来自地面附近一条爬满潮湿苔藓的路堤,莹莹点点的发光幼虫宛如蓝色的霓虹灯。“它们这样亮!”有人惊呼出声。

这些小生物就是狐火沃菌蚊(Orfelia fultoni)的幼虫。据生物发光科学专家瓦迪姆·维维亚尼(Vadim Viviani)说,它们的光比地球上已知的任何昆虫都蓝。这种光芒来自荧光素、荧光素酶和氧气之间的化学反应,亮度与萤火虫不相上下。后者是人们熟悉的夏日符号,狐火沃菌蚊却常常不为人知。多个群落皆是偶然间发现的。

皮克特平民保护军团州立纪念公园,狐火沃菌蚊(一种仅出现在美国东部的菌蚊)幼虫攀附在一段腐朽的木头上,首尾都可发光。

其中就包括北卡罗来纳祖父山上的一支。2019年,工作人员在调查同步发光萤火虫时首次看到了发光小虫。因为至今还没有进行正式调查,没人清楚那儿到底生活着多少条这样的生物,不过可以说,这大概是全球密度最大的一群。

2022年,祖父山发起了一项年度非工作时段活动,以“祖父山在发光”为名,意在向人们展示这一现象。大部分游客为寻找同步发光萤火虫而来——这种奇景在大烟山5月至6月的峰季出了名。不过,还有许多人离开时讨论着本地独特的发光幼虫,它们个头极小,周身透明,能将森林地面与溪岸变成电蓝色的光河。

科学家认为,它们的光芒也许有助于把飞虫吸引到附近粘糊糊的虫网上。

藏形众目下的物种

狐火沃菌蚊,有时又被叫做狐火萤火虫或迪斯马尔萤火虫,是仅在阿巴拉契亚区域出现的发光幼虫。它们与发光蛛蕈蚋(Arachnocampa luminosa)——著名的“新西兰萤火虫”是近亲。每年有上百万游客为新西兰萤火虫慕名而去,相比之下,听说过狐火沃菌蚊的就少多了。

它们通常有11毫米长,身体两端都有发光器。据说,这些透明的生物能制造薄纱般的虫网,根据理论推测,它们发光是为了引诱飞虫。当这些发光幼虫聚集到一起,便会把河岸及道路两侧都变作耀眼的蓝色光河,在日落后明灭生辉。不过,该物种的分布范围乃至其存在本身,却常常不为人知。

首条科学描述来自昆虫学家B.B.富尔顿(B.B. Fulton),他在北卡罗来纳自家院子里发现了这种发光幼虫,并于1941年发表了他的发现。昆虫学家加里·马伦(Gary Mullen)在奥本大学任教期间,曾花费30年扑在狐火沃菌蚊的研究上,据他介绍,自富尔顿以后,从马萨诸塞到阿拉巴马多地都出现了相关群落记录。“它们在山里分布得很广,但人们一般不会不打手电在黑乎乎的山里到处走,因此也就没能注意到它们。”他说。

发光幼虫藏身叶堆,而且回避光线。马伦曾尝试帮助摄制团队拍摄狐火沃菌蚊的图像,但他表示,它们在自然栖息地中行踪隐秘,也很难在人工环境下饲养。“要是惊扰到它们,它们就会躲进裂缝,”马伦说,“要是打起顶灯去观察,它们又会停止发光。稍微一点点温度变化或者环境光都会影响它们。”

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博物学家,也曾把它们认成别的东西。2014年以前,佐治亚州安娜鲁比瀑布休闲区的护林员还一直以为,那些沿路出现的神秘春季光亮来自雌性蓝鬼萤火虫(Phausis reticulata)——另一种难以捉摸的发光昆虫。直到一位访问科学家正式确认它们为狐火沃菌蚊,人们才明白一直以来看到的是什么。有几位回头客告诉安娜瀑布景区员工特蕾西·艾伦(Tracie Allen),自从掌握了在夜游中鉴别狐火沃菌蚊的方法,他们已经在自己的街区附近发现了许多小型群落。

“人们习惯性想到萤火虫。但发光幼虫与大家从前见过的都不一样,”艾伦说,“它们让我稍许联想到星星。区别只在于,它们待在地面上。即便我们每晚都组织观光团,依然场场爆满。”

发光幼虫为何在阿巴拉契亚蔚然成观?

尽管科学家已开始了解狐火沃菌蚊制造醒目蓝光的机制,有关该物种的大部分信息仍然成谜。它的全部分布范围、繁衍习性和生态角色等仍缺乏研究,也没有官方调查来估测种群规模。此外,研究人员尚不清楚,它们面对栖息地丧失和光污染等威胁,是否容易遭受影响。

目前清楚知道的是,发光幼虫在黑暗中茁壮生长。近几十年,美国东南部许多预期以外的地点都发现了狐火沃菌蚊,有些发现纯属偶然。

在迪斯莫斯峡谷——阿拉巴马北部一处私人所有的狭缝型峡谷,很长时间以来,发光幼虫都是一道地标奇观。不过,直到1995年昆虫学家加里·马伦鉴定它们为狐火沃菌蚊,当地人才意识到,这种生物并非出自于蛛蕈蚋属(Arachnocampa,大名鼎鼎的新西兰洞穴萤火虫就是该属代表物种)。“人们明白看到了奇特的生物,但是没人知道到它是狐火沃菌蚊。”

20世纪70年代,在田纳西州詹姆斯敦的皮克特平民保护军团州立纪念公园,一位博物学家决定在悬岩下扎营,然后发现了狐火沃菌蚊。之后的几十年里,游人在天黑后漫步公园步道,以期一睹那微小的蓝光。然而,由于近年观光需求增长过盛,管理部门出于保护游客人生安全和栖息地环境的双重考虑,决定夜间关闭步道。为响应这一决议,公园推出导览夜游团,以便大家能更安全地欣赏奇景。

护林人迈克尔·霍奇(Michael Hodge)有多次带团经历。当游客在他的带领下来到栖息着大量发光幼虫的小溪、石头交汇处,他指导大家同时关掉手电筒。哪怕是最怕黑的游客,似乎也很享受当时的体验。“在我们的眼睛适应以后,”他说,“那些发光幼虫恍惚自黑暗中突然浮现。”

霍奇没有采用正规方式去观测记录,因为皮克特本身缺乏专项研究,不过他注意到,这种昆虫在没有人造光源的地方长势良好。2015年,皮克特获授国际暗夜社区的“暗天公园”认证,其中不乏霍奇的功劳。“我对那个项目很感兴趣,因为我是业余天文爱好者,而另一方面,它也帮到了那些发光幼虫。光污染减少对它们有好处,而且我们也需要黑暗的环境,才能看到那些幼虫,它们就像星星一样。”

现在,霍奇每月都组织观星项目,他注意到,游客们初遇发光幼虫或银河,反应十分相似。“你会听到抽气声。你会听到有人发出喝彩。人们意识到,他们与群星、与发光幼虫之间没有隔着任何东西。这不是在视频网站上观看;它们真真正正地在眼前闪烁。我想,人们会有那样的反应,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经历了一种刹那间的觉察:仍有事物等待他们探索发现。”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